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應振++何娜
[摘要]西方環境倫理學基本上可以分為三個流派:人類中心主義、非人類中心主義、可持續發展倫理觀。可持續發展倫理觀實現了對人類中心主義與非人類中心主義的整合與超越,在理論上和實踐上都具指導意義。
[關鍵詞]環境倫理;人類中心主義;非人類中心主義;可持續發展倫理觀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1.280
1引言
西方環境倫理的形成經歷了孕育、創立、發展三個階段。[1]孕育于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初期,創立于20世紀初期到中期,發展于20世紀50年代,并深入至今。工業革命在帶來經濟的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嚴重破壞了自然生態平衡,導致了一系列的環境污染問題。一些學者逐漸思考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破壞之間的內在聯系,重新反思人類與自然的倫理關系,由此涌現出不同的環境倫理思想和流派。大致上,西方環境倫理可劃分為人類中心主義、非人類中心主義、可持續發展倫理觀。
2人類中心主義
傳統的人類中心主義建立在笛卡兒二元論哲學、牛頓機械自然觀,以及人類個人中心主義價值觀基礎上,認為人是主體,自然是客體,一切都從人的利益出發,以滿足人類的需要為目的。[2]從近代到現代,人類中心主義也在不斷發展中。
2.1以墨迪為代表的“現代人類中心主義”
美國學者墨迪在《一種現代的人類中心主義》一文中,表達了他的觀點:人類是自然進化中的高等物種,具有比其他生物更高的價值,因此人是自然的主人。更高的價值如真、愛、美等獲得最充分的展現,只能通過人才會得以實現。人類按照自然有利于人的特點,賦予自然以工具價值。人類具有其他生物沒有的文化知識傳承和開創探索能力,可以履行自己對自然的義務,有能力和義務做出保持自然平衡的事情。
2.2以諾頓為代表的“弱式人類中心主義”
美國哲學家諾頓在《環境倫理學與弱式人類中心主義》等文中闡述了自己的觀點。他區分了強式與弱式兩類人類中心主義論。強式人類中心主義把人看作自然的主宰者,人的所有需要都是合情合理的,都應得到滿足;而弱式人類中心主義則是承認人對自然負有責任義務,并且對人的需要作出制約,經過理性評價后滿足人們的利益和需求的理論。他主張以弱式人類中心主義替代強式人類中心主義。這樣才能處理好個人利益與人類發展、繁衍之間的關系,使“理性偏好”得到充分的滿足。[3]
3非人類中心主義
非人類中心主義不斷擴大人類道德關懷對象范圍,形成了動物解放/權利主義、生物中心主義和生態中心主義倫理流派。
3.1動物權利主義
(1)以辛格為代表的“動物解放主義”。澳大利亞哲學家彼得·辛格在《動物的解放》等書中指出,人和動物應平等的享有權利和利益。因為在感受痛苦和享受快樂能力方面,動物與人是相似的。人類應當承認動物的內在價值,維護動物的平等權益。用動物做實驗和食用它們,是人類犯下的物種歧視罪行。因此,他提出“解放動物”的號召,將道德關懷拓展到動物,給予它們生存的自由。
(2)以雷根為代表的“動物權利主義”。美國哲學家湯姆·雷根在《為動物的權利辯護》一書中提出了動物權利論觀點。他認為動物和人一樣,也擁有“天賦價值”。對于動物來說,它們也不是為我們而存在的,它們也是生命的主體,同樣具有同等的“天賦價值”。同時,人不僅要尊重動物的天賦價值,還要賦予它們應享有的道德權利,將自由平等和博愛的思想從人推廣到動物身上。
3.2生物中心主義
(1)以施韋澤為代表的敬畏生命的倫理理念。施韋澤是德國哲學家,其代表作有《敬畏生命》。他提出:“倫理的基本原則是敬畏生命”。敬畏生命的含義是:像敬畏自己的生命那樣敬畏所有的生命,滿懷同情地對待生存于自己之外的所有生命。[4]要求人類對一切生命承擔道義責任,這種對待生命的態度與一般意義上的動物保護有著明顯的差別。他認為,所有生命都是平等的,沒有等級之分。
(2)以泰勒為代表的尊重大自然的倫理思想。美國學者泰勒在《尊重自然》一書中建立了完整的生物中心主義的倫理體系。他認為所謂尊重大自然,就是把所有的生命都視為擁有相同的道德地位和平等的“天賦價值”,它們都有權獲得同等的尊重。[5]人和其他物種一樣,只是地球生物共同體的一員,都是一個相互依賴的系統的組成部分。所有的生命個體都具有獨立于人類的內在價值。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的,都擁有平等的“天賦價值”;人們唯一能做的只能是尊重。
3.3生態中心論
(1)以利奧波德為代表的“大地倫理學”。美國學者利奧波德在《沙鄉年鑒》中闡述了自己的理論:人與大地是一個命運共同體。大地倫理主張拓寬道德共同體的邊界。將道德共同體從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擴大到人與大地之間的關系;[6]人類在自然的統治地位得到改變,從大地的征服者的角色變成共同體中的普通一員。人的生存和發展與大地共同體息息相關,人們要建立新的倫理價值和道德原則,不僅要尊重,還要保護它。
(2)以羅爾斯頓為代表的“自然價值論”。美國哲學家羅爾斯頓在《自然界的價值》等著作中提出了自然價值論。自然不僅具有與人有關的工具價值,也具有內在價值和系統價值。自然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它的創造性,即各類生物在自然界中生存、發展、繁衍并使自然界本身得以進化。他提出自然價值的多樣性,包括經濟價值、科學價值、歷史價值、藝術價值、遺傳價值等。
(3)以奈斯為代表的“深層生態學”。挪威哲學家奈斯在《淺層生態運動與深層生態運動》中,提出了“深層生態倫理學”的思想。深層生態理論認為,自然本身具有內在價值。當今環境危機是起源于現代人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應該從自然的整體利益出發,依靠徹底的改變當前的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來解決當前環境危機。他主張“生態自我實現”和“生態中心的平等主義”。
4可持續發展倫理觀
在人類面臨嚴重生態危機的背景下,20世紀60年代以來,西方理論界開始對傳統的發展觀念及發展模式進行批判、反思,試圖探索新的發展理論和模式。
可持續發展倫理觀萌芽于1972年聯合國通過的《人類環境宣言》。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發表了《我們共同的未來》的著名報告,對可持續發展做出了明確的定義:可持續發展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滿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7]可持續發展倫理觀以發展為中心,以公平與和諧為條件,實現人與自然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倫理觀的主要內容為:①承認自然具有內在價值,將道德關懷拓展到整個自然界;②人是自然的道德代理人,有責任保護與管理環境;③人與自然、社會、經濟共同持續發展下去。
5總結評述
(1)人類中心主義是西方環境倫理思想主流,導致人與自然對立。工業革命以來,人類中心主義成為西方環境倫理思想主流。傳統的人類中心主義的價值觀就是,否認自然的內在價值,以人為中心,盲目開發和利用自然,破壞了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導致了人與自然的對立,出現了嚴重的環境危機。[8]
以墨迪為代表的“現代人類中心主義”和以諾頓為代表的“弱式人類中心主義”,從人類的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出發,具有進步意義。然而,當代人類中心論學說的唯一出發點仍然是人類的利益,這就造成了一定的局限性。同時,并沒有將道德關懷拓展到其他物種,沒有給其他生物留下足夠的生存發展的空間。
(2)非人類中心主義否定人的本質、人的社會性與能動性。非人類中心主義從產生就充滿著各種文學浪漫主義情懷、詩意田園性質等非理性理論,使理論停留在構想階段,自身理論體系不完整。同時缺乏對現實問題和具體情況的關注,實踐缺乏可操作性。其一,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將自然擬人化,使自然生物具有和人類相等的地位,掩蓋了人與其他生物的本質屬性。只關注人的自然性,抹殺了人的社會性。其二,主張人類要服從于自然生態系統的整體,為了自然的利益,人可以犧牲自己的利益。這種觀念表面上是人類對生態系統的保護,但卻否認了人類的主觀能動性,在實踐上難以遵從。
(3)可持續發展倫理觀倡導人與自然的和諧永續發展。可持續發展倫理觀主張承認自然價值觀,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它走出了人類中心主義和生態中心主義建構的范疇,而是以“人—自然”這一系統為中心。站在“人—自然”這個最高位置上,從“人—自然”系統的整體性角度出發,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9]
可持續發展的倫理觀實現了對人類中心主義和非人類中心主義的整合超越。其一,它借鑒了非人類中心主義的思想,承認自然也具有內在價值。其二,它承認現代人類中心主義主張的人類作為自然中的特殊一員,具有“能動性”,認同人類在自然中作為“道德代理人”和“自然管理員”的身份。這使之更具有廣泛的適用性,從而擺脫了非人類中心主義在實踐中所面臨的困境。
綜上所述,西方環境倫理思想隨時代發展應運而生,是對生態環境危機進行深入思考,不斷審視人與自然的關系的思維過程。可持續發展的倫理觀主張人與自然的和諧、可持續發展,完成對人類中心主義和非人類中心主義整合超越,具有科學的理論和實踐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傅華.西方生態倫理學研究概況[J].北京行政學院報,2001(3):86-89
[2]龐昌偉.中西生態倫理思想與中國生態文明建設[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2015(2):98-104.
[3]Bryan G.Norton.Environmental Ethics and Weak An-thropocentric[J].Environmental Ethics,1984(6).
[4][德]A·施韋澤.敬畏生命[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
[5][美]保羅·泰勒.尊重自然的倫理[J].環境倫理學,1981(3).
[6][美]A·利奧波德.沙鄉年鑒[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
[7]張坤民:可持續發展倫理[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3.
[8]楊衛軍.可持續發展倫理: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J].晉陽學刊,2008,(3):44-46.
[9]余謀昌.創造關好的生態環境[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