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作兵
一、結合實際,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學中,教師要從兒童視角出發,關注兒童的思維特點和熟悉的生活背景,又要結合每一節課的知識特點,實現學生和教材的和諧統一。
例如,北師大版《數學》五年級下冊《包裝的學問》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探索多個相同長方體疊放后表面積最小的最優化策略。教材中提供的活動素材是“兩盒糖果”和“四盒磁帶”。“磁帶”這個學具學生非常陌生。筆者將其稍作調整后,創設了以下活動情境:班里某同學要過生日了,同學們準備送給他兩盒糖果作為生日禮物,老師準備送給他四本課外書作為生日禮物,請大家為這兩份生日禮物設計一個精美的包裝(盡量節約包裝紙)。這樣的設計既體現了教材的意圖,又增強了學生的參與熱情。
二、提前計劃,實現時間和空間的跨越
小學數學實踐活動課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以某一個特定的生活事件為研究對象,在實踐中感知數學、用數學知識描述該事件的活動,是一個“發現數學”的過程。
筆者在執教北師大版《數學》四年級上冊時,跳出45分鐘的限制,進行時空的延展。內容設計如下: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第一周讓他們通過各種渠道去了解我國人均淡水量和“世界水日”的有關知識,并在小組內相互交流。第二周調查本地水價,了解各自家庭及學校每月用水情況,組內交流。第三周統計學校水龍頭數量,通過觀察記錄下學生用水的浪費現象,并在教師的指導下提出滴水實驗方案;以小組為單位測量學校或家里一只滴水(或流水)的水龍頭的滴水(或流水)速度,完成實驗報告;在課堂上進行分享、反思,完成教材中第89頁提出的相關問題,逐步激發學生節約用水的意識。
三、豐富形式,注重課堂延伸
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具有開放性、探究性、活動性的特點,因此除了實踐活動和課堂教學內容落實之外,還應該對課內活動進行科學合理的補充和延伸。
例如,《滴水實驗》活動課結束后,可以讓學生寫一篇數學日記,如節約用水、有趣的實驗、滴水中的數學、節水妙計等等。學生完成任務后,教師還可以把他們的實驗方案、實驗活動記錄、日記等張貼出來或者放入學生的成長記錄袋中。
四、強調過程,開展多元化評價
在綜合實踐活動課中,我們主張采用多元化的過程性對比評價。評價內容應多關注情感、方法和態度,如學生活動過程中是否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是否積極主動地參與,能否與他人很好地合作,是否有成功感等。其次,評價的主體和方式要多元化,評價的標準要以學生過去的“自我”為參照。
例如,筆者在每一節數學綜合實踐課后均設置了下面兩張評價表:
五、創設情境,增強情感滲透
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豐富和完善需要通過親自參與活動,不斷地感受、體驗與內化。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正好可以給學生搭建通往現實世界的舞臺,讓學生在活動中增強情感體驗。
例如,筆者在執教北師大版《數學》三年級上冊《時間與數學》時,創設生活情境:尋找一家人共同的休息日。學生可以結合家庭實際情況計劃什么時間和父母共同休息,實現陪爸爸媽媽一起游玩的愿望。
(作者單位:宜昌市點軍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