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慶 國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 教務處,浙江 杭州 310018)
?
試論我國區域高等教育競爭力的評價及對策
王 慶 國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 教務處,浙江 杭州 310018)

伴隨著經濟全球化,高等教育國際化已經成為勢不可擋的潮流。而高等教育區域化也終將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特征。提高區域高等教育競爭力,對區域高等教育綜合競爭力進行全面考察,不同地區高等教育的資源做優化配置,制定合理的區域高等教育政策尤為重要。文章對中國區域高等教育競爭力進行評價概述,發現其評價實踐存在重內部、輕外部,重個別、輕整體,重實力、輕潛力的問題。在評價過程中,應建立區域高等教育競爭力數據常態監測機制,啟動實施顧全面、重平衡的評價指標體系、發展成熟的中介評價機構,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以期更好地推進我國區域高等教育的競爭力。
區域高等教育; 競爭力; 評價; 對策
高等教育大眾化以來,我國的高等教育規模、質量、教育資源投入、教育產出取得了長足進步,但區域高等教育競爭力的失衡制約了教育事業進一步又好又快發展。北京和上海處于高等教育競爭力第一陣營,其在評價過程中遙遙領先于全國其他省市。高等教育競爭力的區域差距擴大已引起國家有關部門的重視。根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到2020年,我國要形成普及全民的公平教育,縮小區域差距。如何解決好區域教育競爭力的失衡問題成為高等教育發展的當務之急。本文試圖在概述中國區域高等教育競爭力評價的基礎上,對所存在的問題進行理論和實踐上的探討,以期對今后的評價工作有所啟示和借鑒。
自1985年,中共中央在《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中提出對高等學校的辦學水平進行評價以來,我國已大致形成四類高等教育評價活動,即“985工程”重點項目評選、教學工作評估、大學社會排名以及校內評價[1]。與之相比,對區域高等教育競爭力的評價雖然屬于一個新興的研究方向,但學界在評價方法、評價指標、評價主體和評價結果等方面已經形成一套固有體系,取得了相應的研究成果,積累了一定的研究經驗。回顧我國對區域高等教育競爭力的評價歷程,可以看到區域高等教育競爭力評價興起于國家競爭力研究日益成熟及國家發展理念逐步轉變的大背景大框架之中。在經濟全球化發展的浪潮中,國家競爭力成為衡量一國社會發展和綜合國力強弱的全新標準。而高等教育作為國家軟實力的重要體現,其競爭力的高低自然也會引起社會的極大關注。同時,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中國包括教育在內的各項事業都在理念、模式、重點、要求等方面發生了深刻變化。全國或區域范圍內高等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較為突出;區域經濟發展水平與高等教育發展水平不平衡、不協調的現象較為普遍[2]。因此,需要對區域高等教育競爭力作出正確評價,才能做到結構優化,才能有利于把握全面統籌協調發展的歷史方向,實現高等教育科教興國及人才強國的歷史使命。從已有的材料分析來看,在評價方法上,目前學界較多的采用線性回歸方法、數據包絡分析方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以及因子聚類和方差分析等手段進行有關數據的定量或定性分析。同時建立以教育資源、教育質量、教育投入、教育規模和教育產出、教育效率等教育系統內部為主的評價體系。具體體現在對師生人數、科研經費、圖書量、論文發表數、學生就業率等方面的測評[3]。從評價主體來看,在我國已經有13個單位做過中國大學排名,但其中絕大多數都是直接或間接與政府有關的部門和機構[4]。可見,我國區域高等教育競爭力的評價仍以政府性機構為主,非政府性中介機構較少。盡管不同的評價主體采用的評價方法和評價指標不盡相同,但區域高等教育競爭力水平的評價結果基本一致。處于第一層次的為北京,屬于第二層次的是上海。其次,天津、江蘇、湖北、陜西、黑龍江、遼寧、山東、這7個省構成了區域高等教育競爭力的第三陣營,而浙江、廣東則與河北、吉林、湖南、四川、重慶、安徽位于第四陣營,其區域高等教育競爭力僅為全國中等偏下的水平[5]。
(1) 忽視對外部因素的評價。“高等教育的發展必須受社會政治、經濟、科技和文化的制約”,是教育領域內的基本原理之一。在此規律的支配下,國力強盛、經濟發達、教育經費充裕的區域往往能孕育出興旺繁榮的學校教育[6]。先秦時期的稷下學宮就是教育借力于當地強大的經濟實力而增加競爭力的典范。由此可見,評價區域高等教育競爭力不應忽視對經濟、政治、文化等外部因素的考量。但是,在實際評價過程中,影響區域高等教育競爭力的內外因素卻往往處于人為的分割狀態。對于忽視區域高等教育競爭力外部因素評價的原因,“由于外部資源難以量化,因此沒有將其納入指標體系的設計中”[7]。這樣的做法,可能會導致評價的結果與實際相去甚遠。
我國經濟比較發達浙江和廣東地區,在高等教育布局結構和資源基礎等各方面均占有一定優勢,然而在區域高等教育競爭力的排名中僅處于中下水平,其原因或許就與忽略區域高等教育外部的發展環境之考量不無關系。區域高等教育的強弱是該區域綜合實力的表現之一,教育的發展深受社會大環境的影響。社會可以通過制定不同的教育政策從而深層次的影響教育整體發展走向,教育的活力及其競爭力的高低。作為輔助要素的教育機會和相關支持行業對高等教育國際競爭力的影響是不可忽略的[8]。浙江省和廣東省作為中國經濟改革開放的前沿區域,在政府政策、政府效率、經濟的發展活力等方面都為高等教育的發展構建了良好的軟環境。當地民營企業的良好發展勢頭,城市與國內外的廣泛聯系,人才交流、知識的頻繁流動,政府所提供的充分保障力,都應轉變為增強高等教育競爭力的有利因素。
(2) 對平衡力的考察不足。區域高等教育結構競爭力和區域內各個特定高校的競爭力組成了區域高等教育競爭力系統。根據系統論的觀點,系統的整體功能不等于各組成部分的獨立功能。組成系統的局部最優也不等于整體的最優。系統之間始終存在著整體與部分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約。因此,消除所謂的“短板效應”,加強各部分的平衡力,是做到系統整體效果提高的一個基本要求。
但從目前區域高等教育競爭力評價來看,評價過程中存在著忽視區域競爭平衡力的弊病,即過分的重視區域內一些實力強,影響大的高校,而對區域教育競爭力是否平衡發展的問題思考不足。根據現有的評價結果,北京、上海等區域位列中國區域高等教育競爭力的領先位置,然而這些即使在教育發達區域的內部,也仍然存在著極大的不平衡性。城鄉的二元格局使得城市的高等教育發展水平和農村的教育發展有著天壤之別。各區域內“985”和“211”等重點院校之間以及重點院校與當地普通高校之間教育競爭力的差異也十分明顯。同樣是國內的名牌高校,教育部撥給北京大學的資金高達18億人民幣,相比之下,北京師范大學則只有12億元,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只有9億元。需要說明的是,我國高等教育投入一方面一直跟不上學校的發展,另一方面在有些地區又存在資源浪費的現象[9]。這不禁讓人反思,如果說在同是一流高校之間在教育投入上都有如此巨大的差異,那么區域內一流高校與較為普通高校之間的天壤之別則更無需贅言。而區域政府,更可以有針對性地做好國際交流與合作規劃,并為拓展國際合作的層次、范圍提供更有效的保障[10]。因此,在評價區域高等教育競爭力的過程中,應有意衡量其發展平衡性,才能更好地引導區域高等教育的持續穩定發展。
(3) 重視區域教育競爭力的實力,輕視競爭力的潛力。“教育競爭力應從現實和未來發展相結合的角度,從動態和靜態兩個方面來把握,從實力和潛力兩個方面來評價”[11]。談松華教授對區域教育競爭力的觀點與日本經濟學家筱原三代平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提出的動態比較優勢論(Dynamic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不謀而合[12]。兩者都明確指出在評價過程中堅持動靜結合,實力和潛力相結合的原則。
當前國內高教學界在評價區域高等教育時,應用的都是根據《中國統計年鑒》和《中國教育年鑒》的實證數據,注重的是所謂實踐上的口徑一致。眾所周知,統計數據表明的是已經過去的“事實”,無法充分體現出地區教育競爭力的潛力。無論是對師生人數、科研經費、圖書量、論文發表數、還是對學生就業率等方面的考察,都不能令人信服的體現出該區域高等教育今后的競爭力到底怎樣,發展前途到底如何。例如,對處于中西部區域和東北區域的高校而言,由于政府西部大開發政策和東部崛起政策的實施,必將會在這些區域投入更多優秀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帶動當地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發展。這些無疑都為高等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動力,提高區域高校的吸引力和整體的競爭力。這些教育競爭力發展的潛力,絕非一些簡單的實際數字所能反映。更何況,大學的產品與服務還存在著額外的附加值問題,即隱形的大學競爭力[13]。如同企業的無形資產一樣,潛移默化的決定著區域教育發展的潛力,從而制約著教育的競爭力。可見,這種重實力、輕潛力的評價模式,必然會降低相關評價結果的可信度。
反觀歐美等高等教育發達的國家,它們在評價高校競爭力時,相對而言比較好的做到了對高校實力和發展潛力的通盤考量。
對中國區域高等教育競爭力的正確評價,有利于進一步激活大學教育的轉型發展和區域教育模式的創新改革,是促進中國高等院校整體建設的重要載體。因此,當前評價過程中存在著重內部、輕整體;重實力、輕潛力等問題,理應引起相應的關注與重視。
(1) 實施顧全面重平衡的評價指標體系。評價體系是評價工作成功與否的最初源頭,評價體系如果有缺陷或是不科學,就可能影響評價功能整體的實現。因此,應當建立區域高等教育競爭力狀態的基本數據監測機制。同時,建立在評價某一區域高等教育競爭力的過程中,一方面,要充分考慮其地緣優勢、文化氛圍優勢以及地區經濟發展優勢。對于這些有利因素,應加大其權重,防止因對外部資源的忽略而無法反映出當地高校教育競爭力的真實水平。另一方面,要處理好區域教育發展平衡力問題。在對突出的優勢院校加分的同時,也要一定程度上兼顧該區域高等教育的整體發展水平。對于某區域只有個別高校競爭力強,其他院校發展極為普通的情況應適當的降低其區域高端教育競爭力。這既是提高評價信度的要求,也是為了更好的引導區域高等教育的平衡和諧發展。
(2) 借鑒國外教育評價機構的有益做法。以美國為例,在評價高校競爭力時,所采用的評價既包含了師資狀況、財務資源等現實實力方面,也囊括了學術聲譽、學生選擇率、學術畢業率變化、校友捐贈率等涉及高校發展潛力的評價內容,以期用發展的眼光關照到對教育競爭力潛力的考量[14]。可見,盡管區域高等教育競爭力潛力是一個相對抽象的概念,但仍然可以轉換為具體的可衡量的指標。當然,在對教育競爭力潛力評價的同時,也應該從中國國情出發,從某區域近幾年學校的發展速度,取得的成果,學校領導的辦學理念和政府政策、同行評價等方面加以考慮。
(3) 盡快建立評價體系的中介機構。同學術研究一樣,高校的自由同國家的干擾常常會引發利益沖突,因此,在進行教育競爭力評價的過程中,也應當建立伯頓·克拉克所提出的“緩沖組織”(buffer organization),以打破原有的行政性評價指導,并對來自高等教育系統本身、國家市場和學術權威的不同評價意見進行整合。盡管我國現有的評價機構中也有一些非政府性機構,但由于起步較晚且未成體系,因此發揮的中介作用比較有限。相比之下,早在1915年,美國大學學會(AAU)就作為較早的對大學進行評估的非正式鑒定機構而發展起來。1992年建立于英國的“高等教育質量委員會”也是由民間學術組織聯合建立。發展至今,無論是美國大學學會還是英國的“高等教育質量委員會”都已成為具有較強權威,受眾面廣,科學民主的評價機構[15]。其分散化和多樣化的發展經驗值得我國學習和借鑒。
(4) 建立健全有關評價過程的政策性立法。當前,我國在區域高等教育評價領域內的法律、法規主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以及《普通高等學校教育評估暫行規定》等。由于法律建設的相對滯后和法律懲罰力度的不足,造成了評價過程中的“亂收費、講人情”等混亂現象。因此,相關部門有必要盡快完善區域高等教育競爭力評價的法律建設,為今后的評價工作奠定良好的法律基礎,提供正確的法律指導,從而強化公平的評價觀念,營造出“共同發展,相互促進”的和諧評價氛圍。
[1] 張 蕊.中外大學評價的比較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32-40.
[2] 張偉沖.我國區域高等教育結構調整研究:現狀與展望[J].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14(2):104.
[3] 張振剛.我國區域教育經費投入對各區域高等教育規模的影響[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5):72-73.
[4] 王戰軍.科研評價與大學評價[M].北京:紅旗出版社,2002:289.
[5] 高 耀,劉志民.中國省域高等教育核心競爭力最新測度—基于因子和聚類分析法的實證研究[J].江蘇高教,2010(2):39-41.
[6] 李志紅.大學與城市互動研究[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9:143.
[7] 趙宏斌.中國區域高等教育競爭力研究[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8(8):29-30.
[8] 周群英,徐宏毅,胡紹元.高等教育國際競爭力比較研究[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6):904.
[9] 史木山,曹陽龍.中國區域高等教育競爭力綜合評價[J].價值工程,2006(11):16.
[10] 周浩波.基于競爭力導向的區域高等教育國際化戰略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13(10):11.
[11] 談松華.教育競爭力與區域教育發展的報告[EB/OL]. http://learning.sohu.com/20040823/n221685312.shtml,2012-05-01.
[12] 馬 萱.我國區域文化產業競爭力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29.
[13] 張遠增.高等教育評價方法研究[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293.
[14] 鄒均平.世界一流大學與科研機構學科競爭力評價研究報告[R].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15] 荀振芳.大學教學評價的價值反思[M].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06:189.
On the Competitiveness of Regional Higher Education Evaluation in China and Countermeasures
WANGQing-guo
(Office of Academic Affairs, Hangzhou Dianzi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8, China)
With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has become a trend which cannot be halted. The loc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will become an important feature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To enhanc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regional higher education, to conduct a comprehensive study on the comprehensive competitiveness of regional higher education, to optimize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of higher education in different regions, formulating reasonable regional higher education policies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his paper evaluates the overview of the competitiveness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ese region, and finds the deficiencies of making heavy weights in internal assessment but light for external evaluation, 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individual but less to overall, emphasizing strength and neglecting potential development. In the process of evaluation, we should establish normal monitoring mechanism for regional competitiveness and data collec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design a comprehensive and balanc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mature intermediary assessment agencies, and improve the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 These measures will better promote the regional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for enhancing our country competitiveness.
regional higher education; competitiveness; evaluation; countermeasures
2015-04-18
王慶國(1978-),男,江蘇徐州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近現代社會史,高等教育管理與研究。
Tel.:0571-86915012;E-mail:wqg@hdu.edu.cn
G 651
A
1006-7167(2016)02-026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