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樂昌
[摘要]列寧晚年認真思考了布爾什維克黨和蘇維埃政權的建設工作,提出了一系列內容豐富的建議和設想,這些思想被后人稱為列寧的“政治遺囑”。他在晚年根據新的歷史條件和具體情況,就無產階級政黨成為執政黨以后,如何加強黨的自身建設問題做出了卓有建樹的理論創造與實踐探索。“政治遺囑”中關于執政黨建設的深刻論述和創新性思想,對于中國共產黨在新時期加強執政黨建設仍然有著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
[關鍵詞]列寧;政治遺囑;執政黨建設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1.291
作為世界上第一個由工人階級政黨執政國家的領袖,列寧在沒有任何先例可循和面臨重重挑戰的環境下對如何加強執政黨建設做出了艱辛的探索。從十月革命結束開始,列寧就以一個無產階級革命導師的偉大魄力,積極進行工人階級政黨建設的探索和實踐,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到了晚年,列寧在病床上對無產階級執政黨的建設進行了更深入的思考,提出了很多創建性的設想。[1]列寧是在1924年1月過早逝世的,年僅54歲。可以說,列寧沒有年齡意義上的晚年,而列寧晚年就是指思想發展階段上的晚年。[2]“政治遺囑”是列寧建設社會主義構想的最后闡述,在“政治遺囑”中,列寧對執政黨的民主化建設、執政黨領導層建設以及執政黨的監督體制建設等作了深刻論述。
1實行黨內民主,健全民主集中制,加強執政黨的民主化建設
無產階級政黨成為執政黨以后,在國家政權機關中的地位,在社會主義時期中的工作重心都發生了重大變化,這意味著對黨的自身建設提出了新的內容和更高的要求。這種條件下,黨的自身建設尤為重要。列寧認為,黨要“把無產階級所能集中的一切力量,把無產階級的絕對統一的力量都投到經濟建設的和平任務上來”;“沒有鐵一般的在斗爭中鍛煉出來的黨,沒有為本階級一切正直的人們所依賴的黨,沒有善于考察群眾情緒和影響群眾情緒的黨”[3],要勝利完成無產階級專政的任務就是不可能的。只有把黨建設好了,才能使黨經受住執政的考驗,領導國家政權機關,組織廣大群眾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因此,通過黨的自身建設處理好黨內關系是關鍵性的環節。
列寧著眼于黨內民主制度建設,著眼于黨的制度的改革,遺囑的第一句話就開宗明義:“我很想建議在這次代表大會上對我們的政治制度作一系列的變動。”接著又對中央委員會的組織機構進行改革,“不實行這種改革”,“我們的中央委員會就會遭到很大的危險”。[4]明確提出要避免黨的權力過度集中在少數人手中,要通過黨內的民主化建設,實現共產黨的真正民主。第一,實行黨的集體領導,防止權力集中。要“把中央全會完全變成黨的最高代表會議,每兩個月開會一次,由中央監察委員會參加”[5],政治局、組織局、書記處只處理黨的日常事務。通過改革黨的中央委員會,相對縮小和限制政治局、組織局和書記處的權力,防止黨的權力過度集中到少數人、特別是個人手中。第二,吸收普通工農民眾,避免中央委員會成為特權領袖集團。在《給代表大會的信》一文中,列寧提出,中央委員的人數應增加到50~100人,這些人又必須是工人和農民黨員,即通過增加中央委員人數和改變中央結構成分,用權力配置和權力制衡來解決權力集中在極少數人身上的弊端,依靠多數中央委員形成和通過黨的正確決議,提高黨中央領導集體的威信,加強和改善中央的集體領導,加強中央領導集體對最高層的監督和制約,防止小部分人之間的沖突引起黨中央分裂的危險。第三,維護黨的團結統一,反對黨內派別活動。列寧多次指出,黨內的派別活動事實上是分裂黨,為了維護黨的團結統一,必須堅決反對黨內派別活動。他強調:“任何派別活動都是有害的,都是不能容許的,因為即令是個別派別的代表人物極力想保持黨的統一,派別活動事實上也必然會削弱齊心協力的工作,使混進執政黨內來的敵人不斷加緊活動來加深黨的分裂,并利用這種分裂來達到反革命的目的。”[6]
2維護黨內團結,重視領導能力,提高執政黨領導層建設
懷著對黨的事業高度負責的精神,對六位中央領導人的德才表現和優缺點作了客觀公正的評價,一是供代表大會選舉領導人作重要參考;二是期望他們各自能揚長避短、發揚成績、彌補不足、知錯補過,相互之間能取長補短、謙恭禮貌、關心同志,妥善處置意見分歧,避免沖突,防止分裂;三是因為他們各有優缺點,沒有一個占絕對優勢,因此必須戒驕戒躁,更要發揚集體領導作用,避免將權力集中到個人手里。在《給代表大會的信》中,列寧系統闡述了加強黨的領導的基本設想。為了使黨的領導能體現民主,列寧建議,要“把斯大林從這一職位上調開,任命另一個人擔任這個職位,這個人在所有其他方面只要有一點強過斯大林同志,這就是較為耐心、較為謙恭、較有禮貌、較能關心同志,而較少任性等等”。[7]
遺憾的是,列寧的意見并沒有在代表大會上引起足夠的重視,黨內斗爭的發展與列寧的設想背道而馳,斯大林和托洛茨基之間的斗爭直接影響了蘇聯黨的團結,并對以后蘇聯斯大林體制的形成產生了直接影響。此后,黨的權力越來越集中,最終集中到斯大林一個人手中,在20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逐漸形成了以個人崇拜為典型特征的個人集權制。歷史以慘痛的教訓驗證了列寧思想的正確性和重要性。
3加強監督職權,健全監督體系,完善執政黨的監督體制建設
為了加強對黨中央高層的監督,加強對總書記和政治局的監督,列寧強調必須加強中央監察委員會。列寧在信中談到作為國家監察機關的工農檢察院,當時的工農檢察院不能勝任檢查的職能,只是成了中央委員的“附屬品”和“助手”。因此列寧在《我們怎樣改組工農檢察院》《寧肯少些,但要好些》等文章中提出要改善和改造工農檢察院,并且把加強中央監察委員會與工農檢察院的改組結合起來。他建議要從工人和農民中選出75~100名新的中央監察委員,當選者應經過黨的資格審查,通過多種考試,以提高其素質,且享受中央委員的一切權利,有權參加政治局的一切會議,審議政治局的任何決定和文件。這樣就形成了以黨的監察為核心,把黨、國家和人民的監察統一結合起來。他指出:“有一定的人數必須出席政治局每次會議的中央監察委員會的委員們,應該形成一個緊密的集體。這個集體應該‘不顧情面,應該注意不讓任何人的威信,不管是總書記,還是某個其他中央委員的威信,來妨礙他們提出質詢,檢查文件,以致做到絕對了解情況并使各項事務嚴格按照規定辦事”,“中央監察委員會必須在自己主席團的領導下,經常檢查政治局的一切文件”。[8]
“政治遺囑”是列寧執政黨建設思想的集中體現,也是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經驗總結。但遺憾的是,列寧的這些設想并沒有被很好地實踐,在很長一段時間甚至被忽視。列寧去世后,斯大林在黨的建設方面,完全沒有重視列寧提出的重要思想,使蘇聯黨的建設長期處于不正常狀態,體制日益僵化,黨的建設出現嚴重偏差和失誤。
4結論
“政治遺囑”深刻闡述了社會主義執政黨加強執政監督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指出監督對于反對官僚主義、維護黨的統一的重要作用,在理論上豐富和發展了科學社會主義,為社會主義國家執政黨監察體制的建立和發展提供了理論基礎。列寧晚年的執政黨建設思想是社會主義執政黨建設的寶貴財富,對指導社會主義國家的執政黨建設有著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中國共產黨的十八大提出牢牢把握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先進性和純潔性建設這條主線,建設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確保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這是新時期經濟和社會發展以及黨的自身建設的現實要求。列寧“政治遺囑”中關于執政黨建設的思想,可以為我們黨加強執政能力建設提供一定的理論指導。列寧的思想告訴我們,加強無產階級執政黨建設,就要把能力建設、制度建設、體制完善和機構改革結合起來,把干部素質的提高和監督機制的完善結合起來,要不斷密切黨群關系,擴大黨內民主,全面增強黨的凝聚力和戰斗力,不斷提高領導水平、鞏固執政地位。
參考文獻:
[1]高鵬懷,宮玉濤.列寧“政治遺囑”中對執政黨建設的思考[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4).
[2]趙曜.列寧晚年社會主義思想的三重涵義[J].馬克思主義研究,2000(2).
[3]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列寧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朱峻峰.黨內民主是黨的生命——讀列寧的政治遺囑《給代表大會的信》[J].紅旗文稿,2011(24).
[5]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列寧選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6]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列寧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7]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列寧選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8]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列寧選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