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偉麗 華麗 陳彥
摘 要:旅游產業融合是旅游產業發展的一種新形式,也是中國旅游業轉型升級的必然要求。文章對前人關于旅游產業融合的研究文獻進行分析、評述,發現旅游產業融合是具有中國特色的詞匯,提出可以加強其基礎理論、研究內容的廣度以及深度的研究,以便發揮其對中國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的指導作用。
關鍵詞:旅游產業融合;研究;綜述
一、引言
國內外學界對于旅游產業融合的研究, 是在產業融合的視域下展開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經濟、信息、技術等領域,對旅游產業融合這一術語并未作明確界定。國外關于產業融合思想的研究最早源于Rosenberg (1963)[1]對美國機械工具業演化的研究。日本植草益(1988)[2]認為,產業融合是為了減少各個行業之間存在的行業壁壘,進行技術革新并放寬行業之間的限制,同時加強各行業之間的競合關系,使得不同產業或市場的產品,在技術創新的驅使下具有相互替代關系,并產生競爭關系的一種現象。Greenstein等(1997)[3]認為產業融合是產業邊界逐漸收縮或消失以適應產業增長而發生的一種經濟現象。Lind(2005)[4]將產業融合的概念由信息通訊業產業延伸到更廣泛的產業領域,認為融合無處不在,是產業進入壁壘的消除,匯合了分離的市場。Hacklin等(2009)[5]指出,技術之間的融合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可視為新興趨勢。中國旅游業的快速發展促使其轉型升級,因此出現了旅游產業融合的諸多新興業態。可以說,旅游產業融合是在中國旅游快速發展中創造的詞匯,有一定的中國特色。
二、國內對旅游產業融合的研究
(一)關于旅游產業融合的概念定義研究
顏林柯(2006)[6]認為旅游產業融合是通過相互滲透、相互交叉的形式,對原有產業進行優化升級,形成新的產業業態的過程。楊穎(2008)[7]認為旅游產業融合是旅游業的跨界融合,融合完成之后的產業功能更多,與原有的旅游產業是一種既替代又互補的關系。徐虹(2008)[8]從系統論的方向出發,指出旅游產業融合的系統是開放的,系統中各類要素與其他產業要素間便于競爭與合作,從而產生一個新型產業的過程。陸曉清(2009) [9]認為旅游產業融合是由于技術融合發生在產業邊界和交叉處,使產業邊界模糊化,逐步形成新型產業形態的現象或過程。
(二)關于旅游產業融合的模式機制研究
莊清娥(2008)[10]認為會展業與旅游業自身快速發展的需要促使了會展旅游這一新型產業形態的出現。董桂玲(2009)[11]從產業融合理論出發,分析了動漫產業與旅游產業之間融合的動力機制。張海燕、王忠云(2010)[12]界定了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的產業邊界,并構建了兩大產業的互動融合機制。李文秀等(2012)[13]在深入分析了文化藝術產業與旅游業融合過程的基礎上,認為兩大產業的融合存在旅游產業藝術化、文化藝術產業旅游化和文化藝術節會式的發展模式。楊永超(2013)[14]指出文化消費成為其產業融合的一個重要作用機制,作用機制主要來源于市場基礎、文化經濟和產業經濟這三個方面。方旭(2013)[15]分析了咸寧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的現狀和趨勢,提出了建立旅游和文化融合發展機制。羅政軍(2014)[16]歸納并分析了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融合的四種模式,即以文化驅動旅游融合模式、產業園區融合模式、旅游演藝文化融合模式和節慶會展融合模式。張滿林,朱新杰(2013)[17]以遼寧鄉村旅游和體育旅游的融合為例,提出通過重組融合、嵌入式融合和互動融合等模式的發展,將形成多種鄉村體育旅游業態。周霄(2015)[18]基于全價值鏈角度,探討了體育產業與旅游產業融合的三種模式,即價值依附型、價值集成型和價值聯接型,并在此分析基礎上提出了促進體育產業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的對策建議。
(三)關于旅游產業融合的個體案例研究
朱華(2010)[19]運用產業融合理論分析了成都市會展旅游存在的問題,提出成都會展旅游發展的對策和建議。楊艷華(2012)[20]指出河南省只有充分挖掘、利用文化旅游資源,實現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的融合,才能實現旅游文化產業的創新、發展。王振如(2009)[21]以北京文化創意產業、都市農業和生態旅游融合模式為例,提出北京市可以依據資源基礎開發多景區、多區域、多類型的融合產業。孫杰(2012)[22]分析了赤峰市旅游產業融合背景下農業旅游的發展情況,進一步提出了赤峰發展農業旅游的對策。楊春光(2012)[23]在分析寧夏旅游資源的基礎上提出其與文化產業融合是該地區兩種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舉措。張白平等(2013)[24]以貴州黃果樹景區為例,對景區農業與旅游產業的深度融合發展思路進行的研究。陳太政等(2013)[25]促進河南文化旅游產業融合發展,需要從放松產業管制、借力文化旅游產業園區和推進大型文旅集團建設等幾個方面著手。
(四)關于旅游產業融合的路徑研究
李太光、張文建(2009)[26]認為,旅游產業融合化發展主要有3種路徑,泛休閑化、廣服務化和準模塊化。麻學峰(2010)[27]認為旅游產業融合的路徑主要有資源融合、技術融合、市場融合和功能融合。徐占品等(2013)[28]提出了河北影視產業和旅游產業發展的融合路徑,主要包括機構融合、劇本融合、拍攝融合、廣告融合和衍生品融合。沈瑩(2015)[29]提出山西省旅游業要通過產業間資源整合、與信息技術融合、拓展旅游功能以及旅游產業內融合發展的路徑。
(五)關于旅游產業融合的作用效果研究
劉志勇(2009)等[30]從創意產業發展背景需要和旅游產業結構升級需要出發,提出旅游產業與創意產業的融合能夠更好地促進區域文化實現產業化發展。徐文雄(2011)[31]認為在旅游產業融合過程中,旅游業表現出了資源的創新化、價值的復合化、業態的提升化、產品的多元化。肖建勇等(2012)[32]認為旅游產業融合發展,最終將形成新業態、新行業和具有新產業屬性的產業網絡,而且還會引起旅游產業邊界的擴大、壟斷范式的確立、企業生存法則的改變和無邊界企業的形成。李世蘭(2013)[33]提出文化旅游產業融合發展對于產業結構、市場結構和區域空間結構都存在積極的影響。
三、結語
通過文獻梳理,我們發現:旅游產業融合是一個新的旅游研究領域,也是近年來旅游研究的熱點之一。研究內容主要集中在對旅游產業融合的概念界定、路徑、模式、效應或是基于某一地域的個體案例進行分析。對其內涵及外延的基礎理論研究還不夠深入,缺乏系統性。隨著中國旅游產業轉型升級的需要,旅游產業融合產生的新業態也越來越豐富,對于旅游產業融合的相關研究將會不斷增加,其研究內容的廣度與深度也將進一步完善和提升。
參考文獻:
[1]Nathan Rosenberg.Technological Change in the Machine Tool Industry, 1840–1910 [J].The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1963,4(23):414-443.
[2]植草益等.產業組織論[M].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1988:36.
[3]Greenstein S, Khanna T. What does industry convergence mean? [A]. In: Yoffie D. Competing in the Age of Digital Convergence[C]. Boston: Perseus Distribution Services,1997:201-226.
[4]Lind J. Ubiquitous Convergence: Market Redefinitions Generated by 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the Industry Life Cycle[R]. Paper for the DRUID Academy, Winter 2005 Conference,2005.
[5]Hacklin F, Marxt C, Fahrni F. Coevolutionary cycles of convergence: An extrapolation from the ICT industry[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2009,76(6):723-736.
[6]張輝,秦宇.中國旅游產業轉型年度報告2005:走向開放與聯合的中國旅游業[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6.224-234.
[7]楊穎.產業融合:旅游業發展趨勢的新視角[J].旅游科學.2008,22(4):6-10.
[8]徐虹,范清.我國旅游產業融合的障礙因素及其競爭力提升策略研究[J].旅游科學,2008,22(4):1-5.
[9]陸曉清.論網絡游戲業與旅游業的產業融合[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1(1):42-45.
[10]莊清娥.基于產業融合視角的會展旅游分析[J].銅陵學院學報,2008,(2):55-56.
[11]董桂玲.動漫業和旅游業產業融合的動力機制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09,(11):40-41.
[12]張海燕,王忠云.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研究[J].資源開發與市場,2010,(4):322-326.
[13]李文秀,李美云,黃斌.文化藝術產業與旅游產業的融合:過程、模式和效應[J].廣東行政學院學報,2012,04:73-78.
[14]楊永超.文化創意產業與旅游產業融合消費機制研究[J].學術交流,2013(8):72-76.
[15]方旭.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探析——以咸寧市為例[J].改革與戰略,2013(3):91-93.
[16]羅政軍.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模式研究[J].旅游縱覽(下半月),2014,12:75.
[17]張滿林,朱新杰.遼寧鄉村旅游與體育旅游融合發展模式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3,07:86-88.
[18]周霄.體育產業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模式與對策研究——基于全價值鏈的視角[J].武漢輕工大學學報,2015,04:86-91.
[19]朱華,游佳,張炬,張黎.成都會展旅游產業融合:評價與探討[J].國際經濟合作,2010,1:89-92.
[20]楊艷華.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融合途徑探討——以河南省為例[J].人民論壇,2012,(36):102-103.
[21]王振如,錢靜.北京都市農業、生態旅游和文化創意產業融合模式探析[J].農業經濟問題,2009,(8):14-17.
[22]孫杰.赤峰市旅游產業融合背景下的農業旅游發展研究[J].中國商貿,2012(36):164-165.
[23]楊春光.著力促進寧夏文化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J].求是,2012(1):56-58.
[24]張白平等.自然旅游區農業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思路:以貴州黃果樹景區為例[J].貴州農業科學,2013(7):203-205.
[25]陳太政等.中原經濟區建設背景下河南文化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研究[J].河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3):286-290.
[26]李太光、張文建.新時期上海推動旅游業轉型升級的若干思考[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究),2009,(3):44-49.
[27]麻學鋒,張世兵,龍茂興.旅游產業融合路徑分析[J].經濟地理,2010,04:678-681.
[28]徐占品等.影視產業與旅游產業融合路徑研究——以河北省為例[J].前沿,2013(8):90-91.
[29]沈瑩.旅游產業的融合發展——山西旅游業轉型升級的路徑選擇[J].山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5,01:45-48.
[30]劉志勇,王偉年.論創意產業與旅游產業的融合發展[J].企業經濟,2009,08:127-130.
[31]徐文雄.旅游發展與產業融合“四化”[J].旅游學刊,2011,04:11-12.
[32]肖建勇,鄭向敏.旅游產業融合:動因、機理與效應[J].商業研究,2012,01:172-175.
[33]李世蘭.文化旅游產業融合發展:動力機制及效應分析[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3,18: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