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超,鄭 友,黃 成
( 1.南京大學 生命科學學院,江蘇 南京 210023; 2.江蘇省淡水水產研究所,江蘇 南京 210017 )
配合飼料和魚肉“間隔—輪轉”投喂對克氏原螯蝦生長的影響
董 超1,鄭 友2,黃 成1
( 1.南京大學 生命科學學院,江蘇 南京 210023; 2.江蘇省淡水水產研究所,江蘇 南京 210017 )
為研究克氏原螯蝦在投喂配合飼料、魚肉丸兩種飼料之間切換時的攝食效果,設置兩種飼料間隔一周投喂的輪轉組,并設置2個投喂單一餌料的對照組,同步投喂減半后的兩種飼料的選擇組。試驗共進行6個周期,計42 d。試驗結果表明,輪轉組在偶數周期21 d魚肉丸的整體日均總攝食量極顯著大于同期魚肉丸對照組的攝食量(P<0.01),輪轉組絕對體質量增長量顯著大于魚肉丸組絕對體質量增長量(P<0.05)。輪轉組不同飼料間輪轉投喂初期攝食量最大,3 d后逐漸降至正常水平。配合飼料和魚肉丸組試驗獲得的餌料系數推算選擇組、輪轉組質量理論增加值分別為(0.85±0.13) g、(0.79±0.15) g,與質量實際增加值(1.27±0.73) g、(1.35±0.75) g相比較差異性極顯著(P<0.01),即兩組效果好于單一投喂,且輪轉的投喂方式效果最好。結合已有對其他動物研究的成果,初步推定輪轉投喂促進克氏原螯蝦攝食量可能與不斷滿足其欲求行為有關。體質量的增加可能與多樣化飼料滿足了克氏原螯蝦的營養平衡需求有關。本試驗旨在為克氏原螯蝦的輪轉投喂模式提供了理論依據,也為“動物食性轉換”的行為學研究積累資料。
克氏原螯蝦;輪轉;餌料系數;質量理論增加;質量實際增加
克氏原螯蝦(Procambarusclarkii),俗稱小龍蝦,屬甲殼綱、十足目、螯蝦科、原螯蝦屬,是一種需求量較大的經濟水生動物[1],但國內外對克氏原螯蝦的養殖方法、種苗繁殖、營養與飼料生產技術等還有提高的空間[2]。近年來,關于克氏原螯蝦攝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某一類營養物質對螯蝦生長的影響、營養需求、不同飼料對克氏原螯蝦消化酶活性的影響等,關于克氏原螯蝦攝食行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攝食節律和食性方面[3-6]。而不同飼料間輪轉的投喂方式對克氏原螯蝦攝食和生長影響的研究還處于空白。鑒于常規生產中養殖戶使用魚糜和螃蟹配合飼料進行投喂,不同飼料間的輪轉投喂可能會抑制克氏原螯蝦的攝食和生長,也可能有一定的促進作用。本試驗采用不同飼料輪轉投喂,結合對照組的單一飼料投喂和混合飼料投喂,研究不同飼料切換輪轉中攝食量及體質的增長量,為進一步研究克氏原螯蝦的投喂模式提供一定的思路。
1.1.1 試驗蝦
產于江蘇省盱眙縣,共144尾,體質量(3.1173±0.01288) g,附肢健全。
1.1.2 投喂飼料的制備
試驗飼料有兩種,一種是水產用的蝦蟹配合飼料,另一種是用新鮮的鯽魚魚糜人工制作的魚肉丸。每一粒蝦蟹配合飼料的質量為42.9 mg。每粒魚肉丸質量為兩粒飼料質量,即85.8 mg(魚肉需先用吸水紙吸干外表血水)。
1.1.3 水質背景參數與飼養容器
試驗用水是充分曝氣3 d的井水,水溫(25±2) ℃,溶氧量8 mg/L。本試驗的飼養容器采用底面積為78.54 cm2的食品級塑料盒144個。每個盒放置1尾蝦,并加入250 mL水單養。
1.1.4 試驗場所與時間
試驗場地位于江蘇省盱眙縣滿江紅龍蝦養殖基地,試驗時間為2014-04-16至2014-05-27。
1.2.1 分組及輪轉投喂
試驗分為輪轉組、人工配合飼料組、魚肉丸組、選擇組4個組,每組36尾蝦。輪轉組在第1、3和5周每日投喂蝦蟹配合飼料4粒。第2、4和6周每日投喂魚肉丸2粒。人工配合飼料組投喂蝦蟹配合飼料4粒,魚肉丸組投喂魚肉丸2粒。選擇組每日投喂2粒蝦蟹配合飼料,1粒魚肉丸。試驗進行6周,共42 d。
1.2.2 飼養試驗
試驗中使用的魚肉丸在投喂前1~2 h制成,置于冰箱4 ℃保存。每日16:30記錄結果,再吸取殘餌、糞便,用清水補加至原體積,然后進行投餌。
1.2.3 總攝食量的分析
統計42 d內的各組攝食種類及每日總攝食量,比較奇數周中輪轉組和人工配合飼料組每尾蝦的攝食量,比較偶數周中輪轉組和魚肉丸組每尾蝦的攝食量。分析兩組同期魚肉丸消耗量。
1.2.4 輪轉組在周期內日攝食量變動規律
輪轉組在首日、中點、末日的攝食量與對應的單一餌料的差異分析。輪轉組在奇數周首日攝食量分別與對應的人工配合飼料組的攝食量比較。輪轉組在偶數周首日攝食量分別與對應的魚肉丸組攝食量進行比較。
同樣,輪轉組在每個周期輪轉中點(第4 d)時,比較當天輪轉組與人工配合飼料組或魚肉丸組的攝食量有無差異。
將輪轉組每個周期最后1 d攝食量與當日人工配合飼料組或魚肉丸組的攝食量進行比較。
輪轉組在同一輪轉周期內攝食量變動,即輪轉組自身在各周期中第1 d與第7 d攝食量的比較。
1.2.5 各組蝦體質量的增長
在經過42 d的飼養后,將輪轉組、人工配合飼料組、魚肉丸組、選擇組死亡蝦剔除后,稱取終末體質量,根據試驗前的初始體質量,可求得每尾蝦的質量增加。比較4組蝦的質量增加。
1.2.6 選擇組對兩種飼料的偏好系數
偏好系數Sx=X’/X
式中,X’和X分別代表攝入的X餌料所占比例及投入的X餌料所占比例。
1.2.7 比較試驗組的質量理論增加與質量實際增加


以上數據均用SPSS18.0統計軟件進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較。
2.1.1 總攝食量之間的差異性
各組不同餌料總攝入量、人工配合飼料組奇數周期21 d每尾蝦配合飼料的總攝食量、魚肉丸組在偶數周期21 d每尾蝦魚肉丸的總攝食量見表1。
輪轉組某日的攝食總量與當日投喂同種飼料的人工配合飼料組或魚肉丸組進行比較。輪轉組在奇數周21 d平均每日攝食配合飼料為3.12 g,與人工配合飼料組21 d平均每日配合飼料攝食量2.94 g差異不顯著(表1)(P>0.05)。
輪轉組在偶數周期21 d平均每日攝食魚肉丸4.47 g,與21 d 平均每日魚肉丸組攝食量3.32 g差異極顯著(P<0.01)。
2.1.2 輪轉組在周期內日攝食量的變動
除第五周期首日輪轉組與人工配合飼料組的攝食量差異不顯著外,輪轉組在輪轉后的首日攝食量均顯著大于當日的同類餌料攝食量。中點和末日攝食量與當日的同類餌料攝食量差異不顯著(表2)。

表1 各組奇偶周期內及不同種類餌料消耗量 g
輪轉組在輪轉初期時的攝食量極顯著大于末期攝食量,且顯著大于中點的攝食量(表3)。
由表4計算各組絕對體質量增長的均數差及顯著性檢驗結果見表5。
比較各組之間的絕對體質量增加,雙側檢驗結果表明,僅有輪轉組的質量增加顯著大于人工配合飼料組(P<0.05)。
選擇組配合飼料及魚肉丸的日投喂量均為85.8 mg。即X飼料 同X魚肉均為0.5。由表6中的X’飼料與X’魚肉分別求得選擇組每尾蝦對兩種飼料的選擇偏好系數。比較每尾蝦的S飼料和S魚肉,可知當同時投喂配合飼料和魚肉丸時,選擇組對魚肉丸的選擇偏好極顯著大于配合飼料(P<0.01)。當克氏原螯蝦可以自由選擇食物時,更加傾向于選擇魚肉丸。
由表4可知,根據人工配合飼料組和魚肉丸組中每尾蝦對2種餌料的總攝食量和體質量增長量,分別求得人工配合飼料組和魚肉丸組的平均個體飼料系數(表6)。選擇組中個體質量理論增加為(0.8525±0.12568) g,質量實際增加為(1.2658±0.73133) g,二者差異極顯著(P<0.01)。選擇組每尾蝦的質量實際增加極顯著大于質量理論增加。
同理,也可以求得輪轉組中個體質量實際增加為(1.3536±0.75147) g,質量理論增加為(0.7930±0.15085) g,二者差異極顯著(P<0.01)。輪轉組每尾蝦的質量實際增加極顯著大于質量理論增加。

表2 輪轉組在輪轉首日、中點、末日攝食量同當日同類餌料攝食量的比較
注:Xij(X=B,F,R; i=1~6; j=1~7)代表某一組在某個周期某日的攝食量.其中R、B、F分別代表輪轉組、人工配合飼料組、魚丸組,i代表第幾周,j代表第幾日.下同.

表3 輪轉組在同一輪轉周期內第1、4 d及7 d的總攝食量比較

表4 各組絕對體質量增長量及平均體質量增長量

表5 各組絕對體質量增長的均數差及顯著性檢驗結果(P值)
注:左側豎列表示各組兩兩間的均數差,后附帶P值.P<0.05時差異顯著.

表6 克氏原螯蝦對兩種飼料的選擇偏好系數
3.1.1 總攝食量的差異性
本試驗中,輪轉組在奇數周期21 d平均每日對配合飼料的攝食量與同期人工配合飼料組攝食量比差異不顯著(P>0.05),偶數周期21 d平均每日對魚肉丸的攝食量與同期魚肉丸組攝食量比差異極顯著(P<0.01),說明克氏原螯蝦在輪轉周期中攝食魚肉時,比單一魚肉對照組攝食量高,表現出輪轉能促進攝食。
3.1.2 輪轉組日攝食量的變化
輪轉中輪轉組首日、中點、末日攝食量的差異比較表明,輪轉首日的攝食量極顯著大于投喂同種飼料的人工配合飼料組或魚肉丸組,而輪轉中點及末日時的攝食量與當日人工配合飼料組或魚肉丸組的攝食量不差異顯著。當某一周期末,投喂飼料的種類變化時,第1 d攝食量最大,隨后逐漸降至與對照水平一致。第5周期時首日輪轉組與人工配合飼料組各蝦大多已攝食完畢,其攝食量差異不顯著,這是由于克氏原螯蝦不斷生長,食量增大,先前的投喂量已不能滿足其需要。
在一個輪轉周期內,輪轉組蝦首日攝食量極顯著高于末日攝食量,與中點攝食量差異顯著,表明中點時的攝食量已與首日攝食量有較大差距。中點攝食量同末日攝食量相比差異不顯著表明,中點到末日這段時間攝食活躍程度相差不大。輪轉組在輪轉周期內呈現攝食量先由初期的最大值迅速降至中點的一般水平,再保持平穩的規律。這表明克氏原螯蝦人工養殖應定期更換飼料投喂,增加克氏原螯蝦的攝食量。然而,本試驗表明,中點時輪轉組的攝食量已與一般水平一致,從提高攝食量的角度出發,7 d的輪轉周期可能過長,3 d的輪轉周期適宜。更換飼料固然可以增加克氏原螯蝦的攝食量,但是更換飼料并非越頻繁越好,因為投喂某種飼料時,相應酶的活性會增高[8],而頻繁更換飼料時克氏原螯蝦需要對體內各種消化酶的數量和活性作出相應調整,這是個耗能過程,會增加生產成本。
輪轉組克氏原螯蝦的總體質量增長量最大,魚肉丸組的總體質量增長量最小。兩兩比較各組體質量絕對增長量后,雙尾檢驗表明,僅有輪轉組絕對體質量增長量顯著大于魚肉丸組,且單尾檢驗選擇組絕對體質量增長量顯著大于魚肉丸組,說明單純投喂魚肉時質量增加率低于輪轉投喂,甚至小于選擇組。從營養組分上分析,其原因是單一的營養成分不能滿足生長的需求。
克氏原螯蝦為雜食性動物,可供選擇的食物非常豐富,如綠色植物、動物碎屑、浮游生物、水生附著生物、農作物、水生無脊椎動物(昆蟲幼體)等[9]。成年的克氏原螯蝦趨向于植食性,而未成熟個體則為雜食性或肉食性。在試驗過程中選擇組同時投喂兩種飼料以供克氏原螯蝦選擇[10]。克氏原螯蝦對魚肉丸的選擇性極顯著大于配合飼料。魚肉丸的適口性優于配合飼料。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重口味飲食不僅增加心血管疾病發生概率,也是導致亞健康的危險因素之一[11]。同樣,克氏原螯蝦對魚肉丸的偏愛也并非對生長有利。魚肉丸組克氏原螯蝦攝食魚肉丸后絕對體質量增長量顯著小于輪轉組,說明單一種類飼料投喂的收益不如混合搭配投喂的方式。魚肉丸的主要成分是動物蛋白質,配合飼料含有淀粉、魚粉、維生素等物質。葷素搭配營養均衡的投喂效果優于單一動物蛋白。
選擇組和輪轉組的質量實際增加均極顯著大于質量理論增加,說明同時給予兩種飼料和輪轉投喂方式均對克氏原螯蝦增重有一定效果。輪轉組、人工配合飼料組、魚肉丸組、選擇組兩兩比較質量實際增加后發現,盡管選擇組和輪轉組的質量實際增加差異并不顯著,但是輪轉組的質量實際增加顯著大于對照組魚肉丸組,而魚肉丸組同選擇組的質量實際增加相比差異不顯著。說明輪轉的投喂方式與同時給予兩種飼料的投喂方式相比,前者相對更加優越。在生產中飼料成本約占總成本的40%~60%[12]。單純從4個組的絕對體質量增長量出發,一定周期的輪轉投喂與同時給予兩種飼料的選擇投喂均能在生產中提高產量。當考慮生產效率時,輪轉投喂方式更加有效。
輪轉的投喂方式比同時給予兩種飼料的投喂方式蝦的質量實際增加提高的原因,可能是營養需求的滿足及口味刺激的滿足?,F階段對于克氏原螯蝦飼料成分和配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某些營養物質如纖維素、甲殼質、膽固醇[2]、維生素E的作用[13]及飼料的最適能量蛋白質比[14]、脂肪含量等。選擇組同時給予兩種飼料,比單一飼料更能滿足克氏原螯蝦的生長需求。
本試驗中輪轉組按周期不停更換飼料,使克氏原螯蝦接受新的口味刺激,可增加攝食欲,提高了質量實際增加。對于選擇組和輪轉組克氏原螯蝦的質量實際增加,究竟是由兩方面的原因中的一方面起作用還是均起作用,尚需進一步設計試驗探究。
[1]夏愛軍,唐建清.克氏原螯蝦養殖現狀分析與研究思路[J].水產養殖,2006,27(6):9-11.
[2]程玉冰,夏倫志,施培松,等.克氏原螯蝦飼料的配制及營養需要研究概況[J].糧食與飼料工業,2011(10):47-50.
[3]龐璐,何金星,唐建清,等.不同飼料對克氏原螯蝦消化酶活性的影響[J].江蘇農業科學,2009(2):212-214.
[4]劉文斌.克氏原螯蝦的營養需求研究及飼料應用展望[J].經濟動物學報,2013,17(1):1-4.
[5]周文宗,趙風蘭.克氏原螯蝦攝食節律的研究[J].水產科學,2007,26(5):272-273.
[6]唐建清,宋勝磊,呂佳,等.克氏原螯蝦種群生長模型及生態參數研究[J].南京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26(1):96-100.
[7]袁蔚文.淺談餌料系數[J].現代漁業信息,1989,4(11):19-20.
[8]王天神,周鑫,趙朝陽.3種飼料對克氏原螯蝦生長、免疫酶、氨基酸含量及消化酶活性的影響[J].上海海洋大學學報,2012,21(6):1011-1016.
[9]蔡鳳金,武正軍,何南,等.克氏原螯蝦的入侵生態學研究進展[J].生態學雜志, 2010,29(1):124-132.
[10]徐增洪,周鑫,水燕.克氏原螯蝦的食物選擇性及攝食節律[J].大連海洋大學學報,2012,27(2):167-170.
[11]練秋紅,曾婷,李全敏.廣州市居民亞健康的組成因子及亞健康危險因素的調查[J].現代預防醫學,2013,40(7):1294-1298.
[12]管俊勇,龔瑋,許建剛.當前水產養殖效益影響因素研究及發展對策[J].廣東飼料,2008,17(8):13-16.
[13]李銘,董衛軍,徐加元,等.維生素E對克氏原螯蝦生殖的影響[J].水產學報,2007,31(9):65-68.
[14]于寧,朱站英,馮文和,等.克氏原螯蝦飼料最適能量蛋白質比[J].動物營養學報,2014,26(4):1111-1119.
InfluenceofFeedingRotationbetweenFormulatedFeedandFishFleshonGrowthofRedSwampCrayfishProcambarusclarkii
DONG Chao1,ZHENG You2,HUANG Cheng1
( 1.College of Life Science,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 210023,China;2.Freshwater Fishery Institute of Jiangsu Province,Nanjing 210017,China )
Red swamp crayfishesProcambarusclarkiiwere fed fish surimi ball and formulated diet alternatively in a week interval (as a rotation group),single diet of the both as control group and half fish surimi ball and half formulated diet as a food preference group for 42 days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feeding regime on growth of the red swamp crayfish.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food intake (P<0.01) and weight gain (P<0.05) in the crayfish between the rot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the maximal food intake in the rotation group at the early stage,gradually returning to normal within the following three days.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actual weight gain(0.85±0.13) g/(0.79±0.15) g and the theoretical weight gain(1.27±0.73) g/(1.35±0.75) g (P<0.01),showing lower food conversion ratio and higher weight gain in the food preference group and rotation group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best in the rotation group.It was concluded that the red swamp crayfish fed in rotation feeding of two diets had higher weight gain owing to the diversified nutrition provided by the rotation feeding.
Procambarusclarkii;rotation;food conversion ratio;theoretical weight gain;actual weight gain
S968.22
A
1003-1111(2016)01-0072-05
10.16378/j.cnki.1003-1111.2016.01.013
2015-06-01;
2015-09-15.
江蘇省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資金資助項目[CX(14)2077].
董超(1989-),男,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水生生物學.E-mail:dongchao19891120@163.com.通訊作者:黃成(1962-),男,副教授;研究方向:水生生物學及動物行為學.E-mail:huangcheng@nj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