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運峰
新課標把數學實踐活動擺在突出位置,強調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提供給學生充足的數學實踐活動和交流的機會。上好小學數學實踐活動課應該著重處理好四種關系。
一、正確處理好數學與生活的關系
數學綜合實踐活動是數學學科教學的延伸和發展,旨在讓學生主動獲取數學知識來解決生活實際問題。數學綜合實踐活動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以生活為樣本,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水平,使數學問題生活化,生活問題數學化。
如,為讓學生學會根據物體的長、寬、高,計算表面積和體積的方法。筆者創設以下問題情境:“現有6盒粉筆,可以怎樣進行包裝,哪種包裝更省包裝紙?”“如果有10盒粉筆,哪種包裝方式更省紙?”學生結合生活體驗去思考、探索,這些問題很快迎刃而解。又如,教學《秋游中的數學問題》時,學生結合自己的秋游活動經歷,提出了租車、租船、購買食品等實際問題。這樣既鞏固了數學知識,又培養了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認識到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用途。
二、正確處理好數學法則與實際應用的關系
教材中的部分公式、法則,學生難以真正理解、內化,只能單純地模仿與記憶。因此,在數學綜合實踐活動中,教師要創設活動情境,給學生創造更多觀察、實驗、歸納、類比、推斷的機會,讓他們體驗數學活動的探究性和創造性。
如,筆者在教學長方形面積公式時,要求學生動手制作卡片,裁剪分割后,用直尺測量長和寬并計算面積。學生不僅直觀地理解了長方形的面積公式,而且增強了動手操作能力。又如,筆者在執教“行程問題”時,為了讓學生掌握“速度×時間=路程”這個公式,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在操場跑道上勻速跑一圈,記下平均速度及所花時間,據此估算出跑道一圈的長度。學生很快就掌握了這個公式。通過換算,學生還間接掌握了“路程÷速度=時間”“路程÷時間=速度”等一系列數學公式。
三、正確處理好過程與結果的關系
數學綜合與實踐活動課要把“新、奇、樂、趣”的內容引入課堂,喚起學生的創造意識,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在追求學習過程趣味性、生動化的同時,也要注重數學知識的掌握。
如,筆者在執教《成長的快樂》時,要求學生量身高、量教室門的寬、量手臂的長度、量一步的距離等。這些學生感興趣的測量活動,幫助學生掌握了測量長度的方法,并滲透了簡單的統計知識。課后,教師讓學生總結學到了什么,悟到了什么,讓學生在活動中掌握了數學知識、把握了數學規律。
四、正確處理好實踐教學與情感培養的關系
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中精選了一些具有思想性、教育性和人文精神的教學內容。因此,教學中應注重情感、態度、價值觀等課程目標的達成。
如筆者在執教《節約能源》時,讓學生通過調查、統計、計算,比較家里用水、用電的情況,對學生進行節約能源、保護生態的思想教育。此外,在綜合實踐活動課中,教師還可以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與知識背景,適時介紹數學應用、數學家事跡、經典案例等,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
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作為一種新的課程形態,要依托《數學課程標準》,不斷研究與改進,逐步完善教學方法,讓學生通過考察、實驗、探究等活動,在自主探索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作者單位:云夢縣隔蒲潭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