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茂晴++倉靜茹++劉久揚
摘要 就揚中郊區城南公園建設中的理念、景觀營造、新型材料的應用以及植物的選擇應用配置要點等進行了闡述,以期為從業者提供參考。
關鍵詞 城南公園;設計理念;植物配置;江蘇揚中
中圖分類號 TU986.5+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20-0118-01
1 城南公園的設計理念
揚中地處東經119°42′~119°58′,北緯32°~32°19′,屬于北亞熱帶季風中部氣候區,具有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氣候溫和、無霜期較長、雨熱同季的特點。城南公園作為揚中郊區園林建設的一個重要亮點,占地3萬m2、總投資4 000余萬元,位于郊區企東社區對面,是揚中南部片區的一個集生態、園林、休閑、娛樂、應急等功能于一體的大型綜合公園。公園以“水蘊花溪、綠染芳洲”為主題,秉持自然、生態、多樣性、以人為本、節能環保的設計理念,以構建自然野趣、植被豐富的綠色為基底,營造了一種蔥蘢繁茂、繽紛靚麗、獨具特色的“曲水花溪”濕地景觀。與揚中其他幾個公園相比較,全新的城南公園樹傲花嬌、徑曲水繞,花卉植物繁多,生態環保自不必說,人文關懷和節能創新也在園內得到了充分體現。尤其是新的海綿建設理念在城南公園中得到了很好的實踐。公園結合地理條件,通過水系擴大及地形營造,溝通了周圍水系,建設了雨水花園及小微濕地等,基層路面、游步道采用新型的高科技材料,透水、透氣環保[1]。
2 公園基層設施完善并且采用環保材料
生態、環保、節能是公園的亮點也是特點。園路彎彎曲曲的猶如自然小徑,既使剛下過雨,地面也不會積水。這是因為公園小道多由新型環保材料——透水磚和彩色透水混凝土澆筑而成,一旦地面有水,都會經過透水磚、透水混凝土迅速滲透進地下的土里,再由植被花卉吸收、過濾,最終匯入池塘;沒有透水磚的地面造型里,則嵌有為公園特別定制的太陽能地燈,降低夜間用電量;道路兩旁的休息座椅則采用由植物纖維和塑料合成的塑木,相比木質座椅,更為美觀耐用。還將慢行系統引入公園建設中,將健康理念納入景觀設計中,居民可以在閑暇時或騎車或步行,充分進行有氧運動,享受大自然帶來的樂趣。同時,公園內設計了景觀坐凳及廊架等給周邊居民提供一個良好的休閑活動場所[2]。
3 海綿理念充分融入公園建設之中
公園面積雖然不大,但充分體現了科學的內涵,利用地形的高低起伏,營造景觀的同時,利用低洼地建設雨水收集,做到雨季雨水的收集儲存和旱季的雨水利用。最值得一提的是,公園在設計時就引進了當下比較先進的旱花溪理念:雨量較大時,種有耐水濕植物的花溪可以臨時儲水,降低大面積積水的可能;同時,配合花溪里的植物、石頭進行凈化過濾,儲水將通過公園地下排水系統直接進入城市排水,降低了污染,真正做到了雨季不淹、旱季不干、水質干凈。公園水系邊坡全部采用自然式的駁岸,沒有采用任何混凝土硬質結構,有利于水生物與陸地的交換溝通,駁岸邊坡部分種植水生植物護坡、部分地段考慮景觀的需要,點綴少量景石,石頭邊配置觀賞草及水生植物,景觀效果自然、雅致。
4 景觀植物喬木、灌木、地被、觀賞草的科學搭配
主要以春、夏、秋、冬為植物主題貫穿始終,運用植物的季相變化在園林中營造出豐富的季相景觀,形成因季節變化而流動的美景,打造林蔭漫步、四季如歌的自然景象。春有玉蘭、櫻花等喬木;灌木有垂絲海棠、梅花等爭春斗艷,夏有石榴、紫薇爍爍其華,秋有無患子、水杉、雞爪槭、烏桕等楓葉似火燦若煙霞,冬有雪壓枝頭剔透空靈。行人穿梭其中,在四季植物的季相變化中體會大自然的樂趣。難能可貴的是,漫步長廊,你會發現一批樹木的“畫風”和新植樹木明顯不同。這一批13株水杉原先就長在道路邊,樹齡在20年左右,周邊的居民對這些樹木很有感情。為了最大程度地保留這一區域特色,公園在規劃設計時特根據實際情況,對原先的方案進行了修改、完善,最終呈現出了原生植物和諧入畫的場景。高大挺拔的水杉天際線凸顯,十分壯觀,秋季變色更是風景美不勝收,給人流連忘返之感,令人陶醉[3]。
公園在自然、生態理念的指導思想下,也是十分注重細部的營造,在轉角處營造不同類型的花境,有灌木花境、觀賞草花境、地被花境及混合花境,使得有人充分感受到四季不同的景觀美。另外,在疏林下,撒播了自衍花卉如二月蘭、波斯菊、硫華菊等,從春季到秋季此起彼伏,與上層喬灌木互相映襯,相得益彰。公園水系岸邊設置部分觀水平臺,為游客的親水、戲水提供了方便,水系岸線鋪設了游步道,游客還可以近距離親近水面,觀賞水生植物,水中及岸邊栽植不同的水生植物,有挺水的黃菖蒲、再力花、梭魚草、燈心草、慈姑、睡蓮、荷花等,既豐富了水面,也具有很好的觀賞性,同時還有凈化水質的效果[4]。此外,公園保留了郊區居民相隔的水系,保留了水溝中原有的水生植物野茭白、野菱角等,滿足了原居民的部分生活需求,景觀也充分體現了自然、生態。
5 參考文獻
[1] 任全進,季茂晴,陸鉆兵,等.水景岸線帶植物的選擇與應用[J].現代農業科技,2015(14):185.
[2] 吳飛影,李宏.城鄉結合帶游憩設施空間布局研究綜述[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3):80-86.
[3] 陳祺,李軍科,李娟娟.驪山森林公園休閑景觀規劃設計探析[J].中國園藝文摘,2015(12):99-103.
[4] 鄭淼,周軼捷,郭毅.淺談小城市防護性帶狀生態綠地的建設:以山西省稷山縣城西防護綠地規劃設計為例[J].中國農學通報,2010(20):125-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