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佳
開欄語:近年來,中國曲協始終將行風建設放在關系曲藝事業繁榮發展的理論高度、戰略高度、全局高度,精心謀劃、認真研究、積極探索、先試先行,制定出臺了一系列舉措,作出了艱巨努力,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和階段性成果。
為了弘揚曲藝界優良傳統,褒揚曲藝界好人好事,營造曲藝界凝心聚力、積極向上的良好氛圍,本刊自第11期起特別開設《藝道馨聲》欄目,策劃刊登相關主題文章,以期與廣大關心曲藝的讀者形成糾建并舉的溝通互動,助力曲藝界行風建設邁上新的臺階。
10月16日,適逢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發表重要講話兩周年之際,作為第九屆中國曲藝牡丹獎頒獎系列活動的一項重要內容,由本屆中國曲藝牡丹獎組委會和中國曲協主辦的加強曲藝界行風建設座談會在江蘇徐州召開。來自全國的120多名曲藝家和曲藝工作者代表參加了座談。
西安青曲社主席、牡丹綻放曲藝英才培育行動首批培育對象苗阜,江蘇省曲協副主席、揚州市曲協主席、揚州曲藝研究所所長姜慶玲,河南歌舞演藝集團河南墜子演員、第九屆中國曲藝牡丹獎表演獎獲得者陳梅生,岳成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央視法律專家岳屾山,江蘇省曲協副主席、東部戰區陸軍部前線文工團相聲演員陳峰寧,上海市曲協副秘書長章燕,中國文聯國內聯絡部副主任楊發航,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中國曲協行風建設委員會委員張頤武,江蘇省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劉旭東9位代表結合自身實踐體會,分別從體制外曲藝小劇場管理、專業院團管理、行業協會管理、法律約束、文化輿論等角度就曲藝界開展行風建設深度闡發意見,作了重點發言。此外,本刊采訪了多位與會者,他們也就曲藝界進行行風建設的必要性和不同層面意義闡述了自己的觀點。
創作需要良好行風的引領
本屆牡丹獎評選是獎項改革后進行的首次評選,由于評獎數量發生大幅度縮減,獲獎變得更加難能可貴。作為本屆牡丹獎文學獎得主,四川曲藝作家秦淵在深感榮耀的同時,更感受到一份沉甸甸的責任和壓力。他認為,獎項不屬于他個人而是屬于整個團隊的,是屬于整個四川曲藝界的——長久以來,正是四川曲協不遺余力地為像秦淵這樣的基層曲藝作者提供良好的創作環境,引導他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幫助他們在更好的平臺上得到提高和提升,促生了一批近年來的口碑作品。由此可見,四川清音《蓮花開》等作品獲得“牡丹獎”這樣國家級專業獎項的認可實非偶然,是四川曲藝界長期重視創作環境涵養和創作人才培養的結果。那么如何保持曲藝創作旺盛的生命力?在秦淵看來,曲藝界提出加強行風建設非常及時和必要:“我們要歌頌和反映時代,建空中樓閣是不行的,按照行風建設的布局和要求,我們基層的曲藝創作員就是要繼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底層人民的命運是社會的真實命運,基層百姓的生活是社會的真實生活,好的曲藝作品往往來源于對百姓民生的觀照。藝術創作者也被稱為靈魂的工程師,凈化別人的靈魂,首先得凈化自己的靈魂。”
經中國曲協七屆六次主席團會議審議通過的《中國曲藝工作者行為守則》中第七則“健康批評,引領風尚”明確提出:“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和藝術民主、學術民主,說真話、講道理,重視理論研究,正確對待批評和反批評,拒絕以洋為尊、‘友情褒揚、紅包評論……”認為當前曲藝創作環境越來越好的同時,秦淵對加強行風建設后的未來愿景有了更多期待:“對于我們創作員來說,我們更期待的是有一個更加良好的文藝批評環境。客觀地說,我們現在的文藝批評叫好聲比較多,怕得罪人比較多,人情評論比較多,作為一個創作者,我真正期待的是一針見血的評論,那對于創作的提高將更有教益。”
行業協會應更好履職盡責消除“誤讀”
近年來,中國曲協著力加強曲藝界行風建設,率先出臺《中國曲藝工作者行為守則》和配套實施辦法,率先組建行風建設委員會,啟動實施行風建設創新工程、牡丹綻放曲藝英才培育行動、曲藝名家新秀志愿服務行動,拿出了許多具體實在的舉措和辦法,探索了文藝家協會推進行風建設的有效路徑,取得了良好效果。中國曲協用扎實的工作和實際的行動,團結引領全國廣大曲藝工作者,爭做擔當使命、弘揚道義的倡導者,爭做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踐行者,爭做創新有為、錘煉精品的推動者,爭做崇德尚藝、德藝兼修的示范者。中國曲協副主席郭剛認為,中國曲協成立行風建設委員會和倡導曲藝界開展行風建設非常及時也非常必要:“《中國曲藝工作者行為守則》九項內容全面反映了中國曲協對曲藝事業的責任感和使命擔當,加強行風建設必將對曲藝人才的培養、曲藝作品的出現等各個方面產生積極正面的影響。”
對于近日社會上師徒糾紛在互聯網和新媒體持續發酵、引發公眾議論的現象,郭剛認為,正是極少數人的不當言行導致了社會輿論對曲藝界的誤讀,“誤讀”來源于“不了解”,作為行業協會,倡導行風建設,給予正面示范,無疑將對消除“誤讀”產生至關重要的作用:“受眾是需要引領的,通過正面的示范讓公眾了解曲藝界優良的傳統,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養成良好的欣賞品位,他們自然能夠分辨好與壞、美與丑,由于不了解而產生的誤解和片面認識自然也就少一些。”
行風建設催生理論研究領域新課題
學科建設是中國曲協近年來大力推進的另一項系統性工程,南開大學漢語言文化學院教授鮑震培作為學科建設親歷者之一負責了部分高校曲藝教材的編寫,此次,她又受聘擔任中國曲協行風建設委員會委員。她認為,曲藝自古形成發展以來就有自己的行風,有很多流傳下來的藝諺從不同側面對此有生動反映。其中既有值得繼承發揚的優秀傳統,也有一些亟需剔除的糟粕。結合學科建設考察,鮑震培認為行風建設的開展勢必形成一些理論研究領域的嶄新課題。如何用正確的價值觀來引領行風建設,進而如何在行風建設過程中進行科學的理論研究?新課題的產生既是機遇也是挑戰:“現在學生們特別熱衷于學習包括曲藝在內的傳統文化藝術,各高校也適時地開設了相應的課程,大學生說相聲、唱鼓曲的例子比比皆是,相信隨著高素質人才越來越多地進入曲藝界,曲藝界的行風將會越來越呈現出嶄新的風貌。”
藝術發展呼喚正面價值共識的形成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中國曲協行風建設委員會委員張頤武表示,如何有效地建構和遵守倫理守則,讓正面的價值共識發揮作用,最終有效促進曲藝藝術的發展成為當下迫切需要正視的問題。因此,中國曲協成立行風建設委員會和加強行風建設抓住了問題的關鍵,各項舉措的出臺正當其時。張頤武認為,從目前形勢看,一方面市場經濟發展和深化帶來了藝術和市場的新的關系,在這種關系之下,如何建構讓從業人員都能尊重和持守的倫理共識和價值導向,讓市場的契約和規范與整個業界的道德規范相契合是當下社會關注的議題;另一方面,互聯網和以社交媒體為中心的新媒體的高速發展帶來了藝術傳播方式和運作方式的一些重大變化,也對藝術界如何建構與當下社會相適應的倫理共識和價值共識構成了新的挑戰。
張頤武在發言中強調,對于曲藝界來說,藝德問題具有自己獨特的意義:首先,曲藝界是獨特的藝術領域。公眾性很強,藝術家往往是觀眾所熟知和喜愛的,整個行業也備受社會矚目,對社會影響巨大,曲藝家往往通過自己的言行影響社會,因此,曲藝界藝德問題會較大程度示范或輻射社會;其次,曲藝傳統深厚,地域性強,曲種眾多,各地方之間、各曲種之間的發展狀況不一。因此,所遇到的倫理問題有時相對復雜,涉及不同傳統和地域所帶來的差別,許多問題需要在新的環境下進一步厘清和界定;第三,曲藝文化面對社會的許多變化,如互聯網和自媒體的傳播形成新情況,新問題。如現在通過新媒體往往能夠直接把一些事情訴諸社會公眾,尤其是更加依賴新媒體的青年群體。
與曲藝界獨特而復雜的情況相適應地,行業協會發揮其應有作用十分重要,張頤武建議可從“訂立規范”“弘揚典范”“約束行為”三方面措施入手,對從業人員進行倫理層面的指導和行為上的規范。此外,他認為如何在傳統和現代之間、在行業和社會之間建立倫理共識,更好達成權利和責任的平衡也是接下來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
行業風氣是曲藝界素養、形象和生態的一面鏡子,直接反映和體現著曲藝行業建設成效。古人云:“懿德茂行,可以勵俗”,足見風氣對于全局具有不可替代的引領和推動作用。歷史和現實告訴我們,保持良好行業風氣、樹立清風正氣是關乎曲藝藝術生存的大事,是維系其保持蓬勃生命力的生命線。展望前景,曲藝界行風建設任重而道遠,而此次座談會的召開無疑為之書寫了一個良好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