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光輝++高淑娟
摘要 農業在生長發育過程中受氣候以及天氣變化的影響很大,氣象和農業生產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系。結合海原縣的實際,首先探討了海原縣主要農業災害,接著給出了農業災害的應對措施,以期提升海原縣農業生產水平。
關鍵詞 農業災害;種類;應對措施;寧夏海原
中圖分類號 S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20-0178-01
海原縣在寧夏回族自治州區的中南部,地處寧夏中部的干旱地帶,屬于黃河中游黃土丘陵溝壑區,境內溝壑縱橫、丘陵起伏,屬于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為7 ℃,≥10 ℃積溫在2 398 ℃左右,年內無霜期在149~171 d之間,年平均降水量為389 mm,降水量集中在7—9月。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 710 h,年平均蒸發量較大。干旱、暴雨洪澇、冰雹、低溫凍害以及大風沙塵等海原縣主要農業災害可對農業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因此,加強研究海原縣主要農業災害發生規律及應對措施,不僅可以確保海原縣農業豐產豐收,還能提升農民的經濟水平。
1 海原縣主要農業災害
1.1 干旱
海原縣干旱災害對農業生產造成的影響最為嚴重,在各種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中屬干旱災害造成的損失最高。農業干旱就是某地區內長時間沒有降水天氣出現或者是降水量較少使農作物體內水分失去平衡,造成農作物生長緩慢,嚴重的情況下會使農作物干枯死亡,最終影響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
1.2 暴雨洪澇
持續性的強降水天氣會不斷增加土壤內的含水量,很容易使農作物被淹死。如果暴雨天氣持續數日會引發一系列的山洪泥石流、江河洪水泛濫,在淹沒農田的同時,還會使各種基礎設施受到損壞。
1.3 冰雹
實際上,在強對流天氣系統中出現冰雹災害的概率較大,冰雹天氣是一種劇烈的氣象災害,出現時間短,影響范圍小,但危害嚴重。因冰雹的重力較大,在從空中降落下來時會擊打農作物的枝葉或者果實。枝葉或者果實的受損程度要根據冰雹的大小進行衡量。冰雹的直徑和重量越大,對農作物造成的危害就越嚴重;另外,冰雹持續時間較長也會增加對農作物的危害[1-2]。
1.4 低溫凍害
低溫凍害對農作物生長關鍵期的影響較大。所謂的低溫冷害就是指在農作物生長過程中外界溫度急劇下降,影響農作物的正常生長,使農作物減產的氣象災害。凍害是指農作物在越冬期間,因溫度較低,很容易使農作物遭受到破壞,最終造成農作物受害或者是死亡。在農作物生長關鍵期遇到低溫凍害將會使不飽滿或者空殼籽粒的數量增加,影響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
1.5 大風
農作物在生長發育過程中與風之間的關系較為密切,風災對農作物的危害主要包括有2個方面:機械危害以及生理危害。通常情況下在風速較大并且空氣相對濕度較低的環境下很容易引發旱災。在強風天氣出現時很容易使農作物出現倒伏、落花落果等現象。
1.6 高溫
夏季氣溫較高,同時也會增加空氣中的蒸發速率,最終造成土壤內大量的水分缺失,很難滿足農業生產過程中對水分的需求,最終造成農作物枯萎,嚴重的情況下會使植株死亡。
2 農業災害的應對措施
2.1 提高中長期預測分析水平
為了降低災害性天氣對農業生產造成的影響,不斷提升減災效益,海原縣氣象局對災害性天氣預測預報技術加強研究。在形成氣象災害的過程中是由多種因子共同作用的結果,因此對災害性天氣進行預測需要綜合多種學科知識,同時還要多部門聯合。隨著氣象事業的不斷發展,海原縣的專業預報工作取得了較大成就,尤其是臨近以及短期的天氣預報水平較高,一些中長期的天氣預報也有了一些進展。在對重大災害性天氣的成因以及成災過程進行預報時也存在著預測能力較低的現象。海原縣氣象部門應不斷提升對中長期天氣的預報預測水平,將會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氣象災害對農業生長發育造成的損失[3-4]。
2.2 加強農業氣象服務
一直以來,農村就是氣象災害防御較為薄弱的地區,同時也是氣象災害危害最為嚴重的地區,海原縣氣象局應該加大提供專業化的農業氣象服務,不斷建立健全海原縣公共氣象服務體系以及氣象災害防御體系,使其不斷趨于完善。有關部門還要在關鍵農事季節做好指導,不斷拓展農業氣象服務;對人工影響天氣逐步加大投入力度,在干旱或者是冰雹災害天氣出現時做好人工增雨以及人工防雹作業;海原縣氣象部門應該利用講座、辦板報、發放小冊子、高音大喇叭等多種方式不定期地到各個鄉鎮進行防災減災科普知識的宣傳,不斷提升農民對災害性天氣的認知程度,方便人們在災害性天氣出現時可以提前做好準備,降低災害損失。
(下轉第183頁)
2.3 拓寬預警信息覆蓋面
借助于現有的多媒體平臺,不斷拓寬氣象預報信息的傳播渠道,在人員較為集中的區域內可以安裝電子顯示屏或者是高音大喇叭,使氣象信息發布系統覆蓋城鄉居民,不斷提升海原縣氣象服務預警信息的覆蓋面以及人們的滿意度水平;在海原縣的各個鄉鎮抽調出一部分人員組建一支鄉鎮氣象協理員隊伍,可以在各個鄉鎮以及行政村分別成立氣象工作站以及服務站,構建涉及縣、鄉、村的3級氣象災害防御體系[5]。
3 參考文獻
[1] 王林鳳,栗艷杰,趙明文.大興安嶺地區農業氣象災害的特點及防御措施[J].黑龍江氣象,2011,28(1):35.
[2] 胡英,王軍,馬軍.湖北省房縣農業氣象災害影響及防災減災措施[J].北京農業,2014(21):172-173.
[3] 覃志豪,徐斌,李茂松,等.我國主要農業氣象災害機理與監測研究進展[J].自然災害學報,2005(2):61-69.
[4] 張恒,鮑文.農業氣象災害保險與農業防災減災能力構建[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2(2):166-169.
[5] 鄭景云,徐兆生.華北地區主要農業災害及災情分析[J].自然災害學報,1993(4):3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