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怡伶
摘要:2015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了一份新的研究報吿《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轉變?》。這是該組織成立70年以來,繼1972年發布的《學會生存》(富爾報吿)和1996年發布的《教育,內在的財富》(德洛爾報吿)以后第三份重要的報吿。教育應以人文主義為基礎,以尊重生命和人類尊嚴、權利平等、社會正義、文化多樣性、國際團結和為可持續的未來承擔共同責任。要超越狹隘的功利主義和經濟主義,將人類生存的多個方面融合起來,采用開放的靈活的全方位的學習方法,發揮自身潛能,過上有尊嚴的生活。報告提出了“教育是全球共同利益”的概念。
關鍵詞:人文主義;功利主義;經濟主義;全方位學習方法;全球共同利益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11-0103-01
一、報告強調人文主義精神
報告認為,教育是人的生存和發展的權利,教育要尊重生命、尊重公正、平等,使人們過上有尊嚴和幸福生活。國家不僅要提供教育,還必須成為受教育權的擔保人。報告還特別批評教育的功利主義和經濟主義。報告說:“教育的經濟功能無疑是重要的,但我們必須超越單純的功利主義觀點以及眾多國際發展討論體現出的人力資本理念。教育不僅關系到學習技能,還涉及尊重生命和人格尊嚴的價值觀,而這是在多樣化世界中實現社會和諧的必要條件。”必須摒棄將個人作為啇品的學習體系。
二、報告強調教育的集體利益
報告把“共同利益”定義為“人類在本質上共享并且互相交流的各種善意,例如價值觀、公民美德和正義感。”認為共同利益是“通過集體努力緊密團結的社會成員關系中的固有因素”,人類正是通過這種關系來實現自身幸福。因此,教育不是個人受益,而是一項社會集體努力的事業。
報吿批評教育私有化,認為教育私有化加劇了學習機會的不平等。認為:“教育是社會平等鏈條上的第一環,不應將教育出讓給市場。”
三、報告強調多樣性、多元化
共同利益有多種文化的解讀。因此在尊重基本權利的同時要承認并培養關于環境、世界觀和知識體系的多樣性。認為:“文化多樣性是激發人類創造力和實現財富的最大源泉。”因此,必須探索主流知識模式之外的各種知識體系,特別是弱勢群族的文化知識體系。
這是對教育本質的深刻認識。過去人們總是用功具理性來解釋教育,缺乏對教育作為人的生存和發展的權利,缺乏對人的本體發展重要性的認識。而且教育不只是個人發展的條件,而是人類集體發展的事業;知識是人類共同財富,知道應該人類共享;個人的發展也不是孤立的,是在人類社會共同發展進程中發展。
四、強調全方位的終身學習方式
怎樣實現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觀念轉變呢?就要改變學習方式。要重新定義學習的概念。學習可以理解為獲得信息、認識、技能、價值觀和態度。學習既是過程,也是這個過程的結果;既是手段,也是目的;既是個人行為,也是集體努力。學習是由環境決定的多方面的現實存在。
1.報告批評當前學界主要關注教育過程的結果,而忽視學習的過程。即關注學習成績,而忽視了“對于個人和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的知識、技能、價值觀和態度。”報告認為,面對當前社會和經濟的變革,教育要幫助人們改變思維方式和世界觀。同時需要采用開放和靈活的全方位的終身學習方式。
2.報告提出要“反思課程編排”,強調人文主義課程和多元化課程。反對一切文化“霸權”、定型觀念和偏見。主張把課程建立在跨文化的基礎上。
3.對于互聯網,報告認為,互聯網改變了人們獲取信息和知識的途徑、交流的方式。數字技術為表達自由創造了更多機會,但同時也引發了涉及個人隱私和安全等問題。需要用法律和其他保障措施來防止數字技術的誤用。教育工作者要幫助新一代“數字國民”做好準備,應對數字技術,乃至今后更新的技術的倫理和社會問題。
4.學校教育和教師不會消亡。在數字化、互聯網時代,學校和教師起什么作用?會不會消亡?報告回答是否定的。認為,“學校教育的重要性并沒有削弱。學校教育是制度化學習和在家庭之外實現社會化的第一步,是社會學習(學會做人和學會生存)的重要組成部分。”報告還認為,學習不只是個人的事情,作為一種社會經驗,需要與他人,與同伴和老師討論的方式共同學習。
報告說,某些人預測,教師職業會消亡。報告認為“這種預測已不再令人信服”,教師應當成為向導,引導學習者通過不斷擴大知庫來實現發展和進步。報告認為,必須反思師范教育和培養的內容和目標。應該為教師提供更具吸引力,更激發他們積極性及更穩定的生活和工作條件,包括薪酬和職業前景。
教師需要接受培訓,學會促進學習、理解多樣性、做到包容、培養與他人共存的能力。教師必須促進尊重他人和安全的課堂環境、鼓勵自尊和自主,并且運用多種多樣的教學和輔導策略。教師必須與家長和社區進行有效溝通。教師應與其他教師開展團隊合作,維護學校的整體利益。總之,教師要不斷提高專業化水平。
五、總結
報告雖然一再聲稱,報告是繼承富爾報告和德洛爾報告的精神,并且重新強調“終身教育”,重新解釋學習的“四大支柱”。但與前兩個報告不同,報告反映當今時代的要求,充滿了人文主義精神。強調教育不僅要重視知識和技能的培養,更要重視價值觀和態度的培養。教育要立足世界,培養無論是道德品質還是知識技能,都能擔當未來發展的人。
當然,教育不可能解決世界的種種危機,但教育總應該有一個崇高理想,即把培養人的事業與人類可持續的未來聯系起來,否則人類自身將自取毀滅。結合今天功利主義、技術至上主義盛行的局面,報告無疑給我們一個清醒劑。我們今天要大聲疾呼,回歸教育的本源,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使我們的年輕一代擔當起可持續的未來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