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阜
我是一名普通的相聲演員,從藝十多年,個中辛苦真的是無法言喻。俗話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在座的很多我們文藝界的代表應該也有這樣的體會,那么到底是什么促使我們愿意傾盡所有,把所有的精力和心血都傾注到這樣的一份事業上來呢?在我看來,就是“堅持”和“責任”。
相聲,作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作為傳統曲藝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有責任把它繼承和發揚下去。因為有這種信念,我創立了青曲社。從最初兩三個演員的陣容,到現在幾十人的團隊;從沒有觀眾,到兩三個觀眾,再到現在的高朋滿座;從最初的露天演出,到后來租賃場地演出,再到今天擁有自己的固定演出場地……這都得益于我們的堅持。
青曲社發展到今天,一路走來,苦樂參半,但是我們從來沒有忘記自己身上的責任?!捌埨麌疑酪?,豈因禍福避趨之”,這兩句話是責任的最好詮釋,更是我的人生信條。
我是鐵路子弟,第一份工作也是在西安鐵路局。那時正巧趕上中央電視臺“心連心”藝術團的演出,我在享受到快樂的同時也萌發了為他人帶來快樂的初心。原創的兩部作品《網戀》和《理解》就在那個時候誕生了。2001年7月4日,我迎來了人生第一次演出。從那一天起,我被叫做“苗半臺”。所以7月4日這天也被專門定為青曲社的創始日。
在西安鐵路局工作了一段時間后,我們這些年輕人先被下派到基層去磨煉,地點是渭南富平縣的梅家坪電力工區—一個幾乎和外界失去聯系的小車站;后來到秦始皇兵馬俑的所在地臨潼做機務段工人,和所有鐵路工人們一樣每天勤勤懇懇的奮斗在鐵路第一線——現在西安高鐵的宣傳片里還能看到我當年的工作環境。“多少次明月照團圓,而你們卻只能在鏗鏘的車輪聲中熬紅雙眼”,老校長的這句話可以說是我們當時工作生活壞境的真實寫照。
因為工作地離家很遠,領導照顧我,讓我住在單位的資料室里。資料室沒有暖氣也沒有空調,只有一架木制沙發,上面薄薄的三個墊子,晚上睡覺枕一個,墊一個,再抱一個。日子雖然苦,但能砥礪意志,而在工作之余觀摩的許多曲藝錄像,更為日后的創作和演出積累了大量珍貴的素材?,F在想起來,那段工作經歷實在是彌足珍貴。
那個時候最大的夢想就是能夠在鐵路工人文化宮里辦一個自己的專場。10年后,也就是2013年的5月25日,“致青春”相聲專場的舉辦,我的這個愿望終于實現。
西安在解放后有個相聲演出場地,就在鐘樓的東南方向,以前也叫平安市場,青曲社的成立與之也有莫大的關系。有一次在那里演出,因為搭檔臨時有事,主辦方給我安排了一位老師,就是現在的搭檔,王聲老師。其實我們倆是小學同學,可時間過得太久,驟然重逢竟沒有在第一時間認出彼此。但總角之交不同泛泛,交談之中很容易就找到那一份共同的童真。嚶鳴求聲之后,更發現同聲相應者竟然是自己的故友,如此巧合,只能說冥冥中也許真有一種讓我們相互扶攜、共同進退的機緣吧。然后我們就憑著一股闖勁,找了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在2007年成立了青曲社。成立之初,觀眾少,底子也薄,幾個人就在西安的各個茶樓演出。有時候資金緊張,還得向我父親求援。但不論多么艱難,“制造快樂并快樂著”的初心,從來沒有一絲改變。
2008年,汶川大地震,就想為災區做點事情,我們青曲社就在西安義演,讓大家從悲痛的環境中走出來,演出的全部收入捐給災區。那場演出我們演的酣暢淋漓,觀眾看得大呼過癮。鄉黨對相聲的喜愛更堅定了我們的信念:要在西安這塊土地上說好相聲,給大家帶來快樂。
在紀念鄭文喜先生的專場演出的前一夜,因為連續緊張的排練,我生病住進了醫院。王聲來電話問我還能不能登臺,我咬咬牙說能。晚上我帶病演出,衣服都被汗浸濕了,但演出非常成功。那一晚有兩個收獲:其一是我們演出的《歪批山海經》,成了后來火遍全國的《滿腹經綸》;其二是在這場演出后,我們青曲社的粉絲團體開始建立,他們從此有了一個響亮而又有詩意的名字——青絲。每年我們都會舉辦“青絲節”活動和專場相聲演出來答謝觀眾們的支持。
曲藝這條路我們一直走到了現在,現在依然在路上,慶幸的是我們不忘初心,沒有因為走得遠了,就忘了當初為什么出發。
我們青曲社的相聲演員絕大多數都是八零后、甚至九零后的年輕人,在當今社會急功近利的大環境下,很多行業和職業都較為浮躁。要減少外界的誘惑與干擾,讓這些年輕的曲藝工作者定下心、安下心,去鉆研藝術、提升自己的文化修養、苦練基本功、傳承我們祖先的優秀文化和藝術,最主要的依靠還是“堅持”和“責任”。
很多的經典相聲段子已經跟時代脫節,但是我們要把它整理保存下來,它是一段歷史的寫照,也許這可能很枯燥乏味,但這是責任;同時我們在創作的時候,嘗試著加入了很多傳統文化的元素,目的是希望通過我們的演繹,讓傳統經典變得趣味生動,能讓孩子們愿意去看,并在快樂中學到傳統的知識,這也是責任;走進大學、到學生中間去培養青年對我們傳統藝術的興趣,更是多年來我身體力行的一件工作。青曲社從創立至今,每年組織數十場“進校園” 的義務演出,就是為了讓現在的孩子們知道相聲,了解曲藝,感知我們傳統文化的魅力,這還是責任;我們的青曲文化公司,制定了一個“蒲公英計劃”,就是定期組織義工做愛心慈善活動,為自閉癥兒童演出,幫助他們走出困境,讓這些孩子看到陽光,感受溫暖,這同樣是責任。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向生活要素材、向群眾求真經是我一直秉承和貫徹的基本方法。除了全國各地的聯合巡演,我們也常年堅持“上山下鄉”,深入基層為我們的創作與表演積蓄素材、增添活力。在陜北的梁家河慰問農民,在陜南的大山中慰問鐵路一線職工,在照金革命老區為群眾演出,在延安大學、西北大學、西京大學等等大專院校與學生們聯歡,這每一次的訪貧問苦和公益演出都是對我們青曲社全體人員一次心靈的砥礪、精神的升華。
今后,我們還將繼續堅持走深入基層、深入生活、深入校園、深入群眾的道路,用積極向上、導人向善的正能量作品引導公眾確立正確的思想體系和價值觀體系。雖然相聲藝術是一個小的藝術門類,但是我們有責任也有信心,在傳統文化的土壤中讓相聲這株老樹開出新花,煥發出與時俱進的活力和生機!
最后借用習總書記在文藝座談會上引用的兩句詩作為結尾“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讓我們所有的文藝工作者團結起來共同努力,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了中國夢的實現,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