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成
(四川大學水利水電學院 成都 610000)
成都市大氣污染研究及其防治
張 成
(四川大學水利水電學院 成都 610000)
本文分析了成都市大氣污染的現狀及其成因,并根據可持續發展的原則,提出合理的解決措施,為成都市的大氣污染防治作參考
大氣污染;防治對策;成都市
成都市位于四川省中部,成都平原的腹心地,本市屬于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成都市常年最多風向是靜風;次多風向:6,7,8月為北風,其余各月為東北偏北風[1]。成都市是四川省省會,國家區域中心城市(西南),是國務院確定的西南地區的科技、商貿、金融中心和交通、通訊樞紐,也是四川省的政治經濟和文教中心,全國特大城市之一。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成都市的大氣污染問題較為嚴重,影響著人民的健康和出行以及成都市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成都市的大氣污染研究及其防治工作顯得至關重要。
1.1 首要污染物
成都市基本屬于煤煙型大氣污染,根據2015年成都市環境質量報告,成都市區的主要污染物為SO2,NO2,PM2.5和PM10,其中NO2年平均值為53微克/立方米,PM10年平均值為108微克/立方米,二者均超過國家大氣環境二級標準,在2015年全國城市空氣質量排名中,成都市排名靠后。
1.2 污染物的季節變化規律
從圖1中可以看出來,成都市大氣空氣污染物中SO2、NO2和PM10的濃度在全年季節表現為明顯的“U”字型,一、四季度指標較高,對應春、冬季節空氣污染較為嚴重,二、三季節指標較低,對應夏秋季節空氣質量相對較好。

成都市的大氣污染是多方面因素綜合影響造成的,主要可以分為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兩大類,成都市的風場、降雨和逆溫現象的氣象條件對成都市的大氣污染有著較大的影響,而城市的規劃布局、不合理的工業區分布、交通擁堵等問題更加加重了成都市的大氣污染程度,具體分析如下:
2.1 自然因素
成都市位于成都平原的腹心地,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其特點是四季分明,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風速小,日照少,陰天多,濕度大[2]。成都市市區風速較小,靜風頻率高,使得人類活動所產生的煙塵不能及時擴散,從而加重了市區的大氣污染程度。成都市夜間和清晨常出現的下冷上暖的逆溫層溫度分布現象,冬季逆溫層較厚較強,維持時間長,夏季則相對偏弱[3],而又由于成都市的日照少,導致逆溫層較為穩定,限制了貼地亂流運動的發生,大氣垂直運動受阻,污染物不易擴散,所以人們常常在清晨或傍晚的時候看到比較嚴重的霧霾。成都市近地面的空氣濕度較大,含有豐富的水汽,較易與懸浮物相結合形成煙霧,又因為市區風速小且大氣層結穩定,因此煙霧不易沉降,持續時間較長。總之,成都市的大氣氣象條件對大氣污染物的擴散存在明顯的不利影響。
2.2 人為因素
成都市為圈層式的城市形態和單中興的城市結構,這種城市格局會使得中心城區隨著城市發展而負荷加重,環境逐漸惡化。成都市工業區位于主城區的東、北部,處于城市上風口。隨著城市規模的不斷增大,原本遠離市區的工業區成為城市的一部分,從而使得總個城區的大氣污染情況加重。近幾年來,成都市機動車數量不斷增長,根據成都市交管部門公布的數據,2015年上半年,全市新上牌汽車高達32.96萬輛,成都市汽車保有量緊跟北京之后,居全國第二,道路交通處于汽車高速增長、高強度使用,高密度聚集的時期。汽車尾氣和車輛行駛卷起的大量揚塵,給成都市的空氣質量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響。此外,成都市發達的餐飲行業,也使得成都市生活燃煤用量增大,使得城區大氣污染負荷大增。
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把生態文明建設提升到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并列的戰略高度。如何實現經濟、社會、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成為當今社會普遍關注的重大問題。為實現成都市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進行生態文明建設,成都市的大氣污染治理,已經成為緊迫且艱巨的任務。結合成都市的具體情況,提出以下防治措施:
3.1 調整改善現有的城市布局
隨著城市規模的不斷發展擴大,成都市單中心的圈層式結構已經不能適應新的發展需求。規劃組團式的結構應該成為新情況下成都市新的選擇。成都市應該大力發展衛星城,以發達的市域公路網、軌道鐵路網、光釬通信網體系將市中心區和衛星城鎮連為一體,形成一市多城,眾星拱月的都市結構[4]。
3.2 合理調整工業布局
成都市的主導風向為北風和東北風,而成都市煙(灰)塵、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的排放量最大的也是東北區域,導致東北及其下風向區域均為大氣污染較為嚴重的區域[5]。因此成都市應該有計劃、有步驟地將污染企業逐漸遷離上風口區域,向下風口及遠離市中心的區域進行合理的布局。
3.3 加強污染源治理
加強對餐飲行業的規范治理,要求采用一定的油煙處理技術,對不達標的餐館進行停業整改。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積極發展城市交通,新增低排公交車或清潔能源公交車,控制車輛數量,限制摩托車和出租車的數量增長,將其控制在合理的水平。
3.4 加強城市綠化建設
植物具有美化環境、調節氣候、截留粉塵、吸收大氣中有害氣體的功能[6]。因此,在城市的規劃建設布局當中,應參考國內外大城市的規劃經驗,建設符合成都市實際情況的一套城市綠地生態系統。發展植物凈化是改善大氣環境質量的有力措施。
[1] 成都市常年各月風向、風速、降水氣候資料,成都市氣象局網站
[2] 鄢和林,成都市大氣污染及其防治對策。四川環境,2000年第19卷第3期;53-55
[3] 楊義彬,成都市大氣污染及其氣象條件影響分析。四川氣象,2004年第3期;40-43
[4] 何建、肖保平,成都市城市布局與大氣環境質量的關系。鐵道勞動安全衛生與環保,2002年第29卷5期;208-210
[5] 劉霞,成都市大氣污染源調查分析及管理對策。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2014);1293-1300
[6] 劉忠,青島市大氣環境質量控制規劃研究(J)。環境科學研究,1999(6);4-7
S210
B
1007-6344(2016)03-0122-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