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華
數學綜合與實踐是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的重要載體。教師要面向“綜合”,就必須背靠實踐,從而鞏固學生所學知識,培養其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一、精選問題,找準活動切入點
教學之前,教師要廣泛調查,引導學生從日常生活中篩選學習內容,然后結合自己的體會,聯系學習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或自然生活,提出具有吸引力的學習問題,這樣才能有針對性地找出學生感興趣的問題,確保活動的順利開展。
北師大版《數學》五年級上冊《活用數學巧鋪磚》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熟練地應用面積計算公式,靈活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鋪地磚的實際問題。為找準活動的切入點,課前,筆者通過調查,發現學生對“地磚的規格、鋪地磚的程序及材料”比較感興趣,于是將全班學生分成五個不同的調查小組進行實地調查。工序調查組、房間測量組、地磚調查組、混凝土調查組、人工費調查組都通過調查,收集了視頻、圖片、數據等資料,然后,筆者引導學生對搜集的資料進行分類整理。這樣既讓學生鞏固了正方體、長方體的概念和表面積計算以及正方形、長方形面積計算等相關知識,又讓他們知道了房屋裝修中的一些生活常識和小竅門。
二、針對設計,強化實踐操作
綜合與實踐最根本的特點是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創造性,讓其將所學知識進行整合后,在實踐中理解知識、探究方法和培養能力。教學中,教師要給學生一個實踐操作的空間,讓其大膽地操作實踐。
蘇教版《數學》二年級上冊《米和厘米》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建立厘米、米的長度觀念,學習用尺子量物體的長度,教學難點是讓學生掌握正確靈活的測量方法并厘清米和厘米之間的單位換算關系。教學中,筆者要求學生每人準備一把米尺和一把直尺,用米和厘米測量身高與步長:先讓學生通過摸一摸米尺有多長、比一比自己和米尺的高度、比一比自己和米尺加直尺的高度,接著用米尺量一量周圍物體的長度等活動感知1米的長度;再結合火車站乘車購票規定——隨同成人旅行的身高1.2米以下兒童不買票,身高1.2至1.5米的兒童買半票,讓學生小組合作量出自己的身高,看是否要買票,買半票還是全票。學生在反復測量自己的身高中,建立起了對“米”“厘米”的認識。
米和厘米之間又該如何換算呢?筆者先讓學生數一數1米中有多少個1厘米,學生數后發現:1米=100厘米,也就是說一把米尺長100厘米。當筆者問學生200厘米是幾米時,學生將兩把米尺拼接在一起后發現:兩把米尺長200厘米,即2米;2米等于200厘米。還有學生將米尺拉直與直尺接在一起,指出長度是120厘米,也就是1.2米。這時,其他學生都開始在組內邊操作邊讀數,借助米尺和直尺的不同組合,得出了140厘米、160厘米、180厘米、360厘米等不同的讀數,實現了米和厘米之間的輕松換算。
三、展示匯報,碰撞智慧火花
展示匯報是小組合作學習中不可缺少的環節。它能夠將各小組關于某一主題的共同思考進行展示交流,實現集體智慧的共振與激蕩,直至讓問題的本質逐漸浮出水面或找出最佳的問題解決方案。
筆者在執教人教版《數學》四年級下冊《可怕的白色污染》一課時,讓學生課前調查自己家一天使用的白色塑料袋的個數,課上學生小組合作畫出條形統計圖分別統計:一家一天用多少個塑料袋;一組學生所在家庭一天用多少個;全班學生所在家庭一周用多少個;全校學生所在家庭一學期用多少個;最后將一個塑料袋折算的面積與各層總數分別相乘得出白色污染總面積。調查、計算、討論不但使學生經歷了數據收集、整理的過程,而且使他們通過真實的數據,認識到了白色污染的嚴重危害,從而增強了保護環境的意識。
(作者單位:恩施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