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任命的白宮幕僚長普利伯斯18日為特朗普有關一個中國的言論滅火,稱“我們并未表明將重新檢視一個中國政策”。特朗普與蔡英文本月初通電話后,他身邊的親臺人士引發(fā)媒體的密集關注,普利伯斯就被認為與臺灣保持較好關系。除了“親臺”,特朗普任命的一些內閣成員及其顧問曾發(fā)表過針對中國其他方面的言論,其中大部分較強硬。特朗普身邊人的種種對華態(tài)度或對他本人產生影響。
根據美國媒體報道,被提名的國防部長馬蒂斯2015年時曾在美國傳統基金會表示,中國在“制造美國與同盟國家的摩擦方面做了不少工作”,比如美韓和美日關系。他認為,美國應發(fā)揮積極作用,支持以華盛頓為主導的、穩(wěn)定的國際秩序。法國國際廣播電臺認為,馬蒂斯擔任防長后,中美之間的南海軍事角力將會有一個結果。
特朗普的安全顧問蘭迪·福布斯被認為是南海問題強硬派。他是美國眾議院“中國事務小組”創(chuàng)始人及主席,長期關注中國議題。福布斯曾在美國《國家利益》上撰文稱,南海仲裁結果出爐后,美菲應加強關系,以做好共同抗擊中國的準備。他還認為,仲裁案有結果后,重要的是要執(zhí)行它。
另一名呼吁在南海問題上對華強硬的是特朗普競選期間的安全顧問詹姆斯·伍爾西,他曾稱:“在很多事情上,美國都可以或者愿意對中國做出妥協,但我不認為,我們會在南海問題上有所妥協,因為這個問題的核心是海洋自由,是我們的基本價值觀。”不過,這位美國前中情局長11月10日在香港《南華早報》刊文稱,“特朗普上任后將接受中國崛起——只要它不挑戰(zhàn)現狀”。他還提到,奧巴馬政府此前未能加入亞投行,這目前在華盛頓被廣泛認為是“戰(zhàn)略錯誤”。他期待特朗普能對中國的“一帶一路”更熱心。
加州大學經濟學教授彼得·納瓦羅是特朗普顧問團隊中的亞洲問題專家,他對中國的態(tài)度也很強硬。他制作的《中國導致的死亡》紀錄片時常被媒體提及,該影片有中國飛機轟炸美國的片段。在他今年出版的《臥虎:中國軍國主義對世界意味著什么》一書中,他聲稱中國日益強硬,正在經濟和軍事上挑戰(zhàn)美國的霸主地位,因而力主美國采取逼退中國的政策。今年10月,納瓦羅在《國家利益》發(fā)文呼吁特朗普重返里根時代。文章稱,特朗普認識到中國、俄羅斯正在挑戰(zhàn)美國的利益,美國需要通過擴充軍備以硬實力進行回應。
最能準確把握特朗普外交戰(zhàn)略的人,可以說是候任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弗林。今年7月13日,弗林接受美國保守派媒體人專訪時稱,如果中俄完成經濟和軍事協議,對美國的威脅會明顯加大,而中俄新合作是奧巴馬領導力軟弱所致。他在采訪中抱怨中國是現行國際體系的“搭便車者”,稱中國40%的石油要從波斯灣運出,卻不需要派一艘航母到那里,因為美國已經保證中國能源安全幾乎半個世紀了,而美國什么也沒得到,“中國繼續(xù)從我們這里拿走東西”。弗林在朝核問題上也十分強硬,并將朝核問題歸結到中國身上,甚至暗示日本、韓國可以擁有核武器應對來自中國、朝鮮的威脅。
能影響特朗普中國觀的或許不止他的內閣成員和顧問。有美媒稱,今年以來,特朗普至少與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見過3次面。基辛格在中美建交上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也有人稱他是中國的“老朋友”。今年5月,在特朗普還未成為共和黨總統候選人時他就見過基辛格。11月17日,特朗普贏得大選后,他在特朗普大廈又和基辛格會面。特朗普團隊稱,兩人討論了與中國、俄羅斯等有關的對外政策。12月6日,剛從中國回到美國的基辛格與特朗普再次會面。香港《明報》稱,這次會面內容一直未被披露。不過有分析認為,時隔半個月再次見面,“顯然事情緊急”,而且時間在特朗普與蔡英文通話后的4天,所以可能與臺灣問題有關。▲
(張朋輝陳欣)
環(huán)球時報2016-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