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文聯工作和文藝事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歷史性發展機遇。在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的高度重視下,曲藝這一中華傳統藝術煥發出了無限的生機和活力。中國曲協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相關重要講話精神,展示出了傳播中國價值和弘揚中國精神的曲藝力量。
唱響時代旋律 謳歌偉大人民
新中國成立65周年、抗戰勝利70周年、長征勝利80周年、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中國曲協精心組織全國各地老中青少曲藝演員聯袂登臺演出;圍繞國家一系列重大戰略,在采風創作、慰問展演、結對幫扶、研討培訓、宣傳推廣、對外交流、基礎建設方方面面拿出措施,用曲藝獨具的藝術表現方式,收獲了四兩撥千金的預期效果;226場曲藝專場連番上演,深情講述了全國道德模范感人至深的故事;雅安地震發生后,中國曲協志愿服務小分隊第一時間奔赴現場,為災區人民群眾和官兵戰士送去溫暖、祝福和希望;自2005年起,中國曲協充分發揮曲藝小快靈的優勢,持續開展“送歡笑、到基層”品牌活動,2萬余人次曲藝工作者參加,汗水和足跡遍布大江南北31個省區市,為上億觀眾送去了笑的愉悅和幸福的種子。
力推精品佳作 培育優秀人才
中國曲藝牡丹獎在獎項設置、評審標準、傳播推廣諸方面不斷改革創新,出人才出作品的導向性、牽引性和帶動性不斷增強。全國曲藝創作高級研修班年年舉辦,堅持名家授課,堅持學員穩定,堅持作品入班,堅持現場過稿,堅持立在臺上,一批執著創作、安心創作、擅長創作的優秀曲藝作者脫穎而出。通過持續打造全國優秀曲藝作品年度評選、“包公杯”反腐倡廉曲藝作品征集、“南山杯”曲藝新人新作展演等各種作品孵化平臺,推動了各類相關人群參與到曲藝的創作中去。探求人才培養有效模式,實施牡丹綻放曲藝英才培育行動,對10名優秀青年牡丹獎獲得者進行重點跟蹤培養,這些平臺、載體和舉措對于曲藝精品和人才的競相涌現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倡導行業新風 加強行業建設
根據中央賦予文聯職能作用的新定位,中國曲協在行業建設中不斷探索和實踐,努力發揮主導作用。以行風建設為突破口,召開紀念馬三立等老一輩曲藝家系列活動,大力實施曲藝名家風采工程,弘揚他們德藝雙馨的品質,率先出臺《中國曲藝工作者行為守則》和配套實施辦法,組建行風建設委員會,努力倡導行業新風正氣。以做好行業服務管理為抓手,切實加強中國曲協專業藝委會建設和管理,成立了全國曲藝小劇場指導委員會;以行業教育為重點,在全國各地舉辦曲藝研修班,目前已在陜渝魯桂滬蒙遼皖等省區市舉辦了8期,培訓人數達1500人,占培訓目標人數的四分之一。推出了《曲藝維權手冊》、《曲藝演出合同示范文本》,維護曲藝工作者合法權益;完善會員發展和細化管理服務,重心下移,擴大覆蓋,延伸手臂。
注重理論評論 推進學科建設
學術研究、理論評論、學科建設是曲藝事業持續健康發展的壓艙石。中國曲協開創性地設立了中國曲藝發展史上第一個中國曲藝藝術研究基金,10項具有前瞻性、戰略性、應用性的課題立項。注重“熱活動”“冷思考”,圍繞中國夢等重大主題開展座談研討,為曲藝藝術和曲藝事業傳承創新發展建言獻策、破題支招,并與遼寧科技大學開展戰略合作,共同開發高等教育曲藝類本科專業教材,首批11本教材編寫已經全部啟動,2017年底完成出版,舉辦高等院校曲藝教育峰會,成立全國高等院校曲藝教育聯盟。
展示曲韻風情 講好中國故事
曲藝是用說唱進行敘事的表演藝術,是中華傳統藝術的一朵奇葩,在對外和對港澳臺文化交流方面獨具價值。針對國外受眾的文化和心理及欣賞特點,中國曲協精心安排展演節目,足跡遍及六大洲近20個國家,直接觀眾達到10余萬人,很好地展示了中華曲藝藝術的獨特魅力,講好中國故事,弘揚中國價值,傳播中國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