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啟銘
開卷有益。張元濟曰:“天下第一好事,還是讀書”。讀書有收獲,是很欣喜的事,晉人陶潛《與子儼等疏》:“開卷有得,便欣然忘食”。如今,讀書之道,多在功用。一來是市場經濟社會,人們以經濟衡量價值的多,讀書之目的,也自然有經濟利益的權衡。二來是應市的書,也多是些功用之書,成功學、管理學、考試書、技術書等,充斥書店、書柜。有市場有功用,也自然有閱讀者,造成此類閱讀之盛。然而,我覺得這是少了陶潛“有得”“欣然”之意的。
其所言“有得”,應是明理得真;所言之“欣然”,乃參悟人生之高興。現在人世讀書,不是用力過猛,而是用心過重。用力勤奮,是閱讀之幸。而用心過重,讀功利之書,則讀書便成了心的負累。得不來讀書之樂,更難得人生性情的涵養。讀書只有功利,而少了讀書之味,此讀書的風氣也要改一下了。
去功利,要多讀讀閑書。何為閑書?簡單地說,就是無用之書。眼前是看不到有什么好處,讀了不能直接給你帶來經濟效益,也不能讓你提高賺錢的技能。哪些書無用?一類為圣賢之書、哲學、經史子集、經典大作等。雖說“半部論語治天下”,但讀《論語》在當世是閑書,必定不能立竿見影提升什么。還有一類文藝書,《漢賦》、《唐詩》、《宋詞》、經典文學名著等,你讀了唐詩宋詞,獲得愉悅,心情舒暢,算不得現實換取了的功用。讀優秀小說、散文也不見得會獲得什么現實利益。當然,這些閑書,并不是說廢物之類。閑亦有道,閑亦有意。閑書之閑,是閑于世俗爭利之外。
讀閑書,也要具閑人之心境,不能急躁。“少學琴書,偶愛閑靜”,閱讀之樂,當是嫻靜的心態所生。這是有路徑的。宋儒朱熹曰:“用半日靜坐,半日讀書”。閑人讀書之心境,要有靜坐的功夫。靜坐下來,靜的心來,修的身去。人世忙忙碌碌,特別是人到中年后,得閑之時甚少。能在陽光午后或是雨意時光,慵懶地浪費些光陰,讀幾頁閑書,是多好的事情。在這些時刻,回歸了一些平靜的生活。更深層,以靜對書章,多少有些情緒埋進書里,在《詩經》里無邪的感念,在演義小說里,也隨性而來悲歡離合……閑書要靜看,還由于不靜下來,是讀不得的。你想,如果在生活與金錢等的算計里,怎可能靜下來?一來,沒有閑暇,二來,身心都在職場、生意場等的競爭中,自然要高度重視,充滿激情。討價還價間,談談詩情畫意,有些不靠譜,就是有意為之,未免做作之嫌。
看閑書的人,不是為讀書而讀書,也不是因閑而讀書。讀閑書的道理,終與個人來說,還是做個閑人。陸游《春雨》曰:“閉門非為老,半世是閑人。”這閑人少了和別人爭的心情,優哉游哉過日子多好。閑人一詞的表面意思有二層,一是說瀟灑的人,沒有特定的事情需要完成,可以自由自在地隨心而生活;又一說,無所事事的人,整體什么都不做,沒有上進心,得過且過的人。這里的閑人是建立在讀閑書的基礎上,有閑書的滋養,做閑人是種做人的境界,有瀟灑的心境,收斂了玩世不恭無所事事的頹靡。
這更像是一種“閑人”之道,看上去有些消極,實則是從容。在人格學、性格學之類理念泛濫下,“閑人”是提不得的,都不樂意說“閑人”。其實這是一個面對問題的誤區,面對世界、生活、生死,太積極亢奮,未免搞得身心狼狽。不知道閑里內有乾坤、外達世界的妙處。諸君不妨試試,有時間,偷點閑,讀讀閑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