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晴
(滁州學院,安徽 滁州 239000)
安徽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的實證研究
張晴
(滁州學院,安徽 滁州 239000)
培育具有地域特色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成為推動區域經濟增長的戰略選擇。文章構建產業集聚靜態、動態指標,全面剖析安徽省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的整體狀況、產業分布及區域分布特征,在此基礎上提出對策:需合理規劃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布局;打造以合肥、蕪湖為增長極,以皖江城市帶為重點發展軸的點軸發展模式。
戰略性新興產業;產業集聚;安徽
后危機時代,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搶占新一輪發展制高點的共同選擇。2013年底,安徽被列為“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的五個試點省份之一,2015年4月,《安徽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建設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基地的意見》[1]正式出臺,提出了按照“領軍企業—重大項目—產業鏈—產業集群—產業基地”的發展要求。在此背景下,明確安徽戰略性新興產業基本狀況,引導和培育具有地域特色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將其打造成為區域經濟增長新源泉,成為亟待研究的熱點問題。
國內學者對“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的研究多是對涵義、發展歷程等問題闡述的基礎上,從各地開展狀況入手,分析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集聚效應及培育路徑。如涂文明(2012)提出以“三位一體”模式對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給予扶持[2]。趙玉林、史芬芬(2012)運用武漢·中國光谷生物城的調研數據,證實了產業集聚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促進功用[3]。馮德連(2013)從皖江城市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狀況出發,探索適宜區域特征的的發展路徑[4]。其他學者如孫莉(2012)、周正平(2013)、王歡芳(2015)、曹輝(2015)等從黑龍江、皖江城市帶等地域特色出發探索其發展路徑。
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定量研究成果較為缺乏,主要原因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調查體系尚未建立,測算工作存在困難。僅有的幾篇代表性的定量分析文獻,如周晶、何錦義(2011)利用國民經濟行業的現有分析框架,界定戰略性新興產業,并采用兩次經濟普查的數據計算其增加值[5]。高保中等(2013)運用因子分析法,從產業發展潛力、區位優勢、技術創新能力、關聯帶動能力4個方面,測度河南戰略性新興產業狀況[6]。劉艷(2013)提出利用EG指數對戰略性新興產業依托部門的演進態勢及其特征進行研究[7]。
本文構建產業集聚定量指標,運用橫向、縱向對比方法,全面剖析安徽省整體、及各地市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的基本狀況及分布特征,找尋安徽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優勢與特色,以期為安徽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的培育發展提供實證依據。
(一)指標的選取
1.產業靜態集聚指數
如下式所示,產業靜態集聚指數LQij表示某地區某產業的現有集聚狀況及比較優勢。

2.產業動態集聚指數
Aijt表示產業i在一定時間段內向某地區的動態集聚指數,體現產品的區域轉移速度和方向。其中,期內j區域的產業i的平均產值增速用Sijt表示,全國i產業產值的平均增速用Sit表示;第i產業的期初、期末的產值分別用Eij0,Eijt表示。

(二)數據的處理
根據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公布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產品和服務指導目錄》[8],結合國務院《決定》的相關內涵界定發現,戰略性新興產業七個子產業散見于國民經濟的某些子產業,無法與傳統的統計局行業分類做到一一對應。因此,本文欲借鑒劉艷(2013)的研究成果,選擇戰略性新興產業所歸屬的《國民經濟行業分類》中的兩位數行業予以代替,如表1所示。

表1 戰略性新興產業所歸屬兩位數行業狀況
根據數據的統計可得性,本文選取戰略性新興產業所主要歸屬的13個行業(C26、C27、C31、C33、C35、C36、C37、C39、C40、C41、C43、C44、C46)在全國、安徽省、省內各地市的產值及工業總產值等數據,計算安徽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集聚度及產業、地區分布特征。研究期限為2000-2013年,所有數據均來自《中國統計年鑒》和《安徽省統計年鑒》及省內各地市統計年鑒(2001-2014)。
(一)整體狀況
1.靜態集聚度分析
測度靜態集聚系數LQ,并在此基礎上計算其算術平均數、加權平均數等,結果如圖1所示。整體來說,除2004年外,2000年至2013年安徽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靜態集聚度呈現逐年增加趨勢。多數年份的靜態集聚度指數均大于1,意味著安徽戰略性新興產業初步具有一定的集聚優勢。描述性統計

圖1 安徽戰略性新興產業靜態集聚度狀況及
2.動態集聚度分析
測算安徽戰略性新興產業動態集聚度如表2所示。從所屬兩位數行業來看,所歸屬的各兩位數行業的Sit≥0,表明戰略性新興產業在全國處于成長階段;除C46外,所有所歸屬的各兩位數行業的Aijt均大于1,表明安徽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在全國具有整體比較優勢。

表2 安徽戰略性新興產業動態集聚情況
(二)產業分布特征
1.形成階段的產業集聚類型
即LQij<1,但Aijt≥1,如表3所示。表明安徽該類型產業的集聚度低于全國,但發展速度快于全國,具有產業集聚優勢。主要包括: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醫藥制造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水的生產和供應業等。數據反映了歸屬兩位數行業所對應的節能環保業、生物產業、新能源汽車、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新能源產業正處于形成階段,且該結果與安徽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現實狀況較為一致。

表3 形成階段的集聚產業類型
2.強化階段的產業集聚類型
即LQij>l且Aijt≥1,如表4所示,表明安徽在該產業已形成了空間上的集聚,且發展速度超過了全國平均水平。主要包括: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有色金屬冶煉、通用與專用設備制造等。數據反映了其歸屬的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業等行業具有集聚優勢,走在全國前列。

表4 強化階段集聚產業類型
3.劣勢階段的產業集聚類型
即LQij<1且Aijt≤1甚至是Aijt<0的產業類型,如表5所示,表明安徽該產業近年的發展狀況較弱,產業競爭力為劣勢。數據反映了其所歸屬的節能環保業中的水資源的循環利用相關行業處于發展劣勢,應進一步增強其空間集聚競爭力。

表5 劣勢階段的集聚產業類型
(三)區域分布特征
為了清楚地了解安徽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的區域布局情況,計算2013年安徽省內各城市的各子產業靜態集聚度,并將處于前四名的城市排列出來。
從表6可以看出,安徽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較不平衡,集中在合肥、蕪湖、蚌埠、馬鞍山、滁州等地。其中,集聚多來自于全省經濟第一梯隊城市,表明了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集聚優勢與當地經濟發展的高度相關性。
根據安徽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度的測度,進一步提出安徽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的產業分工與區域布局。
第一,合理規劃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布局,加強安徽各地的集聚協同。各市應根據已有的產業集聚優勢基礎、經濟狀況、人才與技術條件、基礎設施布局等,加強城市間的產業關聯配合,明確自身定位,避免各市惡性競爭,形成安徽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合理分工體系。如可形成以合肥、蕪湖、馬鞍山為整車產業基地,以滁州、蚌埠、安慶、六安等為零部件基地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基地;努力構建合肥—蚌埠—滁州—六安光伏產業基地、宿州、安慶等市的秸稈直燃發電基地等新能源產業集聚;構建蚌埠—合肥生物化工和生物能源產業集聚、亳州—蕪湖的中藥及生物醫藥產業集聚等。

表6 安徽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的區域分布
第二,打造安徽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以合肥、蕪湖為增長極,以皖江城市帶為重點發展軸的點軸發展模式。利用合肥、蕪湖現有的集聚優勢為突破口,集中發展為增長極,并積極引導其向皖江城市帶相關城市的擴散,重點開發增長軸內的優勢集聚產業。
[1]安徽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建設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基地的意見[EB/OL].[2015-09-29].http://xxgk.ah.gov.cn/User-Data/DocHtml/731/2015/5/5.htm.
[2]涂文明.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區域集聚的發展路徑與實踐模式[J].現代經濟探討,2012(9):54-59.
[3]趙玉林,史芬芬.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的組織效應實證分析[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2(10):89-98.
[4]馮德連.皖江城市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研究[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2013(1):3-6.
[5]周晶,何錦義.戰略性新興產業統計標準研究[J].統計研究,2011(10):3-8.
[6]高保中.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河北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實證研究[J].企業經濟,2013(7):110-113.
[7]劉艷.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度變動的實證研究[J].上海經濟研究,2013(2):40-51.
[8]國家發展改革委.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產品和服務指導目錄(2013年第 16號)[EB/OL].[2015-10-11].http://gjss.ndrc.gov.cn/xxingcy/zcfg/201303.html.
Empirical Study on the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in Anhui
Zhang Qing
(Chuzhou University,Chuzhou Anhui 239000,China)
To cultivate the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with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is the strategic source of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This paper builds the index of concentration,analyzes the whole situation,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from industry and geographical dimensions,and then puts forward the proposal which is a reasonable layout of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in Anhui province.In the end,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Anhui province should plan a reasonable layout of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and then puts forward the conception of“point-acis”,which cultivates the focal point of Hefei and Wuhu cities,the important axis of Wanjiang City Zone.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industrial agglomeration;Anhui
F263
A
1672-0547(2016)01-0027-03
2015-12-17
安徽省高校省級人文社科重點項目“安徽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與區域經濟競爭力互動發展研究”(SK2014A334);安徽社科聯社科普及規劃項目“安徽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路徑與空間布局構想”(LF2015011);滁州學院工商管理重點學科平臺規劃項目(2015GH37);安徽省社科聯項目“產業集聚與江淮城市群經濟協同化的互動發展研究”(SKL201506);滁州學院重點青年基金項目(2013RC018)
張 晴(1985-),女,安徽宿遷人,滁州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產業結構與產業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