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海燕
十堰市課堂教學改革經過10多年的不斷探索和推進,逐漸進入深水區——在經歷了區域聯動的“有效課堂教學研究”和“生本教育研究”后,部分學校開始了著眼于學校實際的校本研究。徐家溝小學的“靈動課堂”改革就是一場以課堂教學改革為抓手、以師生互動為基礎、以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的校本研究。
這項研究的價值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靈動課堂突出了教學模式的創新。靈動課堂的核心是以生為本,充分地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開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學校自創的四步教學環節正是為了突出這個核心:“獨立自主學”鼓勵學生自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目的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合作互助學”鼓勵學生圍繞問題進行探究,目的是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展示引導學”鼓勵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解決問題,目的是帶領學生通過互動、展示、交流的方式突破教學重難點;“評價提升學”鼓勵學生自檢自測,開展達標訓練,目的是引導學生反思總結、全面落實教學目標。四環節時間分配合理、目標明確、可操作性強,是靈動課堂能夠順利實施的重要抓手,也是讓課堂回歸本真的根本保障。
第二,靈動課堂推動了教與學的方式變革。徐家溝小學推行的“139”合作學習模式改變了傳統的教學形式,構建出一種新型師生關系。3個小班、9個小組的班級結構與獨學、對學、小組學的學習方式,營造出一種平等、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這樣的氛圍有利于學生暢所欲言,碰撞思維,不斷地生成新知識。
同時,靈動課堂并沒有把教學局限于課內,而是把視野延伸到了課前和課后。課前導向性問題的設置有利于學生自主探究文本,產生疑問。朱熹說:“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學生帶著自主探究的疑問進入課堂,有利于他們有的放矢地解決疑問,并進行深層次探究。課后知識拓展延伸讓學生的思維有了廣闊的發展空間。比如,堅持寫數學筆記不僅能促使學生理清解題思路,反思錯誤產生的原因,而且能加深其對知識的理解,使知識真正內化于心。再比如,語文教師遵循“大語文”教學觀,引導學生從文本中領悟學習方法,并將這些方法運用到課外閱讀中去,同時堅持引導學生開展課外閱讀,堅持引導學生每天寫日記。這些方法對于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大有裨益。
以上方式環環相扣,把課前、課堂和課后緊密聯系在一起,讓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靈動起來。
第三,靈動課堂深化了校本教研。徐家溝小學的教研扎實、有效。學校的“切片式”診斷針對某個教學片段進行深入剖析、研究,并以微課的形式呈現。這樣的教研切入點小、針對性強,為靈動課堂的構建提供了保障。學校的“兩點三段式”集體備課讓教師快速明確每一課的起點和學生的起始學情,并據此確定終點——本課要達到的教學目標。這樣的集體備課方式真正提高了教師鉆研教材的能力,切實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第四,靈動課堂推進了校本課程的改革。徐家溝小學整合多方資源開發的系列校本課程推動了師生的個性化發展,為學校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動力。這幾年,學校始終把朝讀經典午練字、藝術特長培養、武當武術等作為教學常規來抓。于是,課堂、課外到處彌漫著經典的聲音,飄動著翰墨的清香,舞動著俊逸的身影。多元的校本課程使沉寂的校園靈動起來,讓校園不僅成為知識的搖籃,更成為學生快樂成長、健康發展的陽光大道。
(作者單位:十堰市教育科學研究院)
責任編輯 姜楚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