成功
煤電一體化是煤炭企業抵御風險,延長自身產業鏈,實現多元發展的重要途徑。近年來,我國煤炭行業煤電一體化建設進程加快,截至2015年底,全國煤炭企業控股和參股燃煤電廠總裝機容量達1.5億千瓦,占全國燃煤電廠總裝機容量的六分之一。
2012年之后,煤炭產業陷入低潮。煤電聯營成為很多煤炭企業擺脫困境的重要手段。不過隨著2015年以來的電力過剩以及近來國家多部門連續發文嚴控煤電項目,煤電一體化也遇到嚴苛的挑戰。
煤電一體化的阻礙
2016年3月17日,國家能源局印發《關于建立煤電規劃建設風險預警機制暨發布2019年煤電規劃建設風險預警的通知》,提出了煤電建設經濟性預警指標基,即按3年后各省(區、市)新投運煤電項目的預期投資回報率,分為紅色、橙色、綠色三個等級。投資回報率低于當期中長期國債利率的為紅色預警;投資回報率在當期中長期國債利率至一般項目收益率(電力項目通常為8%)之間的為橙色預警;投資回報率高于一般項目收益率的為綠色。
10月10日,國家能源局印發《關于進一步調控煤電規劃建設的通知》,提出進一步加大風險預警等級為紅色省份自用煤電項目(不含民生熱電)規劃建設的調控力度,紅色省份內納入規劃項目尚未核準的,暫緩核準;已核準項目,尚未取齊開工必要支持性文件或取齊開工必要支持性文件尚未開工的,暫緩開工建設;2016年開工建設的,停止建設;2015年底以前開工建設的,應適當調整建設工期,把握好投產節奏。
“十三五”期間,煤炭企業燃煤電廠新建項目基本位于紅色省份,大部分項目面臨暫緩核準、延緩施工和停止建設;只有少部分在2015年底以前開工的可以建設投產。如果煤電建設項目調控無法取得有效成果,社會用電量無法出現大幅度提高的情況下,大部分煤炭企業“十三五”期間煤電一體化規劃的裝機容量很難實現。
與此同時,我國面臨著氣候變化控制的國際壓力—巴黎氣候大會達成將全球平均氣溫較工業化前水平升高幅度控制在2攝氏度之內的目標和電力裝機以煤電為主的現狀,要求我國在“十三五”期間必須加大調整能源結構步伐,加快低碳發展進程。煤炭作為高碳的化石能源之一,必然受到氣候變化控制工作的影響。如果碳捕獲與封存技術在今后一段時間未獲得顯著突破,煤電在電力系統中裝機容量的占比將在“十三五”期間出現持續下滑的態勢。
“十三五”如何破局
不過這也并非意味著煤炭企業煤電一體化可能面臨末路。電力體制該和煤電聯營、電能替代等政策相繼出臺,為“十三五”期間煤炭行業煤電一體化發展提供新機遇。
2015年3月1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進一步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提出有序放開輸配以外的競爭性環節電價,有序向社會資本開放配售電業務,有序放開公益性和調節性以外的發用電計劃。政策頒布之后,一部分煤炭生產企業已經響應電力體制改革政策的號召,建立形成了自有的售電機構,另一部分煤炭生產企業也把將立售電機構作為“十三五”期間完善電力產業鏈的重要途徑列入企業“十三五”規劃。該政策的實施有利于煤電一體化建設的推進,并為“產、發、配、售一體化”的煤炭生產公司轉型帶來契機。本輪電改的核心亮點之一是要擴大直接交易主體范圍、市場規模,對于煤炭企業而言,可以積極通過控股或參股電力企業(或被控股、參股),實現煤電一體化,并逐步向煤炭生產-發電-配售電一體化的能源公司轉型。
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意見印發,利用廢棄煤礦工業廣場建設新能源發電設施也成為煤炭企業轉型新抓手。目前已有多家煤炭生產企業利用廢棄工業場地、井田地面范圍及其周邊地區開展光伏發電產業布局。此外,晉城無煙煤集團建設投產全國首座分布式低濃度瓦斯電站,并且實現并網發電,可見,“十三五”期間煤炭企業煤電一體化將呈現多元式發展。
2016年4月17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關于發展煤電聯營的指導意見》的通知,提出了“十三五”期間發展煤電聯營的重點方向和合理模式。
該《意見》的提出進一步明確了科學推進存量煤電聯營的重點發展方向,鼓勵有條件的煤炭和電力企業突破行業壁壘,發展混合所有制,實現產權多元化,通過資本注入、股權置換、兼并重組、股權劃撥等方式形成在役煤礦和電站的聯營合作;同時,為確保有效化解過剩產能,并明確了新建煤礦必須同時符合減量置換要求,為“十三五”期間煤炭生產企業煤電一體化產業布局指明了方向。
“十三五”期間,煤電一體化建設是我國煤炭行業推進結構調整與轉型升級的重要突破口之一,也是煤炭生產企業轉變發展形式、增加產業鏈附加值的重要選擇之一。對于煤炭生產企業而言,“十三五”期間理性發展電力產業尤為重要。煤炭生產企業一是應充分做好電力需求和電廠投資經濟性評估,審慎投資燃煤電廠項目,確保煤電一體化產業鏈的盈利性;二是對于已有煤電產業布局的煤炭生產企業,應加快火電靈活性改造,順應國家燃煤電廠在電源角色中的轉變,同時可推動風能、太陽能產業布局,實現多元互補發展;三是充分抓住本次電力改革和電能替代政策的“窗口期”,在售、配電側合理發力,形成燃料供應、發電、售電、配電電力全產業鏈發展,分享政策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