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燕
(濱州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山東 濱州 256600)
幾種常見的應急照明配電設計
張 燕
(濱州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山東 濱州 256600)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高樓大廈琳瑯滿目。社會的進步與人類居住環境的提高對建筑的電氣設計也有了進一步的要求,尤其對應急照明更加嚴格。本文就幾種常見的應急照明設計方法進行了探討。
應急照明;雙電源;蓄電池

圖1 單電源+蓄電池配電系統圖
單電源+蓄電池的配電系統如圖1所示,圖中的線路也可以表示為普通照明配電箱的專用回路,具體的接線又可以分為三種:
(1)、應急照明燈平時不亮,火災時斷電后自動點亮,燈具可以直接掛墻安裝,一般距地2.5米。這是最簡單的一種設計方法。
(2)、平時可對應急照明燈的開、關進行控制,可為單聯開關,也可以為聲光控開關。火災時斷電后不論開關處于何種位置,應急照明燈自動點亮。
(3)、應急照明燈平時常亮,火災時斷電后自動點亮。
單電源+蓄電池的配電系統的特點:這種形式的配電箱由單回路電源供電,應急照明燈具、疏散指示燈自帶蓄電池,火災確認后切除配電箱的進線電源,此種類型的建筑物多不設火災自動報警系統,可以采取人工切除的辦法,(若設置了火災自動報警系統應在相應位置增加分勵脫扣)所以配電箱內的斷路器不帶分勵脫扣,燈具內蓄電池放電自動點亮。
在外電正常供電的情況下,這三種接法的應急照明燈具的蓄電池都處于浮充電狀態,由于每個應急照明燈具都自帶蓄電池,燈具比較分散,這就給日常的管理和維護帶來了不便,所以這種配電形式只適用于小型建筑。
雙電源配電系統多用于大中型建筑。在每層(或每三、四層)設置一個應急照明配電箱,由雙回路電源供電。當一路電源出現故障時另一路電源能充當備用電源,且應急照明支路的斷路器帶分勵脫扣,火災時切斷非保證電源,同時強啟應急燈。
雙電源配電系統如圖2所示,具體接線可以分為兩種:
(1)、平時應急照明燈常亮,火災時仍然處于常亮狀態;
(2)、平時可對應急照明燈的開、關進行控制,(可以為延時開關或普通開關)火災時應急照明燈能自動點亮。
雙電源配電系統的缺點是每盞應急燈都需要自帶蓄電池,并且分布比較分散,給維修帶來很多不便。

圖2 單電源+蓄電池配電系統圖

圖3 單電源+EPS配電系統圖
單電源+EPS系統多適用于大中型的設有火災自動報警系統的建筑,在每層(或每三、四層)設置一個應急照明配電箱,由單回路電源(可以是220V,也可以為380V)供電,火災時切除應急照明配電箱的進線電源,應急照明燈具不帶蓄電池。配電系統如圖3所示,具體接線可以分為三種:
L線:在市電有電時有輸出,在市電停電時有輸出;
L*線:在市電有電時無輸出,在市電停電時有輸出。
(1)、平時可對應急照明燈的開、關進行控制,開關為雙控開關(也可采用普通開關)火災時斷電后不論開關處于何種位置,應急照明燈自動點亮。
(2)、應急照明燈平時不亮,火災時斷電后自動點亮。
(3)、應急照明燈平時常亮,火災時斷電后自動點亮。
單電源+EPS配電系統的缺點是EPS配電箱的體積比較大,對配電豎井的面積有所要求。另外價格也稍顯貴,投資成本提高。這種方式需要有專業人員定期維修,及時更換,所以這種方法僅使用于大中型建筑。
雙電源+EPS系統多適用于大型建筑,并且設有火災自動報警系統。雙回路電源可以由市電引入,并聯接消防控制模塊。火災時切除應急照明配電箱的進線電源,應急照明燈具不帶蓄電池,由集中EPS供電。當發生火災時聯動消防控制模塊,強啟應急燈。配電系統如圖5所示,具體接線可以分為兩種:
(1)、應急照明燈(包括疏散指示、安全出口)平時常亮。
(2)、平時可對應急照明燈的開、關進行控制,(開關可以為普通開關,也可為聲控開關)火災時應急照明燈強迫點亮。

圖4 單電源+EPS配電系統圖

圖5 單電源+EPS配電系統圖
雙電源+接觸器系統多適用于大中型的設有火災自動報警系統的建筑。在每層(或每三、四層)設置一個應急照明配電箱,由雙回路電源供電,在應急照明配電箱中設置常開型接觸器,并與消防控制信號相連。火災時不切除應急照明配電箱的進線電源,而是由火災自動報警系統聯動控制裝置接通常開型接觸器,應急照明燈具不帶蓄電池。配電系統如圖5所示,具體接線可以分為三種:
(1)、應急照明燈平時常亮,火災時斷電后自動點亮;
(2)、平時可對應急照明燈的開、關進行控制,開關為雙控開關,火災時不論開關處于何種位置,應急照明燈自動點亮;
(3)、應急照明燈平時不亮,火災時斷電后自動點亮。
綜上所述,無論采用何種形式,都要根據我們所作工程的實際情況,具體分析、合理采用,使得建筑中的應急照明系統能在發生火災時為減少人員傷亡降低財產損失發揮出它應有的作用。
《火災自動報警系統設計規范》GB 50116-2013
《消防應急照明及疏散指示系統》GB 17945-2010
張燕(1982—),女,山東濱州人,工程師,工學學士,注冊電氣工程師,主要從事建筑電氣設計工作
TU7
B
1007-6344(2016)03-0114-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