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清璇
微專題建構:小學中段寫字教學的整合與優化
楊清璇
中年級是小學寫字教學的關鍵形成期,現實教學中寫字教學隱形弱化。建構小學中年級寫字教學“微專題”契合教學年段特點,按字形內在邏輯結構關系對教學內容進行靈活重組,有助于進行系列、有序、推進式的訓練,增強學生寫字學習的自主建構能力,提升寫字教學實效和學生綜合素養。
小學中段;寫字教學;微專題建構;價值
長期以來,老師們總是以為寫字教學是低段語文教學的任務,中高年級老師不太重視寫字教學,教學時間不充分,加之指導不得法,導致了寫字教學的隱形弱化。字是一個人的公民素養、個體氣質的一部分,是一項重要的語文基本功。寫字教學在小學語文學科中具有重要的意義。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具備熟練的寫字技能,是基礎課程的目標之一,小學中年級寫字教學理應引起足夠的重視和研究。
1.小學中段寫字教學現狀分析。
目前,將寫字教學作為低段教學任務的固化思維,影響了對中段寫字教學研究。筆者認為中段寫字教學存在著以下現象:隨文識字同時進行寫字教學,基本沿用低段寫字教學方法,沒有隨著年級提升教法;即便滲透些技法指導,也是零星的,不系統的;寫字教學缺乏評價的跟進,無質量保障體系;語文教師缺乏寫字專業素養,不能進行科學的教學指導,也不能關聯漢字本身文化之美;電子輸入的日益低齡化,對傳統寫字教學產生很大的沖擊……中年級寫字教學存在著嚴峻的問題和挑戰。
2.小學中段寫字教學年段價值。
中年級作為低、高年級的過渡期,呈現出鮮明的年段特點,是寫字教學的關鍵形成期。表現為學生思維關注點由注意細節向注意整體改變,思維方式由散狀、個別向網狀、系統過渡,認知能力和身體協調能力進一步提升。寫字教學作為傳承文化、練就技能的重要手段,具有豐富的育人價值:其一,寫字教學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形象思維、抽象思維和創造思維能力。其二,學生在寫字訓練過程中,通過讀帖、臨帖、背帖,強化識字能力,提高觀察、比較、記憶、判斷、總結等綜合能力。其三,賞漢字之美,增強傳統文化認同;練漢字之功,培養堅韌意志力。其四,漢字方正,所謂“工整寫字、端正做人”,漢字書寫中所蘊含的人生哲學對學生具有潛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加強中段寫字教學,有助于最大限度彰顯寫字教學的育人價值,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3.小學寫字教學是課程落實的現實需要。
教育部于2015年5月提出:秋季入學,對于書法教育基礎較好的地區和有條件開設書法課的地區,三至六年級的課程中,每周安排1課時書法課,力求在義務教育階段將寫字教學落到實處。早在1998年,教育部就曾出臺《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寫字教學指導綱要(試用)》,對寫字教學提出明確的要求,以后的十多年間,又相繼出臺了多份文件,不斷強調在中小學開展寫字教學的重要意義。2011年版語文課標中對小學生寫字提出了明確目標:能正確、工整地書寫漢字,并有一定的速度。寫字教學根據學習階段的不同,可以分為書法、寫字和規范字書寫教學,小學階段學生的主要目標是規范字書寫。本文所提及的寫字教學主要指硬筆規范字書寫。
小學寫字課程標準指出:寫字指導要遵循“整體—部分—整體”的原則,在具體指導寫的訓練時,要求學生掌握每個筆畫的要領,從起筆、行筆到收筆,動作要準確,筆畫要到位,結構要勻稱。針對小學寫字教學特點,筆者嘗試小學中年級“寫字教學微專題”建構。所謂“寫字教學微專題”,即在整體感知、系統把握前提下,按字形內在邏輯結構關系對教學內容進行靈活重組,形成系統的技能、方法結構和學習過程結構,并將其規劃于中年級寫字課程中。
鑒于以上設想,經過多年教學實踐,筆者將小學中段寫字教學整合為若干個有序的“微專題”,如基本筆畫、衍生筆畫、組合筆畫、部首書寫、組合方式、比例大小等,對其進行整體建構。這種整合有其相似性和內在聯系性,遵循著學生學結構、用結構的邏輯規律,以下就列舉“筆畫·鉤”“結構·組合方式”兩個微專題加以闡述。
例一:筆畫微專題·鉤
漢字筆畫眾多,僅以鉤筆為例,至少有彎鉤、豎鉤、豎彎鉤、斜鉤、臥鉤等十一種之多,書寫時各具特點,又有內在相似性。即使同種鉤畫在不同字的不同部位,書寫也會發生改變,根據書寫的相似性和難易程度,筆者將鉤畫的書寫分為下面四個教學要點:
這類鉤畫的共通之處在于起筆稍頓再行筆,末端頓筆改變方向有力鉤出,先輕后重,鉤筆提按根據字筆畫多少調節。
此類鉤筆起筆略頓,行筆至轉折處用力頓筆再翻筆轉向繼續行筆,鉤處轉筆快速出鋒,鉤不宜過長,橫、豎畫部分略呈拱形,與折之間的角度依字而定。
不同于上面的兩類鉤畫,斜鉤、臥鉤行筆微彎而行,彎度適宜、圓而有勁,斜度隨字形而定,至出鉤處略頓筆,翻筆轉向快速出鋒。不同的是,斜鉤輕起筆,邊行邊按筆,筆畫漸粗,而臥鉤則相反,起筆略重,然后逐漸提筆,筆畫漸細。
這類鉤適合放在鉤筆書寫教學的最后一部分,書寫時鉤筆均是翻筆轉向、輕快挑出,飽滿短小。因為含有彎筆,筆畫均拱出,挺拔中不失圓潤,而運筆多次轉向,不易書寫,可以借助豎中線,落實到點,保持筆畫的重心平穩。
鉤畫為組合筆畫,既具備了鉤筆書寫特點,又體現所含基本筆畫的一些特點,有易有難,因此建構“筆畫·鉤”微專題時,根據學生的筆畫書寫基礎,以及認知規律的循序性,遵循相似集中、由簡到繁重的整合原則。
例二:結構微專題·組合方式
漢字有獨體字和合體字兩類,指導學生寫字,可以從漢字形態特點中找出規律,一般歸納為五類:
1.獨體字·對稱式。
一個字中心線兩邊的筆畫多少相等、形態也差不多的獨體組合類型。在處理此類字結構時需注意左右筆畫對稱,長度基本相等,重心平穩,疏密有度。如:

2.獨體字·偏側式。
中心線兩邊筆畫不一、形態不一的獨體組合類型。此類獨體字的結構處理要注意多的一邊筆畫縮細排緊,少的一邊筆畫寫粗放長,左右均衡,重心平穩。如:

3.合體字·橫向組合
結構單位或由結構單位構成的組合按橫向左右或左中右順序構成的合體字,其結構處理要保持左右、左中右寬窄相宜、高低適當、重心平穩、疏密勻稱。如:

4.合體字·縱向組合。
結構單位或由結構單位構成的組合按縱向上下或上中下順序構成的合體字,其結構處理要注意上下、上中下高矮適度、寬窄有致、重心平穩、疏密勻稱。如:

5.合體字·內外組合。
結構或由結構單位構成的組合按內外順序構成的合體字,其結構處理要注意內外協調、收放適當、重心平穩、疏密勻稱。如:

在建構“結構·組合方式”微專題時,既遵循了學生熟悉的由獨體字到合體字的學習順序,又遵循了由簡單到繁復的日常認知習慣,有助于學生類化結構。
小學中段寫字教學“微專題”建構,遵循了漢字書寫內在學習規律,創造性地開發其育人價值,在研究中提煉教學分析、教學內容、教學設計、教學過程的特定結構,形成可操作的課型專題,提升寫字教學的邏輯性、結構性和學習效率,呈現出以下幾個主要研究價值:
1.實現技能遷移轉化。
寫字教學“微專題”對知識技能進行相似歸類、難易循序、有機整合的建構,簡化了知識獲得的途徑,有利于學生進行類結構學習和總結,實現運用與遷移。如:學生學寫偏側式獨體字時,通過“微專題”學習明白了中心線兩邊筆畫不一、形態不一就是這類字的特點,頭腦中會很快形成字串——廣、尸、廠、戶、產、萬、戈……書寫注意多的一邊筆畫縮細排緊排勻,少的一邊筆畫寫粗放長。由于內容和技能的整合、集中,這種學習結構會更有效地遷移到同類字的書寫中。
2.促進寫字教學整體優化。
當前,在日常教研層面對寫字教學研究甚少,中段“微專題”研究可以成為教研組日常教研的一個載體,積累一系列研究課例,經過提煉,形成一個個類結構化后的寫字教學課型,有自己的教學目標、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課型并不是固化模式,發現類知識結構和類方法結構的類學習過程,可以整體關照寫字教學課如何把握、如何上,提升寫字教學的整體效率。寫字課型研究也可以成為教研組寫字教學研究的抓手,推動教研組研究日?;?、系列化。
3.提升學生綜合素養。
寫字是一種技能,具有很大的實用價值,有較強的內在學習規律,既循序漸進,又類別化整體提升。選擇中段這個寫字關鍵形成期進行歸類結構教學,有利于學生在結構化的學習過程中掌握結構化的知識和方法,培養結構思維,提升觀察、比較、辨析等自主學習能力。漢字的形態美,其中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對于學生情操陶冶、文化熏染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恰切有效的寫字教學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4.助力教師專業成長。
傳統的寫字教學“備知識點”“不備學生”,沒有關注學生內在的學習結構。“微專題”寫字教學建構,可以豐實教師自身的專業素養。一是引領教師有意識地構建寫字教學框架,幫助學生對知識技能、學習結構、學習方法進行自主建構;二是幫助教師形成整體性、結構性思維,實現專題聚焦、知識聚焦,使教學過程更加清晰,指向性也更加明確;三是幫助教師形成堅定的學生立場,立足于寫字本身的育人價值、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認知規律進行教學。這些是教師特別需要提升的能力,微專題建構有助于自己的專業成長。
1.長程設計策略。
教師在應對教學內容進行整體把握:⑴歸納、整合小學低段寫字教學“散狀”知識點,正確認識學生的年段學習基礎;⑵通覽2011版語文課標中關于小學階段寫字教學的教學目標和知識點,整體了解小學階段寫字教學的具體目標、方法;⑶從長程設計角度整體規劃寫字教學“微專題”,即根據所選學習內容組成一個專題教學,形成教結構、學結構、用結構的步驟,整體呈現此類知識的總體學習結構。如:

左右相等、左窄右寬、左短右長、左右寬中窄、左長右短、上短下長……
“結構·大小比例微專題”有等分比例(左右相等、左中右相等、上下相等、上中下相等)、不等分比例(左窄右寬、左寬右窄、左短右長、左長右短、上長下短、上短下長、左窄中右寬、左右寬中窄)等,微專題劃分細致、紛繁,但其內在學習結構卻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可以采用添加框架結構的方式教學,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運用在寫字教學“微專題”中掌握的知識結構、學習過程結構來學習書寫同類漢字。
2.專題關聯策略。
“微專題”寫字教學中既要考慮整個專題的學習結構的相似,也要關注它們之間的區別;既要考慮每一課時的教學重難點和特殊性,又要考慮課與課之間的關聯;既要設立整個專題的教學目標,又要細化每一課時的教學要求;前有專題導讀,后有學習總結。“微專題”寫字教學內在順序明晰,環環相扣,循序漸進。
基本筆畫、衍生筆畫、部首寫法、組合方式、大小比例等等,這若干個寫字教學“微專題”前后相互關聯,前專題是后專題學習的基礎,而后專題又是前專題學習的延續,順序不宜顛倒;同一“微專題”如“部首寫法”,字頭與字底、左偏旁和右偏旁、外偏旁寫法放在一起教學,位置雖不同但寫法相似。學結構用結構,有助于兒童點狀思維到整體思維的有效轉化,提升自己的思維品質。
3.遷移轉化策略。
教學之前,教師對文本一定要有清晰的類結構意識和全面把握的意識,對學情要有準確的分析和定位,并在日常的寫字教學中實施,具體過程包括:首先,引導學生概括已經習得的方法并系統化,形成一種穩定的、整合的類學習結構;其次,引導學生應用類學習方法進行結構遷移、運用,調節自身學習行為,形成穩定的類學習過程結構;最后,在多次訓練中,類學習過程結構不斷重復、優化。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對于例字串選擇尤其要慎重,盡量選常用字,確保完全符合這類字的書寫特點。而同類字中個別特殊字的書寫,可以在此類字書寫學習結構扎根后,通過比較的方式強化學習。

4.方法指導策略。
小學中段學生進行“微專題”寫字學習還需具體的操作方法,如:在學習書寫“廣”“戶”“廠”等偏側式獨體字時,心中雖有結構,但仍然常常出現“頭大”“重心不穩”的情況。我們可以采用添加輔助線的方式。輔助線是米字格的細化與延伸,一般有“平行線”“垂直線”“三角形”、框線、留空等幾種,保證字體中心平穩、疏密均勻。這類字可采用“三角形”輔助線,以米字格左斜線為長邊,添加兩條斜線,形成一個鈍角三角形框,左長上短,架構了此類字成鈍角三角形偏左上的整體形態,同時以圈提示筆畫多的部分筆畫縮細排緊排勻,定位字的重心。
5.有效鞏固策略。
寫字因具有操作性強的特點,需要大量訓練以形成書寫慣性。我們在鞏固訓練時應注意:⑴訓練有層次、有指導,即時提醒書寫要點,每一次重復有相應的達成目標。⑵采用編口訣、組織競賽等方式,調動學生眼、耳、口、手等多種感官,激發師生、生生、人本間的交互活動,激發和保持寫字興趣。⑶學生的參與面要開放,可以通過口頭討論、同桌互評、組內展示等多種方式,盡可能創造機會讓每個學習層次的、更多人數的學生參與并關注寫字效果。
寫字教學,實際上是一個不斷總結、概括、優化的過程,小學階段要抓住中年級這一關鍵形成期,加強“寫字教學微專題”研究和實踐,以克服當前寫字教學散點、零星,缺乏系統、結構性教學指導的弊端,促進小學寫字教學研究的系統性和實效性。同時,以此豐富寫字教學理論,為小學寫字教學提供理念系統和實踐范式,推動學生寫字能力和語文水平的提升。
J292.1
B
1005-6009(2016)56-0075-04
楊清璇,江蘇省淮安市清江浦實驗小學(江蘇淮安,223001)校長助理,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