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穎
電影《湄公河行動》的背景取材于“10·5湄公河慘案”,在援引真實案例的基礎上,融合毒販的驚天陰謀,抓捕的百轉千回,火爆的槍戰場面,逼真的格斗效果以及捍衛同胞權益的硬漢形象,各種元素一應俱全,為該片贏得滿堂彩。影片盡最大可能如紀錄片般還原現實中的場景——各種癮君子吞云吐霧、茍且偷生,金三角毒梟為阻礙替代計劃、為種植罌粟田而砍斷無辜農民的手腳,被冰毒豢養的童子軍,地方軍警貪腐為黑勢力提供保護……一幕幕切換著的場景告訴我們,世界的黑暗面其實離我們并不遙遠,而懲治兇徒也絕非易事,無論是特情人員還是緝毒警無不在刀尖上行走,隨時都面臨著血與火的考驗。
該影片不乏令人印象深刻之處,行動小組中反應靈敏、最會搞怪的郭旭,當面對娃娃兵拔槍時卻遲疑了數秒,我們有充足的理由相信,作為受過專業訓練的特種行動小組成員,拔槍擊發速度絕不會在一個孩子之下。他之所以遲疑并付出慘痛的代價,原因還在于那一刻的思維已經超出了日常的職業行為反應,他的思考停留在能否對這個孩童持槍還擊。顯然,從小被毒梟毒害的孩童絕不會思考行為的正當性與合法性,他的理念中只有嗜血以及你死我活。
另一個則是娃娃兵們玩俄羅斯輪盤,一群稚氣的孩童們不僅有著超乎年齡的戾氣,對待生命對賭游戲也猶如過家家一般隨意。本以為這只是一個隨即翻過的橋段,卻未想隨后是一聲槍響,其中一個死在槍下,而其他的娃娃兵們則是一陣歡呼,沒有任何悲傷、沒有任何同情,似乎逝去的生命如微塵般毫無價值。
雖然電影中娃娃兵人肉炸毀聯合行動組大樓事件在現實中并未發生,但這并不意味著真實案件的背景不慘烈——13名中國船員被銬住雙手,頭上纏滿膠帶,背上則是無數個槍眼,這顯然是一場人為的慘絕人寰的屠殺。然而,泰國的媒體在起初卻抓住船上留有95萬顆冰毒這一細節,以兩艘中國商船走私毒品、發生火拼進行報道,這無疑更給逝去的船員蒙上不白之冤。
偵查、昭雪、緝兇,對于在國內完成并不算難的任務,到了國境之外卻變得無比復雜。一方面,跨境偵查需要克服地理條件惡劣、當地語言不通、信息不靈、人際關系復雜、區域性軍警腐敗等各種現實難題,更何況對手大都是一群陰險狡詐的亡命之徒;另一方面,跨境執法需要進行必要的司法協助,而這個司法協助的前提則是國家之間有著相應的司法協助協議,否則在他國強行抓捕則不免有侵犯他國司法主權之嫌。
個案的偵辦難度可想而知,而公法方面的協調事務也頗為不易:瀾滄江-湄公河是亞洲唯一的一江連六國的國際河流,各國國內的政局變化加之國際形勢的錯綜復雜,讓該流域貨運一直難以得到法律保障,僅為了簽署中老緬泰四國《瀾滄江-湄公河商船通航協定》,就歷經了7年6次事務級會談,而要周邊參與國讓渡出部分的司法權,進而達成聯合執法機制,讓中國警方入境偵查、抓捕,這更需要高超的外交手腕以及大國的懷柔與震懾。
由此,未占影片多少時間甚至可謂一閃而過的四國合作畫面,即在北京決定建立的湄公河流域安全執法合作機制,實質上卻為案件的偵破奠定了最重要的機制保障。換言之,如果不能境外執法,按照以往的刑事程序,我們只能等待他國偵查,等待他國抓捕,等待司法協助,等待他國引渡……那背后案犯究竟是誰都可能依舊成疑,更遑論摧毀糯康武裝販毒集團以祭中國船員在天之靈?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在有效的法律機制保障下,湄公河“10·5”案的偵破在中國法制史上創下了多個“第一”:全部偵查、抓捕工作都在境外進行,所克服的困難不僅有熱帶雨林環境,更有復雜的人文環境;所有證據材料收集工作也都在境外開展,僅證據材料就達6000頁,證據審核報告長達97萬字;專案組成員由公安部從全國抽調,警力達200余人,持續時間10個月之久……系列數字的背后,是艱難,也是責任!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時下的中國,跨國經濟貿易越來越多;時下的國人,出境游也日益成為時尚。作為普通民眾,久安于盛世陽光下,卻難免忘卻世界不少角落充斥著灰暗陰影;作為政法干警,卻不能只著眼于國內,忘形于當下安穩之間。
執法如盾,守護先行。守護孩童遠離犯罪土壤的毒害,守護國家遠離毒品的侵襲,守護國民遠離罪犯的戕害。這種守護,不僅要先進的守護武器,要有英勇機智的守護者,更需要積極聯動的司法合作機制,高效堅毅的法治力量。也唯有如此,這種力量才會真正化作國人念及國籍、展露國旗或護照時所具的安全與豪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