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馨元
一、環境會計的定義
環境管理會計作為一個新的會計分支,在20世紀90年代開始興起并逐步擴大其影響,但環境會計具體指的是什么,如何定義的,尚未得到學術界的統一。環境會計作為一個新的研究領域,不同專家雖然使用相同的環境會計這一稱呼,但所指的內容確是不同的。針對“環境”這個詞的理解,絕大多是是相同的,但是對于“會計”的理解,產生了多種說法。根據環境會計這一領域產生的出發點“傳達對環境的認識,測定及評價的方法”,本文所使用的定義來源于日本《環境會計指南》(2002版)既“環境會計是企業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維護與社會的良好關系,推進及取得環保效果為目的,將企業進行環保活動時花費的成本和取得的效果,盡量用貨幣或者物量單位體現的一種手段”。[1]
二、環境會計的職能
環境會計的職能是指環境會計本身客觀存在的必然性所決定的內在功能,本文采用柴田英樹先生所著《進化的環境會計》一書中的觀點,將環境會計的職能分為外部職能及內部職能。
內部職能指“環境會計是為企業進行環境保護活動,管理及實施環保策略時提供所需情報服務的”。[2]但是事實環境會計這一管理方法的企業,并不能短時間內發揮其內部職能。解決這一問題需要認識到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企業以追求利益為主要目的,環保活動中涉及的成本是需要格外注意的。
第二,大多數的企業采用了成本消耗比較小的ISO14001認證體系,而忽視了PDCA循環管理體系中,環境會計的可持續性。
第三,利用環境會計情報可以將環保過程中需要的成本降低到最小。
第四,環境經營中,管理者起了決定性的作用,但是也不能忽視企業員工的連帶作用與針對企業內部的環境會計內部職能相對應的是針對社會的外部職能。環境會計的外部職能是指“將環境會計情報以報告書的形式向企業相關的利害關系者進行具體的詳細的傳達”。這里的報告書主要指環境報告書,但是也有少數企業以財物報告書的形式將企業的環保政策、內容、對外部環境造成的負荷及采取的措施進行公布。[2]
三、環境會計在企業中應用的意義
通過對環境會計的簡單說明,我們可以看出,環境會計是在重新審視傳統會計對環境因素適應程度的基礎上產生的一個新的管理會計的分支,并可以作為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那么在企業應用環境管理會計有哪些意義呢,我們從以下幾點進行詳細說明:
第一,企業對于我國嚴峻的資源環境現狀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我國是一個有著大量自然資源的大國,同時又是一個人均資源占有量匱乏的貧國。我國人均耕地擁有量1.2畝,約占世界人均水平的2/5,淡水人均擁有量2800立方米,只占世界人均水量的28.1%。森林蓄積量人均8.4立方米,占世界人均水平的1/10。草地人均擁有量為世界平均水平的32.3%。45種礦物資源人均擁有量也僅僅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3]伴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隨之而來的環境問題也日益嚴峻,環境問題的解決迫在眉睫。對比以往的高消耗、高浪費、高能耗的企業生產模式,中國的企業處于轉型的關鍵時期。
第二,企業環境會計信息的報告有助于實現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傳統的單純用GDP作為政府對經濟的宏觀計量造成的弊端是只能看清經濟產出總量,而忽視了高速經濟發展下,對可再生不可再生資源的過度使用及生態環境的破壞。成思危在世界經濟論壇2010年新領軍者年會上指出,我國2005年環境對經濟所帶來的環境成本大概達到GDP值的34.5%,而當年我國的GDP只增長了14%。[4]也就是說我們透支了未來的資源來換取所謂的經濟增長,我們的經濟增長是不可持續的。綠色GDP的產生來源于對傳統GDP的質疑,它是將傳統的GDP扣除環境成本后,真實的國民財富增長量。綠色GDP以資源和環境實物量核算為基礎進行價值量核算,而企業作宏觀經濟中的微觀個體,其環境會計信息的報告有助于通過核算企業的環境成本,正確的衡量國民經濟的發展。
第三,企業環境信息的披露,有助于樹立企業的良好形象。隨著國家對生態環境的重視,環境法規的日益完善及環保組織的宣傳,社會公眾的環保意識得到了普遍提高,一方面企業經營者為了樹立企業及產品的良好形象,極力打造著環保,省資源,省能源的形象,而隨著物質水平的提高,消費者也開始關心所消費的產品是否會對他人和環境造成傷害,綠色消費主義的傾向逐漸形成。企業為了塑造良好的環境形象,更需要向利益相關者披露環境信息,吸引投資者和消費者。
第四,企業環境信息的核算有助于增強企業的市場競爭力。根據經濟學理論,追求利潤是企業活動的基本動機,利潤最大化的前提是成本的最小化,而往往企業在追求利潤時,忽視了節省下來的這部分成本。環境成本一直沒有得到重視的主要原因就是企業管理者僅僅看到了實行綠色管理方法時所需要的花費,而忽視了避免排放廢棄物和生產過程中高能耗及高浪費帶來的損失遠遠大于處理廢棄物。企業環境信息的核算可以清楚地將實施環境管理所帶來的成本和其對應的收益以數據這一直觀方式體現出來,有助于改善企業管理方法,提高生產工藝,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力。1995年世界貿易組織專門成立了貿易與環境委員會,綠色貿易登上了國際貿易的舞臺,發達國家通過立法以可持續發展及生態環保為目標,建立嚴格的技術標準,將來自發展中國家的產品拒之門外。實施環境管理會計有助于我國企業制定有利于自身及環境發展的決策,增強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減少因環境問題而形成的障礙。
第五,環境管理會計的實施,彌補了傳統會計的缺陷。會計在經濟發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它為企業利潤提供了目標和計量,也為追中企業貨幣流量提供框架,貨幣流量框架一直是以企業經濟政策制定為核心。然而傳統的會計在這兩方面的作用越來越不足,傳統會計中,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利潤,這兩種計算中,均忽視了環境、自然資源及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環境負債問題。[5]既沒有考慮經濟過程中對自然資源及環境的利用,也沒考慮對其的影響。環境管理會計的建立彌補了這一缺陷,它幫助企業實現了從不考慮環境問題到把環境問題看得很重的轉變,環境管理會計的實施,使企業的外部成本內部化。同時環境會計信息的報告,也有助于滿足企業利益相關者的需求,會計信息披露是各類會計信息使用者的重要決策依據,企業環境會計信息報告的目的就是使投資人,消費者,債權人,政府管理機關相關人員,企業員工,地域周邊人群根據環境報告所披露的信息判斷評價企業的經濟效益。環境會計相關信息也為政府制定相關法律法規提供了參照。市場經濟這只無形的手的調節作用并不能解決所有問題,有時也需要政府機構這只有形的手來制定一些規則。環境保護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條件,而法律法規是讓環境保護有章可循。可是要想從根本上解決企業的環境保護問題,還需要企業自主的配合。實行環境管理會計無疑是對企業管理者以及相關人員有一種推動作用。
以上幾點可以看出,應用環境管理會計帶給企業的意義是巨大的,改變了企業原有的粗放型經營模式,那么在企業中推行環境管理會計中會遇到哪些問題呢。2012年我在對中國200家企業進行關于環境會計的調查研究中表明①:
第一,絕大多數的中小型企業對環境經營的意識薄弱,主要原因在于在不了解環境經營的前提下,盲目地認為實行環境經營,只會增加企業的負擔。
第二,缺乏實施環境經營相關的專業人才及經費不足,調查表明,很多企業沒有環境經營的專業人才,也沒有單獨設立環境經營的單獨經費,這使得企業即使想實行環境經營,也無能為力。尤其是簡單地認為實行環境經營就是發布環境報告書,對于其他降低生產成本,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部管理手法(生命周期評價、物質流轉成本會計等)一無所知。
第三,絕大多數的企業對生產過程中帶來的環境負荷以環境報告書的形式進行報告,但是報告的目的以迫于政府的壓力、樹立企業環保形象為主。尤其是報告書中的環境負荷核算沒有參考依據,僅僅是一個象征性的數字。
第四,調查企業中越是大量產生廢棄物,對環境造成巨大負擔的企業,越是回避環境經營。
針對解決以上問題,可以給出以下幾點建議:
第一,以試點企業的實例為例,通過環保組織、政府機構宣傳企業環境經營的重要性,提高企業自身的環保意識。強化政府對于頑固不化、鋁蓋屢犯的企業的處罰力度,嚴查嚴處。
第二,針對缺乏專門人員這一點,可以效仿先進國家產學官連攜的經驗,以研究者、政府機構的支持、試點企業的實踐實例為切入,對企業進行前期支援。
第三,參考先進國家對環境報告書數據的審查規則,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新體系,比如第三方對環境報告書數據的認證等等。
第四,針對高排放高消耗類型企業特殊有針對性對待,例如調查中的化工企業、煤炭石油企業,以前期教育、扶持為主幫助其實現尋找清潔代替能源及通過低成本投入,實現高處理廢棄物,廢棄物再次利用的轉變。
綜上所述,在企業中實施環境管理會計還有很長很艱難的一段路需要走,環境責任是企業面臨的一個新的挑戰,企業理應承擔起相關責任,通過政府、專業人員、環保團體、企業自身的共同努力,革新傳統的管理會計制度,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帶動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注釋:①作者在2012年在日本文部省科學研究經費的資助下,對中國200家企業的環境會計相關情報進行調查。
(作者單位為吉林省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
參考文獻
[1] 日本環境省.日本環境會計指南[R] . 2002:3.
[2] 柴田英樹,梨岡英理子.進化的環境會計[M].中央經濟社,2009:37,32,29.
[3] 宋子義.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研究[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7.
[4] 鄭玲著.基于生態設計的資源價值流轉會計研究[M] .經濟科學出版社,2013:2.
[5] 羅素清.環境會計研究[M].上海三聯書店,2012: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