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仁進
【摘 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既能夠治理產能過剩等難題,又能增加有效供給從而催生新的增長點,因此,中國有必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由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程中淘汰落后產能等舉措會加大經濟下行壓力,因此需要總需求管理相配合。財務風險在企業生產和經營管理過程中客觀存在。企業是否能獲得穩定的利潤增長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財務風險能否得到較好的防范和控制。文章就主要針對唐山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程中的企業財務風險控制策略項目展開簡要的探討。
【關鍵詞】供給側結構;改革;風險控制
1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含義
2015年11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上提出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要是指從供給端和生產端入手,加大力度推進經濟結構中供給領域的改革,使供給體系更加適應需求結構的變化。通過解放生產力、提升競爭力等有效手段促進經濟發展。需要從兩個方面理解改革的含義:一方面是供給側改革,另一方面是結構性改革。供給側改革的四大重點領域及具體工作目標,首先是要有效化解現有企業的過剩產能;其次是要多方采取措施促使企業降低成本;再次是將房地產庫存盡快消化和釋放;最后是要在金融領域防范與控制風險,以使我國股市獲得更好的發展。
具體來說,供給側改革就是確立供給優先的增長方式與發展模式,以投資拉動為基礎、創新驅動為主導、經濟效益為歸宿的增長方式;就是優化產權結構,國進民進、政府宏觀調控與民間活力相互促進;就是優化投融資結構,促進資源整合,實現資源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就是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產業質量,優化產品結構、提升產品質量;就是優化分配結構,實現公平分配,使消費成為生產力;就是優化流通結構,節省交易成本,提高有效經濟總量;就是優化消費結構,實現消費品不斷升級,不斷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就是用內需導向型經濟代替出口導向型經濟,用知識密集型經濟代替勞動密集型經濟,用幸福經濟代替GDP經濟。優化投資結構、產業結構,首先就是要處理好國民經濟中主導產業、支柱產業與基礎產業的關系。它不僅可以使中國經濟化解產能過剩,抵御全球性金融危機,而且可以使中國經濟實現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可持續發展。唐山屬于勞動密集型的重工業城市,鋼鐵、煤炭、水泥產業是該市經濟的支柱產業,同時也是產能嚴重過剩的產業,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程中必將受到深入調整,從而對企業形成極大的財務風險。
2 企業財務風險特征
企業財務風險主要包括以下幾個特征,第一,客觀性。財務風險是客觀存在的,不能通過人為因素有所轉移,其客觀性源于產生財務風險的成因。其客觀性特征表明,財務風險是不可避免的,進行財務風險管理能夠減少財務損失,將財務風險限制在可控制范圍內。第二,不確定性。財務風險可以通過嚴格的計算和控制加以估計,但往往在財務活動過程中很多因素是無法預計的,所以不確定性為控制財務風險帶來一定難度。第三,損失性。財務風險導致多種因素影響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為其安全性帶來威脅,最終會影響企業收益。第四,雙重性。財務風險具有雙重性,其不僅能為企業帶來損失,還可能給企業帶來收益,因此,企業對財務風險的管理和控制決定其最終的結果。此外,加強財務風險管理還能夠為企業帶來自身的競爭優勢。第五,激勵性。財務風險提醒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風險與競爭并存,承擔財務風險能夠增強競爭能力,提高經濟效益。
3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程中的企業財務風險控制策略
3.1 建立科學有效的財務風險管理機制
中小企業首先應對財務風險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企業必須基于市場以及經營情況,建立財務風險控制機制,及時預測和控制財務風險。在深入分析投資可行性的基礎上,做出投資決策。基于企業自身的實際發展情況。建立財務風險規避措施,并及時進行反饋與控制,將財務風險降至最低。
3.2 完善企業投資風險管理
企業投資過程中加強風險管理,需要注意以下幾點:首先加強投資項目的預測決策水平。企業需要建立完善的投資決策機制,在此基礎上,通過正確的投資決策方法做出正確的決策。投資決策開始前,需要進行投資實踐和了解,整理和收集有用信息,科學分析信息內容,合適資料信息的準確性,對投資項目的技術性、經濟性進行嚴謹的論證,保證財務決策的水平和質量,建立科學的模型獲取最佳的方案,減少主觀臆斷帶來的不良影響。其次,控制投資期限、投資類型降低投資風險。以減少企業投資風險為前提,可以采取分散風險的策略方式進行投資,綜合應用股票投資組合方式。最后,加強對投資項目的論證。第一,加強投資項目論證準備工作,主要對投資的領域、行業,投資的時間、方式等進行了解。除此之外,投資發展前景、投資成本、回報率等也是需要重點考慮的要素。第二,掌握投資規模,加強投資資金的科學配置,不能盲目擴大投資增加投資風險。
3.3 加強企業財務控制的監督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現代化的企業財務風險管理就是針對財務人員進行的風險管理。企業可以通過招聘和培養專業的財務風險管理人員,來保證企業能夠有效的對財務風險進行有效的防范和管理。一般情況下,企業內部的財務風險管理問題需要受到足夠的重視,企業內部的專業財務管理人員必須對企業內部可能出現的財務風險擁有著敏銳的判斷和掌控能力,在進行財務風險管理的過程中,能夠快、準、穩的對企業潛在的財務風險進行預估和控制,同時,針對財務風險管理問題則是要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預先控制,同時還需要掌控相關的現代化企業專業財務管理知識,從而實現更加專業化的財務風險分析,在通過運用這些理論方法進行財務風險管理的過程中,能夠根據現實金融環境、理論知識進行財務風險的應對和解決。
4 結語
總而言之,無論是處置“僵尸企業”、降低企業成本、化解房地產庫存、提升有效供給還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解決的根本辦法都得依靠改革創新。因此,企業既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又要在挑戰中謀求發展,面對不可避免的客觀存在的財務風險,科學合理的管理措施是必不可少的,是一個企業立足于自身生存,不斷發展的必要手段。
【參考文獻】
[1]苗娟.淺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會計職能發揮[J].科技創新與生產力,2016(6):40-42.
[2]劉文秋.關于房地產業供給側改革的幾點思考[J].商,2015(50):235.
[3]魯帆.建筑施工企業財務風險控制與防范研究[J].商業會計,2012(19):106-108.
[4]王宏宇.關于我國企業財務風險的成因及控制的研究[J].中國總會計師,2009(1):230-231.
[5]許新強.企業財務風險控制體系構建與控制策略研究[J].財會通訊,2009,26:139-140.
[責任編輯:田吉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