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志宇 舒麗娟
(1.西南交通大學,四川 成都 610031;2.上海社會科學院,上海 200235)
近五年來中國經濟思想史研究成果總結與展望
——以學術論文為樣本
付志宇1舒麗娟2
(1.西南交通大學,四川 成都 610031;2.上海社會科學院,上海 200235)
中國經濟思想史研究自1897年梁啟超的《〈史記·貨殖列傳〉今義》始,歷經118年變遷和發展,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現今已有長足的進步和新的變化。本文擬對最近五年(2010-2014年)的學術論文(源于《人大復印資料·經濟史》)進行階段性總結,從研究的內容、角度和方法進行考察,提煉學科研究的特征,并指出學科發展可能的方向。
從研究資料種類看,史料篩選的范圍更加寬泛,除專業學術文獻外,宗教類典籍、碑文、墓志甚而醫書等林林總總的古代文獻也被納入研究素材之列。譬如尹世瑋的《回族崇商思想的歷史形成脈絡與現代審視》研究回族崇商、善商和樂商思想,對當今回族崇商思想的實際體現進行詳細闡述,從而理順回民融而不同、和而有異的崇商思想的形成路徑,對于今天的回民經濟活動邁向更高層次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袁名澤與蓋建民的《〈太上妙法本相經〉農學思想考論》闡釋道家所蘊藏的農學思想,具體體現在五個方面:順物道而行農業哲學觀、勤勞為本的農事觀、時宜土宜觀、工具適用于農作的農業技術觀、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生態觀,顯現出道教典籍所涵有的農學思想對西北區域農業發展的重要貢獻。另有陳學文的《晚明經濟思想史上的一大發展——〈崇邑蔡候去思亭記〉的評釋》,通過碑文記載關于四民平等觀、消費促生產、徽商崇德三方面內容,體現了當時社會思潮對于商人的評價甚高,以及對民生消費與生產之間關系的清晰認知,反映出工商業在當時社會得到較高重視,表現出一定程度的繁榮景象。又如龔靜的《反映唐代義商與唐人財富觀的三方墓志》通過墓志記錄的唐代富人軼事管窺唐代高尚的財富觀,與以往普遍認為的為富不仁的觀點截然相反,是中國古代人類文明進步的一個明證。沈端民的《錢味甘大熱有毒——張說的貨幣思想》從七術制藥中蘊含的“道、德、義、禮、仁、信、智”觀念提醒人們應如何正確認識貨幣和使用貨幣,透視出一定的貨幣思想。
從史料覆蓋的歷史時段看,不單集中于上古與近世,研究中古時期的論文數量上有一定程度的增加,散見于漢、唐、宋、金、明之際。代表之作有黃今言與萬義廣合寫的《漢代農業生態思想的踐行模式》、武玉環的《論金朝的防災救災思想》、李博的《明代商稅思想初探》、黃日初的《中唐元載理財事跡考》等。如黃日初以政治、經濟環境為視角,著力于闡明元載主持江淮財賦事宜時之所以實施高壓財政政策的歷史背景,以及戰后元載物色劉晏代其掌管財政事務,維持財政體系,以逃避罷相厄運和鞏固其中樞權位的前因后果,重點分析元載、劉晏和第五琦之間的關系角力,結合當時國情、民情與政治因素給予元載的財政思想以客觀評價,指出其保障財政改革的重要成果并維系財政體制,以鞏固發展唐后期的財政經濟。
就經濟思想史研究主題論,明顯有向工業化和農村改革思想研究傾斜的趨勢。典型之作如向明亮的《20世紀30-40年代工業分散化思想述論》指出區域協調發展思想為我國構建區域經濟學理論,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一次難得的實踐參考。同時指出其不足之處,如依托于傳統農業社會結構的手工業經濟改造是無法也無力支撐一個大國的現代化發展的,為我國當今城鄉共同發展另辟可資借鑒的理論視角。彭南生及金東的《論費孝通的鄉村工業化思想》展現費氏經濟思想的演變過程。費孝通認為要解決農村貧窮落后的困境,首先要以鄉村工業化做起,實現中國最終的工業化,鄉村工業發展帶動小城鎮工業化,繼而促進區域工業化。這整個思維鏈條上凸顯出鄉村工業化思想在費氏富民構想中理論基石的重要位置。張申、程霖的《近代中國工業化思想形成發展的外在動力和內在演化——基于涵化視角的考察》運用人類社會學的涵化概念分析近代中國工業經濟思想發展路徑,清晰展示出中國在1840-1949年間從被動接受西方工業經濟思想到我國工業經濟思想萌芽,從確立工業立國到中國工業經濟思想尋求突破,實現了自我創新的歷史發展過程。西方工業經濟思想作為異質文化是施予者,而中國作為接受者,涵化過程與西方工業經濟思想在中國傳播、影響并最終形成中國自己的工業經濟思想,涵化路徑與工業思想演進二者步驟是一一對應的。相關成果還有吳傳清的《陳振漢的工業區位經濟思想研究》、熊金武的《近代中國經濟思想主動現代化過程中的經世派知識分子——以金安清的經濟思想為例》等。研究農村經濟改革題材的論文近期也有所增加。如羅威廉的《包世臣與19世紀早期中國的農業改革》、韓麗娟、李忠的《金融監督思想與農村金融的內在成長(1927-1949)》、王先明的《百年中國鄉村發展理論論爭的歷史思考》、趙曉陽的《解決農村經濟問題的路徑差異與思想根源——陳翰笙和卜凱經濟思想比較研究》等論文對我國當前農村經濟、城鄉融合、鄉村改革均有積極的現實指導意義。
從論文分析的角度看,突破了時間、地域、學科、文化差異的限制,呈現出多重維度與視角的發展態勢特征,時間段擇取偏向中長期歷史視野,使經濟思想動態演變脈絡明晰生動;回歸倫理、文化、社會形態的角度,提供更廣闊的語境空間和語義多層次解讀;而哲學意義上的反思、批判眼光有助于深層理解經濟思想史的轉折關鍵點。如日本小野進的《儒家經濟學原理——作為經濟學范式(paradigm)之一的東方經濟學》舊題新做,借陳煥章的《儒家經濟學原理》“這顆種子”,生發出獨立于西方經濟學分析范式的東方經濟學。從哲學視角突出儒家經濟思想的“價值中立”的科學性,以倫理觀念為基礎,提出道德人的優勢所在,表明西方國家所缺失的儒家思想才是東方社會經濟發展的原動力與思想源泉。另外還有多篇評述儒家思想比如本末、義利、生財三觀、中庸之道類比均衡理論的論文也挖掘出新意,如王文勝和白勇合寫的《〈大學〉的經濟思想及儒家經濟觀新釋》提出儒家經濟觀于西方“理性經濟人”研究不可或缺,對解決我國目前面臨的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個人內在的問題不無裨益。周建波的《〈中庸〉、〈大學〉的經濟思想暨與現代西方經濟學的耦合》闡釋了儒家的中庸之道、折中之理與西方均衡理論、財政稅收思想,從本質上來說是趨于一致的。由此,作者認為東、西方經濟思想存在契合之處,將古代經濟思想與西方經濟理論融合,是可以創生出適用于中國經濟發展的新的經濟理論的。這些都表明許多現實經濟問題無法僅僅靠主流經濟學的數學語言解釋,經濟研究不要落入建模窠臼,純理性經濟人有“前提假說”的遺憾,道德、文化對經濟的滲透有不可分割性,對當今經濟發展現象理解和問題解決提供更多借鑒和分析視野。缐文的《中國近代經濟發展道路的早期探索:清季重商思想再評估》運用哲學中語境與語義的概念及關系闡釋了近代中國重商主義思想中的“重商”的內涵,通過局部到整體的全局觀系統全面分析近代重商思想,放在更為廣闊的語境范疇來探討清季重商思想對現代發展經濟學的啟蒙意義和深刻影響。鐘祥財在《張東蓀經濟思想的近代意義》中從文化理念視角闡述張東蓀曾為自由主義者,后來深受工具理性影響,導致后期思想轉向計劃經濟。趙曉陽的《解決農村經濟問題的路徑差異與思想根源--陳翰笙和卜凱經濟思想比較研究》以陳、卜二人不同的身份為視角,發現盡管調查方法基本一致,由于二人鄉村考察的初衷不同,得出不同的調查結論。龍文玲的《〈鹽鐵論〉引書用書蠡測》以外延效應為視角,憑借對《鹽鐵論》引書用書的歷史辨析考證,延伸出當時的社會思潮狀況考證、對相關文學問題的釋疑,為深入分析西漢時期經濟思想的上傳下襲提供了一個清晰的歷史視野。韋森的《語言的經濟學與經濟學的語言》從本體論、認識論、語境和語義的視角,詳細闡釋哲學學科前沿研究與經濟學之間相互可能產生的影響。
關于經濟思想史研究方法,大致可歸納為五大類別,分述如下:
1.歷史資料解析及考辨
在五年中選定歷史資料作為研究對象的論文,沿襲傳統業已成形的研究程序,先搜集、整理史料,將研究對象涉及到的相關史料進行分析比較,還原歷史情景,依循歷史要素之間的相關性、邏輯性進行常規推理,去偽存真;在保證史料真實性和準確性的基礎上,再做其承載思想的研究。如葉世昌的《對晚清若干經濟思想史文獻的辨誤》通過對晚清相關文獻涉及研究內容的時間、人物、地點和事件始末的邏輯關系分析與推理,得出正確的結論,防止了選用史料信息的以訛傳訛。其中分析鄭觀應的《救時揭要》的序、跋以及正文內容,推證《救時揭要》只能出版于同治十二年;查閱清代檔案中無容閎提及許應骙和張蔭桓上過關于銀行設立相關奏折,查《翁文恭公日記》無支持容閎建議表述,證明容閎在《西學東漸記》中記述建議辦銀行“并不全是真實的。”又如吳敏超的《“中國經濟派”考》立足于論戰相關史料進行分析考證,得知參與論戰的人無意派別之分,屬后世研究者發揮想象空間,塑造出一個“中國經濟派”,成為“中國農村派”的對立陣營;深究論戰主要人物所持觀點的異同,指出派別定性問題尚需進一步細化研究;同時就代表人物思想研究提出新的視角,即從兩派人物都信奉的唯物史觀來分析,強于單純的革命政治立場角度。考察歷史文獻、資料內容的準確性,對史料記載信息進行辨誤,是一項非常有意義和難度的工作。唯有辨史料之“真”,方可求其“理”。故至今依舊是經濟思想史不可或缺的研究方法。辨析歷史文獻、資料不僅針對文獻內容準確性,還具有一定的外延涵義。
2.單一經濟思想體系研究
單一經濟思想體系研究大致有個人、流派經濟思想內涵解釋,以及個人、流派經濟思想發展理路辨析之分。經過時間的累積與沉淀,無論是個人還是流派的經濟思想,新近都有不同以往的審視與闡釋,重估其歷史價值,對于某些歷史遺留問題有了更為客觀的評價。這方面涌現的成果數量不少。如劉輝的《新中國成立前后經濟學界對新民主主義的理論思考》,展示了建國初期經濟學界對新民主主義的廣泛和深刻的思考及思想的歷史局限,同時,也從側面真實反映中共理論發展的一段波折。王先明的《百年中國鄉村發展理論論爭的歷史思考》分析了三農問題解決途徑與城市發展之間的關系,提出農村的現代化絕對不是孤立發展的,而是與城市化、現代化、工業化舉頭并進的。向明亮的《20世紀30-40年代工業分散化思想述論》厘清工業分散化思想理論在中國發展的來龍去脈、應用實效、理論啟發和局限性。近來流派思想評述及其演變脈絡分析的論文數量遠多于個人思想分析,尤其是我國處于深化改革的特殊轉型時期,流派分析更有利于從大方向上把握經濟思想的實踐效果和深遠影響,為改革先行者思考實體經濟問題提供開闊的歷史發展視野。
至于個人獨立思想體系的研究,選擇有價值、有代表意義的個人經濟思想解析,依然是這一時期研究關注的重點。鐘祥財的《張東蓀經濟思想的近代意義》透過張東蓀的經濟思想窺見那個時代西方文化傳入中國引起的國內思想的矛盾之處和經濟思潮的一種動態變化,為觀察歷史和思考未來提供了新的視角。趙瑤丹及方如金的《論陳亮“農商相籍”的重商思想及經商自救活動》闡述“農商相籍”的重商思想產生緣由,陳述其經濟思想的具體實踐活動。通過陳亮富有批判性的重商思想、維護商人利益、批駁“為富不仁”等陳腐俗見,凸顯出其思想的開創性和先進性。蘇全有的《黃遵憲經濟思想新探》指出黃遵憲思想創新之處有二:其一是對國內民族企業的保護和國外華商的貿易往來服務可通過外交手段得以保證;其二是學習西方經濟發展需要循序興工。在闡釋第二個觀點時,從“五難”闡述黃遵憲提出循序興工思想的緣由,通過與同時代其他思想家學習西方的激進言論比較,顯示出黃遵憲的理論更符合時勢。
3.不同經濟思想體系間比較分析研究
比較研究可以分為中國經濟思想不同體系間的比較和中外不同思想體系比較。中國經濟思想不同流派比較相對較多,按理說,在相同文化背景下,思想差異的可比性更強。時間跨度較長的縱向比較對于分析各思想體系在發展過程中互為補充、相互交融與分流之處有更清晰的認識,這方面論述尤多。如鐘祥財的《中國古代貧富差別思想述評》對古人關于貧富現象產生根源的思想進行梳理,以分析相應的思想流派所主張的消除貧富差距的政策和措施,陳述古人對富人的存在意義和社會功用的認知,指出縮小貧富差別和體現公平正義是一個逐步接近的理想目標,同時也是增進福利的實踐活動。馬濤、宋丹的《論中國古代貨幣范疇的特點》抓住體現各流派貨幣思想的核心詞匯為切入點,在解釋各歷史時期貨幣思想的同時,夾雜以彼時的經濟狀況,比較全面地掌握了我國古代貨幣思想清晰的歷史發展脈絡。劉方健的《中國歷史上的救災思想與政策》對中國的救災思想和政策進行了從古至今的全盤梳理,隨著經濟和技術發展,救災思想也表現出從古代消極救災到近現代的積極預防和理性救助,為我國將來救災和抗災提供可資借鑒的寶貴經驗和啟發。比較典型的成果還有李博的《明代商稅思想初探》、蘇全有、崔海港的《論清末的富國思想》、趙曉陽的《解決農村經濟問題的路徑差異與思想根源》等,均聚焦在各朝代新舊更迭或是經濟轉型期,此時社會思潮活躍,通過比較各思想的異同,有利于綜合掌握同期思想各自的閃光點和局限性。
4.研究方法論探索
方法論的探討是近幾年才逐漸興起的,先行者們發現,經濟思想百家爭鳴的實質是支撐其生成的不同哲思,也即方法論。不同的哲學理念會生就不同的經濟思想,更符合人性、生命活躍度更強的方法論,生就的經濟思想影響更為深遠。有關西方的方法論用于理解中國經濟思想,有中西“體”上交融的意味,這也是基于中西哲人在某些本質問題上取向一致。此種研究目前尚在不斷摸索中,迄今為止,專議方法論的論文非常少。代表作有鐘祥財的《經濟思想史上對價值理性的工具性解釋》、楊虎濤的《經濟學方法論的個體主義、集體主義及其超越》。前者指出單一的、偏頗的工具性解釋價值理性既無必要,也無益于經濟思想的多元化發展。對理性廣義的理解可推進經濟學家對經濟現象認識的廣度和深度,這自然也推進了經濟思想史的前進。后者指出具有極端性質的方法論始終無法很好解釋經濟學中的許多現象,故提出另一種分析方法論,即本格的系統主義。這無疑為經濟學理論發展演變提供更多的解釋理論。此外,趙敏的《以農至道:中國古代農學思想的天人之學》以探究中國哲學方法論為主旨,追溯前輩對農學思想研究的成果,以三才論和精耕細作為核心深入探尋農學思想的中國哲學基礎,即農學思想的方法論。作者認為,應以系統綜合方法分析中國農學思想,宇宙性和生命邏輯均為農學思想的基礎,其真意在于以農至道。
5.交叉學科融合
經濟思想史研究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越來越多地受其他學科發展的影響并與之相融。以往經濟史與經濟思想史交叉的研究的較多,現在諸如生物學、心理學、哲學、法學等學科與之相互融合發展更為多見。尤其是對西方經濟學研究的影響更甚,生物學進化論就衍生出演化經濟學的研究范式。韋森的《語言的經濟學與經濟學的語言》指出語言是元制序,經濟學也有自己的制序,前者是后者的基礎,語言自有的局限性對經濟學型構過程中造成的限制,即便是現代經濟學主流工具數學語言,也不能把經濟學帶入到真正的科學領地。故作者論定,經濟學理論發展的前方必定繞不過經濟學語言轉向,過于倫理化的中國經濟理論發展亦如此,必將面對語言轉向的境地;張申及程霖的《近代中國工業化思想形成發展的外在動力和內在演化——基于涵化視角的考察》也足見社會學與經濟思想史之間的交融。
另外,也有以重大會議紀實或者書評的體裁敘述經濟思想。會議體裁的論文均定格于某一歷史階段的經濟思潮,闡發的經濟思想基本都是對當時社會經濟問題的思索與回想,有極強的時代感和現實性。針對存在問題提出的相應措施和政策,也多付諸實踐。待熱度褪去,歷史沉淀,重新審視之時,往往可以更為客觀、全面和系統地分析當時思潮的效用、亮點及局限所在。再放到大歷史的背景下來看,對思想體系的律動會有更強的感受和認同。如柳紅的《歷史之棱鏡——莫干山會議三十周年再記》重點闡述了莫干山會議召開的特殊方式以及論題選擇和討論的理論成果,指出會議得到的成果大多為國家所吸納,對改革進程影響至深。孫競昊的《鹽鐵會議的歧異與缺憾》厘清參會雙方觀點分歧之處,提出無私營工商業者代表參與是此次會議的缺憾,僅御史大夫和文學賢良參與,雙方都無法說清當時社會經濟問題的要害。并以鹽鐵會議為切口深入分析中國古代商人資本的發展狀況和路徑演變,揭示了古代商人資本在國家商業資本的壓迫下,在自然經濟的藩籬中,無法正常健康的成長,直至近代,依然無法脫離官督,無獨立話語權,資本主義始終徘徊于我國綿延更迭的朝代統治之外。書評體裁的論文往往著力于評述思想體系具體內容及社會影響力。如葉坦的《〈孔門理財學〉——中國經濟學走向世界的百年始步》介紹了作者陳煥章和著作的章節安排,并通過此書刊行規模及國外時評引出該書的重要性,從正面肯定了陳煥章采用西方經濟學方法對孔子及其門派經濟思想的分析體例。

圖1 論文數量走勢(2010-2014)
從圖1可看出,這幾年中,2010年是優質論文豐產的一年,2013年發表論文數量較少,其余三年論文數量相對平穩。以傳統的個人經濟思想和流派經濟思想研究為主;近現代經濟思想研究較古代的多,中古經濟思想研究依然是比較薄弱的環節;比較視角分析的論文以中國國內不同經濟思想體系間比較為多,比較研究與文化、信仰和社會形態等背景因素不可分離,故研究方法逐漸趨向于在同一語境下進行比較,研究論點可更為客觀、中肯與符合實際情勢。而中西比較研究求同求異,最終目的為立足于人類文明前進路上的共融共通。總體來說,這一階段的論文呈現比較明顯的特征,如下所述:
1.研究資料內容及形式多樣化
在研究史料辨析時,為論證考察對象的來龍去脈或是辨其真偽,可參考的歷史資料不乏朝廷奏折、文案,或是私人信件、筆記等邊角歷史文檔。研究經濟思想、社會思潮、觀念時,諸如報刊雜志、回憶錄、傳記,甚至碑文、墓志等不起眼的史料也不應錯過。如前述陳學文的《晚明經濟思想史上的一大發展——〈崇邑蔡候去思亭記〉的評釋》和龔靜的《反映唐代義商與唐人財富觀的三方墓志》。對于學者通常都有專著論述其經濟理論,對于商人或是企業家來說,其經濟思想更多是散見于私人文件里。近來,也偶見研究宗教經濟思想的論文,宗教典籍就成為重要的研究文獻,如從《可蘭經》中探知伊斯蘭教回商的經濟思想,從道家的典籍中發現農學思想等。
2.研究主題價值取向的現實性

圖2 按主題分類論文數量分布情況(2010-2014)
由圖2可知,以往“重農輕商”等傳統主題的論文數量已經顯著下降,而逐漸偏重研究古代商業思想,論文數量居首位,這與我國改革進程步步推進、市場機制日益完善的大趨勢相符,在工商業社會的建構過程中,研究我國傳統商業思想淵源甚為重要。以倫理道德為中心的儒家經濟思想研究也較為多見,在西方主流經濟學數學語言難以完美解釋實際經濟現象之時,倫理道德、價值理性已在回歸的路上,這對于我國現在建構和諧社會,提升精神文明素質大有幫助。科學與人文應是比肩而行,二者缺一不可。在全球經濟的視野下,無論東學西漸還是西學中用,都是東方與西方文化交融重創的過程。近現代工商業經濟思想研究的論文成果同樣豐碩,這于我國目前處在經濟轉型的特殊時期有著積極的借鑒意義。還有以農村經濟改革和貨幣思想分析為主題的論文也較多,前者為現在城鄉融合提供新的思考視角,后者對于貨幣政策的制定提供參考。總體來說,由2010到2014年的論文研究主題分布情況可知,如今,中國經濟思想史研究已走向古今貫通之路,研究傳統經濟思想的同時,更重視其對現實實踐的啟發效用。
3.研究方法新的轉向

圖3 按研究方法分類論文數量分布比例(2010-2014)
如圖3所示,個人經濟思想已遠不如經濟學流派思想體系研究所占比重大,現在更多偏向于思想史動態研究,獨立思想體系的歷史發展演進脈絡分析,或是同一主題下多個不同思想體系的歷史演變脈絡比較分析,又或是同一歷史時期的橫向比較研究,語境與語義的統一成為比較研究的前提條件之一;不同學科交叉研究也日漸興起,比如,哲學、社會學、心理學、語言學等學科對經濟思想史研究的影響,尤其是哲學方法論對思想史研究的促進作用不容忽視,對于分析經濟理論思想淵源、路徑走向至關重要;語言學的發展則讓我們對經濟學的發展轉向有了新的認知;社會學、心理學等學科為思想史研究提供更多新穎的視角和新意解讀。
綜合目前的研究現狀來說,文獻典籍內容辨誤類研究偏少,一方面受限于史料的獲取。隨著考古科學的進步,不斷涌現的新出土史料將為研究提供珍貴素材,不僅理論經濟文獻是重要研究對象,凡涉及理念、行為、價值觀等思想描述的史料,均可考證,其反映的學界與社會精英思潮、民間觀念,均可為經濟思想史研究提供佐證。另一方面是人才的匱乏,史料整理工作要求深厚古文素養,還須耐得住埋首于故紙堆的寂寞。而就學科本身特殊性與研究方法的學科交叉特性來講,經濟思想史研究對人才還有社會科學綜合素養的要求。
上述問題從研究方法上可借助自然科學不斷革新的技術手段和超前理念,為經濟思想史研究提供工具性的協助、視角和方法論上的輔助與補充。同時應注重發揮經濟理論的演變進程研究對實體經濟改革的指導作用。如在新舊語境綜合影響下可建構屬于東方文明的“東方經濟思想史”,這要求中國經濟思想史研究有更多的重新審視和自我創新。又如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視野下,中西方經濟思想比較研究應走向融合,如何實現東方倫理道德和西方科學技術的有機結合?道德人與經濟人怎樣調和為“不完全理性經濟人”?經濟學的科學屬性與人文關懷如何雜糅成一體?這些問題的解決都要求經濟思想史研究做好學術開拓的鋪墊角色。辨識不同語境和與之相應的經濟思想之間的關系;外在因素變化的情況下經濟思想的演變規律;經濟思想內在因素促發突變的過程;經濟思想領域內不同體系的關系,以及與其他領域如信仰、文化、社會學等人文科學或生物學、物理學、信息學等自然科學的相互作用等,都可能成為經濟思想史未來深入研究的方向。
最后,本文對經濟思想史學術研究未來的發展方向提出以下三方面的建議:
1.研究對象可擴展到民間經濟思想,尤其應結合經濟史進行研究;
2.以密切聯系實體經濟,輔助中國深化改革、經濟轉型,助力中國經濟騰飛為導向,注重研究中國傳統經濟思想的現實意義,促進獨特的東方經濟思想的形成。
3.經濟思想史研究應由過去的思想體系解說更新到思想體系演變的闡釋,即更偏重于經濟思想動態發展的研究。
[1]馬濤.演化經濟學對主流經濟學的挑戰及影響[J].學術月刊,2009(11):67-74.
[2]韋森.語言的經濟學與經濟學的語言[J].東岳論叢,2009(11):5-29.
[3]小野進.儒家經濟學原理——作為經濟學范式(paradigm)之一的東方經濟學[J].日本研究,2010(1):14-20.
[4]鐘祥財.薩伊經濟思想再議[J].貴州社會科學,2010(4):101-109.
[5]陳孝兵.現代貨幣主義沒落的方法論桎梏[J].江海學刊,2010(4):66-72.
[6]周桂鈿.簡論儒家財富觀[J].國學學刊,2009(1):112~114.
[7]沈端民.都城的繁榮依賴政府的貨幣開支——論漢代都城賦的貨幣思想[J].湖南商學院學報,2009(4):114-116.
[8]蔡志新.國學大師章太炎經濟思想論析[J].貴州財經學院學報,2009(5):51-56.
[9]柳思維.淺論商朝時期的商業思想[J].湖南商學院學報,2009(1):11-15.
[10]馬濤,宋丹.論中國古代貨幣范疇的特點[J].財經研究,2009(11):26-36.
[11]龍文玲.《鹽鐵論》引書用書蠡測[J].中國典籍與文化,2010(1):49-57.
[12]鐘祥財.中國古代貧富差別思想述評[J].社會科學,2010(1):129-139.
[13]張海英.明清商業思想發展及其轉型困境[J].社會科學,2010(2):148-154.
[14]周建波.《中庸》、《大學》的經濟思想暨與現代西方經濟學的耦合[J].黑龍江社會科學,2010(1):126-128.
[15]蔣福亞.評“末業,貧者之資也”[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16-22.
[16]龔靜.反映唐代義商與唐人財富觀的三方墓志[J].考古與文物,2010(2):96-101.
[17]陳學文.晚明經濟思想史上的一大發展——《崇邑蔡候去思亭記》的評釋[J].天中學刊,2010(1):108-110.
[18]孫競昊.鹽鐵會議的歧異與缺憾:兼論中國古代商人資本的性質和歷史作用[J].歷史教學問題,2010(3):11-20.
[19]尹世瑋.回族崇商思想的歷史形成脈絡與現代審視[J].現代財經,2010(5):91-96.
[20]武玉環.論金朝的防災救災思想[J].史學集刊,2010(3):35-39,106.
[21]向明亮.20世紀30-40年代工業分散化思想述論[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102-106,112.
[22]葉坦.《孔門理財學》——中國經濟學走向世界的百年始步[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08-26(8).
[23]缐文.傳統語境下的“發展經濟學”:略論晚清重商思想的分期與演變[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3):104-108.
[24]蔡志新.晚清嘉興學者許楣、許梿的貨幣理論述評[J].嘉興學院學報,2010(4):5-10.
[25]鐘祥財.經濟思想史上對價值理性的工具性解釋[J].學術月刊,2011(2):86-94.
[26]陳群,桂起權.經濟學方法論與實用主義思想之聯系[J].社會科學戰線,2011(2):53-58.
[27]王文勝,白勇.《大學》的經濟思想及儒家經濟觀新釋[J].貴州財經學院學報,2010(5):12-17.
[28]吳傳清.陳振漢的工業區位經濟思想研究[J].貴州財經學院學報,2010(6):13-18.
[29]劉方健.中國歷史上的救災思想與政策[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10):23-28.
[30]吳敏超.“中國經濟派”考[J].近代史研究,2010(6):127-133.
[31]彭南生,金東.論費孝通的鄉村工業化思想[J].史學月刊,2010(11):80-85.
[32]周生春,楊纓.歷史上的儒商與儒商精神[J].中國經濟史研究,2010(4):152-158.
[33]趙瑤丹,方如金.論陳亮“農商相籍”的重商思想及經商自救活動[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1):95-104.
[34]丁仕原.章士釗經辦的公司及其經濟思想[J].湖南商學院學報,2010(6):110-112.
[35]葉坦.海外葉適經濟思想研究論析——百年典案:從哥大到京大經濟學研究中的葉適[J].中國經濟史研究,2011(1):141-152.
[36]熊金武.近代中國經濟思想主動現代化過程中的經世派知識分子——以金安清的經濟思想為例[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57-61.
[37]周建波,杜浩然.中國經濟思想研究的創新與發展——“首屆中國經濟思想論壇”綜述[J].貴州財經學院學報,2011(2):1-5.
[38]王利華.經濟轉型時期的資源危機與社會對策——對先秦山林川澤資源保護的重新評說[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3):80-97.
[39]鐘祥財.張東蓀經濟思想的近代意義[J].社會科學,2011(1):136-145.
[40]楊虎濤.經濟學方法論的個體主義、集體主義及其超越[J].學術月刊,2012(3):90-95.
[41]盧江,錢書法.王亞南對中國經濟學研究的理論與實踐貢獻[J].經濟學家,2012(8):5-10.
[42]李黎力,沈梓鑫.經濟學向何處去——金融危機以來的經濟學反思[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2(7):28-37.
[43]袁名澤,蓋建民.《太上妙法本相經》農學思想考論[J].宗教學研究,2012(1):22-27.
[44]李博.明代商稅思想初探[J].中州學刊,2012(2):142-147.
[45]缐文.中國近代經濟發展道路的早期探索:清季重商思想再評估[J].思想戰線,2012(2):109-114.
[46]馬衛東.戰國農學理論五大流派芻議[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135-140.
[47]袁名澤.朱權農學思想考論[J].農業考古,2012(3):57-60.
[48]蘇全有.黃遵憲經濟思想新探[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3):73-77.
[49]章金萍.民國時期銀行家李銘的金融思想探析[J].學術交流,2012(5):95-98.
[50]尹世杰.略論李達的經濟思想[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4):93-97.
[51]喻小航.重農與輕商的中西比較[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4):162-172.
[52]葉世昌.對晚清若干經濟思想史文獻的辯誤[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139-145.
[53]劉輝.新中國成立前后經濟學界對新民主主義的理論思考[J].中共黨史研究,2013(1):39-49.
[54]謝豐齋.農業、人口與市場——再論波士坦的“新人口論”[J].世界歷史,2013(1):15-27.
[55]劉群藝.去倫理化的努力與中國近代經濟學理念的啟蒙——以嚴復譯《原富》為中心[J].貴州社會科學,2013(8):142-149.
[56]羅威廉.包世臣與19世紀早期中國的農業改革——羅威廉教授在華東師范大學的講演[J].文匯報,2013(12):23.
[57]張申,程霖.近代中國工業化思想形成發展的外在動力和內在演化——基于涵化視角的考察[J].財經研究,2013(12):43-56.
[58]韓麗娟,李忠.金融監督思想與農村金融的內在成長(1927-1949)[J].貴州社會科學,2014(1):40-46.
[59]王先明.百年中國鄉村發展理論論爭的歷史思考[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4(1):89-92.
[60]趙曉陽.解決農村經濟問題的路徑差異與思想根源——陳翰笙和卜凱經濟思想比較研究[J].經濟學動態,2014(1):148-153.
[61]沈端民.錢味甘大熱有毒——張說的貨幣思想[J].湖南商學院學報,2014(2):98-102.
[62]謝文心.回商文化中的伊斯蘭經濟思想初探[J].回族研究,2014(2):101-104.
[63]汪海波.中外產業結構升級的歷史考察與啟示——經濟史和思想史相結合的視角[J].經濟學動態,2014(6):4-15.
[64]趙麥茹.論中國經濟思想史研究方法創新問題[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4):38-44.
[65]黃今言,萬義廣.漢代農業生態思想的踐行模式[J].農業考古,2014(4):134-139.
[66]蘇全有,崔海港.論清末的富國思想[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5):81-85.
[67]柳紅.歷史之棱鏡——莫干山會議三十周年再記[J].經濟觀察報,2014(9):8.
[68]鐘祥財.關于經濟史學的幾個問題[J].上海經濟研究,2015(1):114-125.
[69]趙敏.以農至道:中國古代農學思想的天人之學[J].中國農史,2014(5):138-142.
[70]黃日初.中唐元載理財事跡考[J].云南財經大學學報,2014(5):17-22.
2015-11-09
付志宇(1977-),男,貴州遵義人,西南交通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博士,西南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研究方向:財稅理論與經濟思想史;
舒麗娟(1976-),女,貴州開陽人,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經濟思想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