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麗華++李燕
[摘要]北部灣經濟區是CAFTA前沿地帶和區域性信息交流中心,作為面向東盟的橋頭堡,是中國-東盟最便捷的貿易通道;基于CAFTA框架下,它在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投資貿易等領域快速發展并簽署了相關協議,但目前在會計協調方面還未簽訂任何協議,且相關研究尚少。文章基于CAFTA下北部灣會計區域協調的必要性進行分析,借鑒歐盟的成功經驗,旨在探討構建會計協調機制的方向和途徑。
[關鍵詞]CAFTA;北部灣經濟區;會計協調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1.143
1CAFTA進程下北部灣會計協調的必要性
1.1中國與東盟經貿合作的需要
CAFTA建成后,國際投資規模的擴大和跨國集團公司活動范圍的擴展,使得北部灣與東盟各國聯系越加密切,在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投資等領域取得了較為喜人的成績。2014年北部灣實現商品出口總值2103477萬美元,約占廣西商品出口總值的86%;2015年北部灣港口吞吐能力達2.25億噸,完成貨物吞吐量超2億噸;同時北部灣已與世界100多個國家或地區、200多個港口通航,擁有集裝箱班輪航線40余條,出海通關網絡已伸向全球。此外,在“一帶一路”“走出去”戰略指引下,中國對東盟的投資快速增長。會計作為一種商業用語,在貿易和投資中的作用也日益凸顯,如企業對外貿易時,需要分析客戶的財務報表以了解其財務狀況、經營情況及資信水平;企業對外投資時,需要通過財務信息掌握子公司的經營狀況以便加強管理;企業引用外資或到國外發行股票融資時,需要向投資者提供財務報告等。但是,由于各國會計體系之間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差異,故而可能因信息不對稱而對信息使用者的決策產生誤導,投資風險增加,經營效率低下,所以要真正實現該區域資本的自由流動必然要求各國企業披露的會計信息具有可比性。倘若各國在進行貿易往來或投融資合作時,才試圖調整雙邊會計信息之間的差異,不僅大大增加交易成本,而且不利于經濟效率的提高。可見,加強會計區域協調在雙邊經貿合作中是極其必要的。
1.2中國與東盟共同抵御金融風險的需要
全球金融危機給中國和東盟各國的經濟貿易帶來了嚴重的沖擊。余曉燕(2010)認為中國與東盟迫切需要一種共同工具來抵御金融危機,更需要一種機制來防范金融危機的影響。而會計作為一種國際通用的商業語言,即逐步成為各國經貿合作過程中相互交流的另外一種語言,加強會計區域協調,建立會計風險防范系統,亦可以減輕金融危機給雙邊各國造成的損失。
1.3實現中國與東盟會計協調的階段性工作
由于中國與東盟各國在政治體制、法律體系、社會經濟、歷史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高度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加之不同的經濟發展水平和開放程度,各國的會計體系參差不齊。所以,中國與東盟會計趨同是一項復雜而艱巨的系統工程,妄想一蹴既成,一步到位是不現實的。而北部灣經濟區是CAFTA的前沿地帶和區域性經貿交流中心,作為面向東盟的橋頭堡,是中國-東盟最便捷的貿易通道。文章堅持循序漸進、示范原則,立足北部灣,推進會計的協調化,逐步實現區域會計趨同,并期以點帶面,推動中國東盟會計多邊協調的進程。
2構建北部灣會計協調機制的思考與建議
CAFTA的成立,給中國和東盟的合作提供了良好的經濟環境;但東盟各國會計體系的差異勢必會降低會計服務質量和提高會計服務成本,進而影響區域內的合作。基于此,我們立足北部灣,提出會計區域協調的基本思路。
2.1北部灣會計區域協調應遵循原則
(1)先雙邊后區域。基于東盟各國政治、法律、經濟體系的復雜性和多樣性,以及各國經濟發展狀況的差異,要立馬實現中國東盟會計趨同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們應當采取雙邊談判和協調的方式,優先選擇與關系密切、經貿往來頻繁、會計體系較為接近的國家進行協調,進而以點帶面,逐步擴大會計協調的范圍。
(2)先實質再形式。一般地,會計核算滯后于貿易、投資關系的發展,所以我們應當優先解決雙邊經貿合作、投融資活動中的會計實務問題,不必等待形式協調后方可為之。再者,東盟會計環境的復雜性,各國政治體制的差異性,短時間內亦難以就會計準則體系達成一致意見,即形式上的協調。調查表明,目前東盟各國也未與中國會計管理機構或部門就會計協調問題進行過相關對話。
(3)求大同,存小異。經濟一體化和跨國資本流動的快速發展,會計趨同是未來發展的必要趨勢。針對中國東盟各國會計體系千差萬別的現狀,我們既要正視各國會計的差異性,注重經濟發展演變中的求同作用;同時又要認識到各國會計準則均蘊含著本國國情,他們不會輕易削弱自已的主權。所以,會計差異是不可能完全消除的,堅持協調趨勢一致,允許存在一定程度的差異。
2.2北部灣會計區域協調的對策建議
基于歐盟的成功經驗,在總結分析AFA進行會計多邊協調工作的經驗教訓基礎上,為進一步促進北部灣會計區域協調,我們認為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出思考與努力:
(1)改善會計服務的區域環境。由于歷史原因,北部灣地區相對于發達地區經濟較落后,致使會計信息市場起步晚、會計信息質量不高、信息傳遞不及時、失真嚴重,直接影響地區和東盟各國正確的宏觀決策。所以我們應當深化企業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設立完備的會計機構,加強會計基礎工作,制定嚴格的質量控制標準和會計核算流程,嚴格按照行為規范和職業道德標準執行業務,防止舞弊,提高會計信息質量,降低成本;同時還應加強對東盟各國市場的調查研究,積極開拓會計信息市場,培養東盟會計人才,加快會計服務國際化步伐,深化中國與東盟戰略伙伴關系,從而提高北部灣整個會計市場的國內外競爭實力。
(2)政府加強財務會計問題的交流與合作。中國政府應積極與東盟各國的會計管理部門或機構就財務與會計問題進行有關對話,為企業的跨國投資掃除障礙。同時,通過國際交流,雙邊可以深入了解各國的會計體系,探析理論和實務的異同點,從而更好地促進會計協調與合作。另外,廣西、云南等地方政府也應積極抓住機遇,利用CAFTA會計服務出口示范基地的示范引導作用,出臺相應的優惠措施,如在人員進出境手續、稅收優惠、外匯問題和擔保問題等方面盡可能給予財政、信貸扶持,為各大會計機構進駐東盟市場提供支持服務。
(3)促進會計職業團體的區域化。中國與東盟各國應當大力促進各國的會計職業團體以及區域性國際會計組織的發展,因為強大的會計職業團體不僅能夠促進會計的交流與合作,而且是區域性會計協調的重要保障。尤其是加快培養一批通曉國際會計和審計準則、具備外語溝通和計算機網絡應用能力、能夠在東盟各國開展會計服務的“復合型、高素質、國際化”會計人才,以便為企業到東盟市場開展業務提供更好的會計、審計智力支持。
(4)擴展會計教育區域合作,培養東盟會計人才。北部灣與東盟地緣相鄰、文化相近,雙邊在教育交流、聯合辦學、語言推廣、人才培訓、科研合作等方面具有顯著的便利優勢。據調查,近幾年高等教育的校際交流與合作日益頻繁,東盟來華留學生日益增多,但是大多數聚集于廣西、云南等西南地區,且留學項目以貿易類、語言類居多,而從事會計與財務專業的人數甚少。所以我們應當擴展會計教育區域合作,培養一批精通中國與東盟會計的人才。首先,可以在大學中開設國際貿易、外貿會計、國際金融、國際稅收、國際財務管理以及東盟財務與會計等雙語課程;其次,開展各種會計培訓,強化會計信息宣傳力度,深化會計信息的認可度;最后,推進合作辦學,促進雙邊會計理念相互融合,奠定基礎。
(5)促進會計語言的統一。中國與東盟是一個涵蓋11個國家,19億人口的巨大經濟體,主要語言多達十幾種,且差異甚大,這給各國交流與合作增加了很大的困難,嚴重制約著經貿往來與會計協調的發展。所以,中國東盟迫切需要一種共同的語言基礎供雙邊交流使用,即促進中國與東盟各國會計語言的統一是極其重要的。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及中國影響力的擴大,漢語的學習將越來越受到重視,余曉燕(2010)曾認為加快漢語教育的推廣,有利于會計語言的統一,能夠更好地推動各國在會計領域合作的實現性。所以,筆者認為CAFTA進程下各國應當加強漢語與英語的學習與教育,爭取盡早實現會計語言的統一,從而促進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健康、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劉秋芷,梁旋.泛北部灣經濟合作區知識產權法律協調機制研究之淺析[J].法律博覽,2016(2).
[2]余曉燕,李付學.中國與東盟會計教育區域合作研究[J].東南亞縱橫,2010(7).
[3]陳紅,陳林.“橋頭堡”建設中的中國東盟會計協調問題研究[J].會計之友,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