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創新作為新的時代主題,對一個國家的發展至關重要,而怎樣提高大學生的創新能力也逐漸成為當今社會所面臨的難題之一。本文從孔子的權變思想出發力圖探討出其中的有利因素,從而為提高當代大學生的創新能力提供借鏡。
關鍵詞: 孔子;權變;創新
中圖分類號:G4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11-0202-01
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將“創新發展”放到“五大發展理念”的首位,充分肯定了創新的重要性。而孔子的權變思想作為孔子創新理念的集中體現,其強調的“踐跡”、“無臆無必無固無我”、“順時知變”的思想對培育當代大學生創新能力具有一定的教育意義。
一、孔子權變觀的整體把握
(一)權變的重要性。
孔子曾多次強調過權變的重要性。《子罕》:“子曰;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這里的“權”即隨機應變之意。在孔子看來,“共學”、“適道”、“與立”,“與權”作為四種不同的求學境界,是一個層層遞進的關系,“權”作為最高境界,比“道”更高一籌,且這一境界是一般人所到達不了的。而在《公羊傳·桓公十一年》中,孔子又對權的含義做了具體解釋:“權者何?反于經然后有善者。”這里的“反于經”即為不循常規,變通而為之。而“權變”作為“權”的抽象概括,其意為通權達變,順時知變,其核心為變通。
(二)如何實現權變。
對于如何實現權變,孔子繼承了《周易》的變通觀,強調順時而為。《周易·系辭下》載:“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系辭焉而命之,動在其中矣,吉兇悔吝者,生乎動者也。剛柔者,立本者也,變通者,趣時者也。”這里的“變通”強調的是要順應時代潮流,切忌墨守陳規。而在《論語·雍也》中有“齊一變,至于魯;魯一變至于道。”表明了“王道”的實現是由于其順時知變,變通而為。從這一點來看,孔子所強調的變通是對《周易》變通觀的繼承。
除繼承《周易》變通觀外,孔子也創新性地提出了實現變通的倆個重要的條件,即“不踐跡”和“無臆無必無固無我”。
《論語·先進》載:“子張問善人之道,子曰:‘不踐跡,亦不入于室。”這里的“踐跡”即為踏著前人的腳印走的意思。孔子認為實現“變通”的先決條件就是要“踐跡”,即要在繼承先人智慧的基礎上去實現變通。可以看出,孔子所強調的“變通”并不是無所依據、隨心所欲的變,其變是在一定基礎上的變,只有辯證地對待前人遺留下來的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才可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變。
除強調“踐跡”外,孔子還提出“無臆無必無固無我”的思想。 這里的“無臆”是指不依靠主觀去判斷事物;“無必”是指不片面斷言;“無固”是指不頑固不化;“無我”是指在判斷時,不讓個人利害介入。孔子所強調的“無臆無必無固無我”的思想,實際上是告誡后人要用客觀科學的方法來看待問題。而要實現“變”也必然就要遵循這樣的法則。所以,實現創新要遵循客觀實際,堅持實事求,并在此基礎上推陳出新。
二、孔子的權變觀對培育當代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啟示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今天,如何培育大學生創新能力是推動社會發展所面臨的重大課題。而孔子的權變思想中所強調的順時知變、“踐跡”與“無臆無必無固無我”的思想,不僅與馬克思主義唯物論相契合而且對培育當代大學生創新能力有一定指導意義。
首先,“踐跡”是基礎。創新離不開繼承傳統,但繼承傳統也不是盲目地去繼承,需要大學生客觀的,批判的去繼承。大學生要想實現創新就要善于總結前人的經驗和教訓,在繼承前人正確思想的基礎上實現創新。通過對前人成功經驗的借鑒以及對其失敗的教訓進行總結可以使大學生少走彎路,從而改變前人不正確的方法和途徑,來正確解決現實問題。
其次,“無臆無必無固無我”是原則。創新需要遵循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原則。創新雖然需要活躍的思維,開闊的大腦,但這并不意味著創新就是脫離實際的奇思異想,創新更需要在遵循實際的基礎上實現思維突破。而每位大學生應從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出發,合理利用現有的創新條件,努力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在遵循實際的基礎上實現創新。
最后,“順時知變”是核心。“順時知變”可以說是當代創新理念的核心思想,任何創新都應是在順應時代潮流的基礎上所實現的“變通”。每個大學生都要有一雙發現問題的眼睛,和一個清醒的的頭腦,努力做一個時代所需要的創新型人才。除此之外,教師應努力激發學生創新的興趣,增強學生思維的內在動力,解決學生創新思維的動機問題。教師還應給予學生適當的引導和鼓勵,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培養學生順時知變的能力,從而增強大學生的創新能力。
綜上所述,孔子的“變通觀”啟示后人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死板,不拘泥,不固執,做到隨機應變。這一點也是提高大學生創新能力必須遵循的法則。而孔子的“踐跡”、“無臆無必無固無我”的思想,不僅給予現代創新理念有力的傳統文化支持,而且對當代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育也有一定的啟示,所以,認真學習古人留下來的精華,對于促進個人發展,推動社會進步起著不可言喻的重要作用。而每一個大學生都應在自覺傳承孔子的權變觀,從而實現順時知變,創新發展。
參考文獻:
[1]黎娜. 論語全書[M].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4.90-230
[2]金良年.論語釋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5-30
[3]何宴注,邢昺疏.論語注疏[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16-80
[4]王效平.周易[M].北京:藍天出版社,2006.1-5
[5] 徐波.試論孔子的權變思想[J].昭通師專學報,1986(2):2-17
作者簡介:劉艷萍(1988—),女,漢族,山西朔州人,法學碩士,西華大學人文學院馬克思主義理論專業,研究方向:現代文學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