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撐娟++段長林


摘要 渭北旱地不同玉米品種栽培密度研究結果表明,種植密度對品種的產量表現有顯著影響,即種植密度越大,產量越高;玉米品種與種植密度互作效果明顯,鄭單958最佳種植密度為7.5萬株/hm2,陜單609最佳種植密度為9.0萬株/hm2。
關鍵詞 玉米;不同品種;栽培密度;渭北旱地
中圖分類號 S51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20-0009-01
增加玉米種植密度是一項重要的增產措施,是玉米生產水平再上新臺階的重要途徑。為了探索在長武縣生產條件下玉米品種和栽培密度的關系,提高長武縣地膜覆蓋栽培水平,通過對玉米不同品種密度栽培模式試驗,確定最佳的玉米品種和密度組配種植模式,為長武縣玉米高產創建工作提供科學依據[1-3]。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概況
試驗田設在長武縣洪家鎮關路村,無灌溉條件。該試驗地海拔1 206 m,年平均氣溫9.1 ℃、年降水量580 mm,全年無霜期171 d,≥0 ℃活動積溫3 866 ℃,≥10 ℃活動積溫3 029 ℃,屬暖溫帶半干旱大陸性氣候。試驗田土壤為黑壚土。該試驗地地勢平坦,為肥力中等塬地。前茬作物為玉米,面積0.28 hm2。整地前共施耕田富玉米專用肥750 kg/hm2、有機肥1 500 kg/hm2,4月20日施肥整地。參試玉米品種為鄭單958、陜單609 2個品種。
1.2 試驗設計
試驗采取裂區設計。以品種為主處理(A),密度為副處理(B)。品種2個,分別為鄭單958(A1)、陜單609(A2)。密度設4個水平,分別為4.5萬株/hm2(B1)、6.0萬株/hm2(B2)、7.5萬株/hm2(B3)、9.0萬株/hm2(B4),共8個處理,3次重復。試驗小區長7.0 m、寬3.6 m,等行距種植,行距0.6 m,選用寬度1 m地膜,一膜上面種植2行玉米,密度用株距調整,株距分別為37、28、22、19 cm。
1.3 試驗實施
試驗各處理除按各自技術要求嚴格操作外,其他田間管理措施力求統一[4-6]。試驗地冬前統一深翻,耙平后越冬,早春提早耕翻耱實耱光,4月20日集中1 d時間劃分施肥后及時耕翻整地。
4月23日集中播種,5月中旬查苗補苗,中耕。7月中旬除草1次,9月25日收獲計產,每個處理隨機收獲3個小區重復計產[7-8]。
2 結果與分析
不同品種不同栽培密度玉米的生育期、產量結構及產量見表1、2、3。
經方差分析及F測驗(表4)可知,主處理無顯著差異,而副處理及主、副處理的交互作用明顯。交互作用分析可知,A1與B3互作效果最好,但與B4差異不顯著,A2與B4互作效果顯著好于其他。
3 結論與討論
試驗結果表明,鄭單958和陜單609玉米品種產量水平沒有顯著差異。種植密度對品種的產量表現有顯著影響,(下轉第11頁)
即種植密度越大,產量越高。玉米品種與種植密度互作效果明顯,鄭單958最佳種植密度為7.5萬株/hm2,陜單609最佳種植密度為9.0萬株/hm2。在試驗中發現行粒數、千粒重隨著密度的增加呈減少趨勢。而產量則隨著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密度處理中均以留苗9.0萬株/hm2產量為最高或次高,為了更好推廣,需繼續試驗驗證。
4 參考文獻
[1] 鄭威,馮曄,張建華.種植密度對西遼河平原春玉米植株生長及產量的影響[J].農業科技通訊,2015(3):91-95.
[2] 李向嶺,李從鋒,葛均筑,等.播期和種植密度對玉米產量性能的影響[J].玉米科學,2011,19(2):95-100.
[3] 朱福禮,肖朝碧.緊湊型玉米不同品種密度與產量關系[J].耕作與栽培,2000(3):17.
[4] 鄭彪.不同種植密度對玉米性狀和產量的影響[J].現代農業科技,2011(17):69.
[5] 溫日宇,郭耀東,劉建霞,等.不同密度和種植方式對玉米產量的影響[J].山西農業科學,2011,39(8):814-815.
[6] 陳麗,李國章,張文博,等.不同種植密度對新引進玉米雜交組合產量的影響[J].寧夏農林科技,2013,54(5):4-5.
[7] 張榮達,胡建風,肖莉,等.緊湊型雜交玉米高效栽培密度與施肥技術模式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01,17(14):41-44.
[8] 王占賢,杜永春,李金在.鄂爾多斯市沿河灌區不同類型玉米品種栽培密度的初步研究[J].內蒙古農業科技,2007(2):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