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利紅 李嬌
摘 要:伴隨生態旅游的迅速發展,山地旅游依托其特殊的地形地貌、具有地方特色的自然文化景觀,成為我國旅游的關鍵組成部分和休閑旅游的重要方式。本文通過探討山地旅游產品開發、景區建設的重點,進而提出山地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政策指導建議。
關鍵詞:山地旅游;產品開發;利益共享
我國三分之二的國土面積屬于山地,山地旅游景區如何有效開發成為地方政府、旅游企業關注的熱點和難點。梳理以往對山地旅游的研究文獻發現,關于山地旅游的分類、山地資源評價與規劃、山地旅游安全、山地旅游可持續發展的研究較多。本文側重于對山地旅游產品開發、景區建設進行分析,并提出發展山地旅游的可行性建議。
一、山地旅游產品開發
發展山地旅游,就是要以山地資源和自然條件為依據因地制宜。既可以發展登山滑雪、狩獵垂釣、潛水攀登為主的體育健身旅游;也可以實現療養游覽、避暑度假的康養旅游;或者進行探險、科考、科普的研學旅游,以及游客種植采摘體驗的農林業旅游。
充分發揮山地資源競爭優勢,實現旅游產品營銷創新。比如植被的標本定制、特色餐飲、當地民俗住宿的建設、攀巖的直播互動、專業科普知識的講解。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紀念產品,對產品進行合理的專利保護,防止同質化的惡意競爭。
二、山地旅游景區建設
山地風景名勝區已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像桂林山水、秦嶺太白山等已獲得了一定的旅游規模經濟效益。在大力發展山地5A景區的同時,對一些知名度較低的山地旅游目的地開發便成了難點。
(一)山地旅游的品牌建設
分析山地品牌質量的過程發現,山勢高度與旅游資源質量成正相關。即旅游資源質量越好,知名度越高。對于山勢較低的旅游景區,要想取得旅游經濟成效,就應該開發別致的休閑、探險景點。高效利用區位優勢,重視景區旅游意境氛圍的營造和分析游客的心理傾向,為游客帶來獨特的旅游體驗和感受。
(二)山地旅游資源的開發與保護
山地旅游對生態資源的依附性較強,生態環境的變動超出了生態系統的自身修復能力以后,就必然導致生態環境的惡化。由于山地景觀的生態脆弱性和不可逆性,就需要平衡開發與保護之間的關系。以多角度綜合保護為前提,創造差異化景區,即不同自然地域創造不同的山地開發模式,包括森林公園、地質地貌公園的生態旅游開發模式,鄉村休閑體驗的生態旅游開發模式,運動探險的山地生態旅游開發模式等。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
(三)山地旅游區域間的合作
山地旅游的規劃和開發是一項系統性的工程,依靠某個企業或者政府完成是不現實的。在“全域旅游”的背景下,應打破過去“點—點”的開發布局,形成“點—面”的整體規劃格局,打破景區內外、山上山下、城鎮與鄉村之間的界域,實現山地旅游目的地綜合管理、公共服務和旅游監管全覆蓋。
三、山地旅游指導建議
(一)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進行有效投資
許多地貌奇特的景區集中在貧困地區,發展山地旅游對扶貧的作用不容忽視。山地旅游在擴大就業、提高生活水平、推動文化傳播與交流等方面均具有明顯的正效應。但一些地方政府在進行景區開發的時候,著眼于短期利益,進行邊緣化投資、重復投資等不良投資。因此,政府在山地旅游中的角色同樣不可忽視,應做到積極合理地布局,以長遠利益、社會利益為標準規劃實施景區建設。
(二)調動主體的積極性,達到利益共享
旅游開發中企業、政府、當地居民等利益主體彼此關聯、互相依賴。旅游目的地的利益共享具體表現在:首先是當地政府與開發商雙方利益共享;其次是在規劃開發中政府對居民的補償性政策,制定合理的征地、苗木補償措施;最后,為當地居民的參與經營提供平臺。
(三)防范景區的災害隱患,實現安全旅游
山地旅游安全具有瑣碎多面性、自然災害易發齊發性、防控困難性、救援保障薄弱性的特征。與其他旅游安全相比,山地旅游安全主要集中在事故起因和防御機制建立上,應從政策法規和景區防控兩個層面構建山地旅游安全保障體系。
參考文獻:
[1]王瑞花.云南山地旅游資源特征及開發保護策略[D].昆明理工大學.2005.
[2]李會琴.國外旅游扶貧研究進展[J].人文地理.2015(1).
[3]胡葉星寒,陳曉紅.國內外山地旅游研究綜述[J].河北旅游職業學院學報.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