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笑煒+李帥
光熱發電獲得了理性且優越的政策支持。但這個猶如火箭發射般前進的產業已容不得半點失敗的余地。從業者都知道,他們走到了十字路口。
十三世紀,蒙古滅金,德令哈并入蒙元帝國帳下。如今這是一座不足十萬人的小城,成立至今不過30余年歷史。盡管海子的一句“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讓其名聲漸起,但沒有改變這里貧瘠、荒涼的事實。
德令哈就這樣一直游離于聚光燈之外。夜晚九點后,除了偶爾傳來的馬達轟鳴,整座城市寂靜的讓人毛骨悚然。
然而近兩年,德令哈卻成為政府官員、專家學者、企業人士頻頻造訪之處。伴隨著光熱的逐漸興起,德令哈走進了能源企業、媒體的視野之內。而德令哈也因此獲得了一項新的稱號——世界光熱之都。
一座城市大張旗鼓地把未來寄托在一件正在開蒙的新興產業上,此前并非沒有先例,但這樣也讓德令哈的雄心不得不與光熱的興衰起伏捆綁起來。
以大唐新能源項目獲得發改委核準開始計算,光熱在國內準備歷程已近八年。但至今為止,多數落成的電站也均遇到相應問題,光熱尚無一個符合“安、穩、長、滿、優”運行的示范項目。相比之下,同樣為可再生能源的光伏、風力發電起步更早,推進較順利,產業化成熟,并相繼攻占了海內外的新能源市場。
然而,新能源的搶裝、裝機過剩、沉重的補貼負擔后,光熱的姊妹產業——光伏給中國的能源界樹立了一面反思的鏡子,也讓作為后來者光熱的未來背負了更多壓力。
光熱產業陸陸續續走過了數年的光陰,也走過無數的風雨。過去企業的前車之鑒,有多少來自人為?又有多少不可抗力?缺少成功運行的示范項目,為新一輪的光熱產業投資熱潮的未來蒙上了不確定性。
我們的多方采訪中,感受到了企業家的興奮,政府的理性與投資者的憂慮。畢竟,在他們看來,伴隨著電價出臺,技術逐漸國產化,這是光熱發電最好的時代。但這也是最壞的時代,畢竟在命途多舛的過去十年,德令哈成為企業最后的機會,如果成功,一個產業將如雨后春筍般興起。如果失敗?那么這個產業或許會夭折在襁褓之中。
電價:政府的杠桿
2016年9月12日,一則消息引爆了《能源》雜志記者的微信朋友圈,經過漫長而焦慮的等待,光熱電價最終公布。
事實上,1.15元并未達到大多數企業的心理預期。在電價公布之前,業內人士此前將預期定在1.2、1.3元。
即使電價本身超過國內最高風電上網電價0.7元/Kwh的許多,但這釋放了一個重要信號——經過企業與政府的多方拉鋸,政府已經下定決心,支持光熱發展。
這是一個多方拉鋸,也是多方共同努力的結果,前后陸陸續續經歷了近五年之久。
大約是在2011年左右,我國光熱產業剛剛起步,最初是大唐新能源在鄂爾多斯的一個50兆瓦光熱項目,當時最早遇到了招標電價難以確定的問題。
由于當時發改委價格司并未規范光熱電價,光熱上網電價在起步就曾被刻意壓低。根據一位參與早期競標的業內人士回憶:“當時,價格差別都很大,有些報到9毛多。當時,多家企業說我們都有基礎了,國家不出臺政策,不出臺電價我們沒法辦,沒有政策沒法辦。”
但事實上,作為光熱發電的主體部門,能源局則有另一套考量。業內人士回憶,在一次光熱電價的研討會上,時任能源局新能源司副司長梁志鵬非常明確地表示:第一,你是不是具備了產業的基礎,相關的產業鏈是不是完整,政府表示懷疑。第二,上網電價是關鍵。高了也不行,高了一擁而上;低了也不行,無利不起早。可是關鍵問題是,當時國內唯一可能落地的項目只有大唐新能源鄂爾多斯的項目,沒有第一個示范項目,你讓我怎么出這個電價?
所以,長期以來企業和政府間的矛盾一直未能調和,企業認為沒有電價就沒法做;政府又認為沒有示范項目就沒有參照的余地。這種拉拉扯扯的狀態,持續了近五年。
但出乎意料的是,多數采訪對象對政府的做法表示理解。這次電價于9月公布,晚于業內預期6月,而1.15元/Kwh,稍稍低于業內預期的1.2元/Kwh,1.3元/Kwh,在業內人士看來,有一石二鳥之效。
讓我們把目光投向光熱發電的孿生產業——光伏發電。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爆發,由之導致了國內對外出口情形急轉直下。2009年,政府出臺了“金太陽工程”試圖借此培育國內光伏發電市場。按照金太陽的補貼,光伏發電每千瓦時最高甚至享受20元的補貼,由之,資本市場紛紛轉向光伏產業。金太陽導致了光伏產業出現嚴重的產能過剩。此后,光伏上網電價被頻頻壓低,非政府電價是4.9元,后來降到1.9元。
光熱企業負責人張銘源告訴《能源》記者:“相比光伏的最高補貼,我們認為1.15元的價格還是太低了,但還是很理性的。價格給低了就更加沒人來參與,給高了又會有大量補貼的問題,是沉重的財政負擔。”
國家太陽能光熱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副理事長薛黎明也表示:“電價出臺的不算太遲,2011年特許電價招標照理說當時該有個理性的電價水平,但當時體制沒有出臺。1.15元/Kwh的價格,從目前系統集成、建設運營維護及資金成本來講,控制的好,技術領先,基本可以實現盈利。”
而另一方面,光熱產業破繭而出,一些核心技術,譬如集熱管、導熱油等技術處于剛剛成熟階段,但具有核心技術的企業并不多,一些真正具有核心技術的企業走在前列,但也不乏投機者。如果電價過高,投機者馬上就入場了,所以刻意拉低心理預期。“價格是重要的引導要素,過高則泥沙俱下,過低產業無法發展。”薛黎明表示。
“政府現在看企業的表現,關鍵要看這些項目怎么樣,找出今后鼓勵和提倡的技術。同時也在通過一吉瓦的項目來推動整個產業鏈的完善,國產化率和品質的提高。從投資者也要看究竟哪種技術好,誰家的產品好,會有所比較。所以1.15的電價,我認為不低了,企業一直說技術成熟,現在政策有了,那么企業再做不好,怪誰?”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院長助理趙大鵬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