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青浦是陳云同志的故鄉。一生喜愛和關心曲藝的陳云同志曾經在《關于評彈問題,談幾點意見》中告誡曲藝人:要懂得聽眾的心理。思想教育的目的要通過藝術手段來達到。
如何做到“思想教育目的和藝術手段的高度融合”?陳云同志提出了“出人、出書、走正路”的曲藝發展方向。正是這七個字,激勵著上海曲藝人堅持改革創新,緊跟時代步伐,創作了許多受群眾喜歡的好作品。實踐證明,走正路,曲藝才有出路。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繁榮文藝創作、推動文藝創新,必須有大批德藝雙馨的文藝名家。
我們認為,走在正路上的曲藝工作者,才能擔當起出新人、出好書的曲藝事業的未來。
上海曲協在中國曲協和上海文聯的指導下,在工作中大力倡導“擔當使命、扎根人民、創新求精、健康批評、崇德尚藝”的良好風氣,積極引導上海的曲藝工作者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旗幟,努力提升職業精神和人格修為,恪守職業道德、規范職業行為,認真履行社會責任,樹立良好風氣和社會形象,堅決抵制和克服文藝領域存在的浮躁之風,以及脫離大眾、娛樂至上、低俗媚俗、失范失德等不良傾向和不正之風,推動講正氣、樹正風、走正道。
一、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握曲藝創作的方向
前不久,有一檔電視欄目很火,廣告語也很有特色:搞笑,我們是認真的。然而,認真則是一種態度。雖說曲藝是笑的藝術,但是如何搞笑?如何讓人笑?如何讓人藝術地笑?假如搞笑失去了度,越認真就會越過度。
“泛娛樂”給予了曲藝的另一種發展空間,那就是用搞笑、逗樂的作品去迎合市場的需求。“不管俗不俗,只看樂不樂”、“管它紅與黃,只求笑和狂”,許多作品的價值取向完全依賴于劇場的效果、銀屏收視率等。但是,當觀眾發現這些能激發自己笑點的藝術,只不過是發自網絡、微信中的段子的拼湊的時候,漸漸感覺到了笑聲是那樣的索然無味,在斥責“曲藝作品低級”,抨擊“曲藝人素養低下”的同時,也呼喚著優秀的曲藝作品和有擔當的曲藝人。
在紀念陳云同志誕辰110周年的日子里,我們上海曲協組織了曲藝作者一次又一次地學習采風、討論創作,用心走進陳云,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高風亮節深深打動了每一位曲藝創作者,許多有質量的曲藝節目誕生了,上海曲協與有關單位聯手以“曲藝黨課”的形式下基層,到高校巡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位高校的校長深有感觸,她說“曲藝黨課通過曲藝敘述、表演的方式加以呈現,富有感染力,給師生展示了一個兢兢業業、勤政為民,克己奉公、清正廉潔、腳踏實地、求真務實的領導人形象。以嶄新的黨課形式,將弘揚偉人精神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結合,將黨性活動創新與上海文化傳承相結合,是加強青年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弘揚時代主旋律的有效載體。
一位來自河南的學生在留言簿上寫道:“這種形式所產生的效果遠勝于單一刻板的講座,很形象、很感動,為我們學生個人成長與國家繁榮發展相結合,為實現祖國的偉大復興增添了榜樣的力量。”
以陳云故事為創作素材的作品登上了中國曲協組織的慶祝建黨九十五周年的演出,還在中國曲藝牡丹獎的評選中榮獲特別獎。而曲藝演員通過親身參與陳云故事題材的創作和演出,受到強烈的心靈洗禮和生動的黨性教育,也是上海曲協學習踐行文藝界核心價值觀的具體體現。
二、組建隊伍,創新活動,集聚深扎基層的正能量
有人說曲藝隊伍是文藝界最活躍、最富有生機的隊伍。但也是最忙碌的、最“散漫”的。上海曲協堅持高舉“文化惠民”的旗幟,當好粘合劑,建隊伍凝心聚力,搞活動展示生機,以走基層、送歡笑等惠民活動為抓手,團結和凝聚各方面、各層次、各領域的曲藝家和曲藝工作者的智慧和力量,充分調動和發揮他們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首先,我們組建了青年志愿者隊伍,深入基層采風,服務群眾演出,讓他們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增強服務意識和奉獻精神。同時組織他們與老藝術家進行定期的交流,在幫助老藝術家整理作品的同時,既提高了他們的業務能力,更感受到了老藝術家們的德藝雙馨。
其次,我們整合了藝術家資源,創新推出了以“聚焦曲藝,傳承發展”為主題的《名家談曲藝》、《開心客堂》、《名家談名人》等活動,全年定期到群藝館、圖書館、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去舉辦,不僅給廣大群眾帶去了歡樂,也讓曲藝名家多了一些與社區群眾零距離接觸和交流的機會。從上海曲協主席王汝剛到從小就開始學說唱的顧竹君、陳靚;從名門后代到曲藝新秀,大家全力以赴,精心準備,每次講課都是鉚足了勁。課后,顧竹君激動地說:“為了今天的講座,我興奮啊!把自己的藝術也好好總結了一遍,哪些走對了道,哪些走彎了路,真是值得!”一位老藝術家不無感嘆地說:“曲藝不接地氣,就會斷氣;接了地氣,才有朝氣。”
三、關注體制外的曲藝工作者,搭建非會員服務平臺,延長服務手臂
上海曲藝家協會“春江水暖鴨先知”,在上海相聲市場剛剛開始萌動之際,審時度勢成立了相聲專業委員會,考察吸收部分有藝術專長、熱心公益、樂于奉獻的青年相聲演員加入協會擔任相聲專委會的副主任,通過他們,逐步影響和引導各相聲社團,通過各種工作手段和工作方法,引導他們樹立社會效益為先,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文藝價值觀,并搭建各種學習交流采風評獎的平臺,使他們找到了家的感覺。
上海曲協把握中國曲協和上海文聯的工作要求,注重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牢牢把握政治性這一群團組織的靈魂,組織會員參加各種學習座談。如中國文聯黨組書記趙實在滬參加的“上海市青年文藝工作者”座談會、2014年10月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座談會、2014年8月23日“提高道德修養·弘揚社會正氣”座談會、學習《中國曲藝工作者行為守則》活動等。上海曲協的各項活動中注意吸收優秀體制外的相聲演員參與、鼓勵他們爭做志愿服務的典型,大力倡導“擔當使命、扎根人民、創新求精、健康批評、崇德尚藝”等五個方面的良好風氣,如對田耘社堅持正能量,傳播健康笑聲,去部隊學校社區的公益演出全方位支持,派出理事會員指導、幫助、肯定他們的主動作為;大力支持和倡導百領社“樂職場、笑生活、微公益”的辦社理念,王汝剛主席等主席團領導還專程參加他們的“關愛貧困家庭白血病兒童相聲義演”,表示支持;對品歡相聲會館的李國靖,推薦作為上海市委宣傳部實施的“中青年文藝人才計劃”的曲藝演員,在專場演出之后再組織專家為其把脈問診,肯定成績,指出不足,為青年人才的成長群策群力。
同時曲協定期組織專家觀看相聲小劇場的演出,召開相聲專委會的工作會議,對一些小劇場出現的低俗媚俗的現象及時加以批評和糾正。
我們相信,通過創新工作方法,能夠引導他們堅持正確的價值追求,不斷幫助年輕的相聲演員真正融入海派文化,成為上海市民不可或缺的文化需求,成為上海國際文化大都市建設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的確,在當下話語權比較寬松的環境中,曲藝是最容易寬松自己、寬松觀眾的說話藝術,與微博為伍,與微信同行,不失為一種汲取創作原料和靈感的途徑。但任何藝術都有它的審美價值,曲藝人必須記住曲藝的三項社會功能:認知功能、教育功能和審美功能。
時代需要曲藝,需要的是引領社會和諧前行的曲藝;
人民需要曲藝,需要的是激發觀眾健康快樂的曲藝。
中國曲協頒布了《中國曲藝工作者行為守則》,我們及時組織了學習討論,反響熱烈,大家紛紛表示,沒有守則,行為就會出軌;有了守則,做人才有方向。
正如習總書記所說的:文藝工作者除了要有好的專業素養之外,還要有高尚的人格修為,有“鐵肩擔道義”的社會責任感。我們必須為堅持社會責任而規范自己的行為。
我們堅信,走正路,才是曲藝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