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新聞的第七要素及新聞見證者

2016-12-20 16:18:54劉建明
新聞愛好者 2016年11期

劉建明

【摘要】作者提出新聞應有第七要素,即“有人證實”新聞的發生(Who confirmed),構成新聞的第六個W。新聞大量報道的是當事人對事件的描述,讓受眾確信新聞“能被證實”。新聞不是發生了什么,而是某人說發生了什么或某人看見發生了什么。同新聞其他要素相比,這個第七要素唯新聞所獨有,其他敘事作品(例如文學)都有人物、時間、地點和怎么樣的“五個W和一個H”,無須“有人證實”。新聞第七要素同新聞源盡管有相似之處,但二者的性質與作用截然不同。新聞第七要素指明新聞事件的親歷者和旁觀者——其中也包括記者——對事實的見證,凡是他們聽來的消息不包括在新聞第七要素之內。事實見證者在新聞中出現,不僅是新聞的重要形式,也是事件新聞固有的標志。

【關鍵詞】新聞第七要素;新聞來源;新聞見證者;新聞的見證方式

稍有新聞學常識的人都知道,新聞有六要素,即誰(Who)、何時(When)、何地(Where)、何事(What)、為什么(Why)、怎么樣(How),即五個W一個H。但還有一個特殊要素長期被人們所忽略,就是“有人證實”(新聞的發生),可用英文Who confirmed表示。沒有這個第七要素,新聞將成為無頭告示,如凌空而降之物,讓受眾蒙頭轉向。在純新聞時代,“有人證實”是一切規范新聞必不可少的成分,嚴謹的記者和媒體今天仍然堅守著這一要素。

一、新聞第七要素與新聞源的區別

指出誰能證實新聞的發生,是任何事件新聞必備的內容,否則新聞會讓受眾感到唐突和無據,對新聞的真實性產生懷疑。無論報刊還是廣播電視新聞的第一句話,總是從“本報記者從市政府了解到”“本臺記者現場看到”“據目擊者說”這類言辭開始,讓受眾明了新聞來自客觀世界,有人能證明它的發生,不是媒體的杜撰。

新聞第七要素不僅不能缺少,而且是新聞的重要部分,其他任何意識作品都沒有“誰來證實”這個要素,只有新聞是個例外。記者除了陳述事實的內容外,還必須交代是誰目睹了事件的發生,向受眾提供新聞發生的證據。新聞既然是對客觀事件的實錄,把目擊者的見聞告訴受眾,是新聞特有的屬性,并通過特定的形式呈現。

在報刊誕生初期,一些報道就使用“有人證實”這一要素,交代新聞內容的由來。1609年的美國《公共事件》報在一條消息中說:“天花以罕見之規模在波士頓猖獗一時后,目前勢頭已大為減弱。據悉,此次染病者的人數遠遠超過了12年前該瘟疫造訪此地時,然而這回襲擊卻不如前番那樣致命。”1704年《波士頓新聞信》在一條消息中報道:波士頓4月18日,西爾船長(Captain Sill)由牙買加抵達,行程約四周,他說他的人在那里仍然病重。[1]1857年香港《孖剌報》的中文版《香港船頭貨價紙》有條一句話新聞說:“茲接到上海新聞紙云,現在,湖北武昌府與漢口鎮復被長毛攻破。”[2]這三條新聞都有第七要素(黑體字),只不過僅僅一筆帶過,非常簡略。作為“有人證實”這個要素的雛形,后人通常將其視為新聞來源。

但這種寫法表明,早期的新聞已形成一種技巧性規范,即新聞的主要事實一般不是由記者說出,而是借助他人之口陳述。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60年代是客觀報道盛行的時期,中西方記者在大量事件新聞中都以第七要素證實新聞的客觀性和真實性。1923年5月6日,津浦路特別快車在山東臨城、沙溝間遭到土匪洗劫,《京報》、北京《晨報》、《濟南日報》、濟南《大民主報》、北京《益世報》都作了報道,敘述重要細節時都援引“京浦路局局長孫鳳藻報告略謂”“鐵道房工人聲稱”“據蘇代正段長電稱”“脫險來濟南之陳君云”等當事人的談話,證實土匪搶劫和扣押人質的經過。[3]20世紀30年代美國大蕭條時期,許多報紙、廣播引用失業工人的抱怨和謾罵,證明美國媒體對下層民眾困境的報道是真實的。但當時胡佛總統與許多官員矢口否認工人的貧困和美國的經濟困境,不同意從國庫撥款救濟窮人。[4]

有人會反駁,此文提出的這個第七要素不就是“新聞來源”嗎?這不是什么新話題!不錯,新聞的第七要素和新聞來源確有相似之處,很容易被人視為同宗等意,但二者根本不是一回事。新聞來源是指新聞事實的提供者,包括新聞稿來源、新聞事實來源和新聞轉發的媒體來源。甘惜分教授主編的《新聞學大詞典》寫道:新聞來源是新聞材料的出處和供應新聞材料的媒介,主要有記者采訪、通訊社電稿、公眾來信來稿、政府政黨社會團體和部門的文稿及宣傳品等。

新聞第七要素指的不是新聞來自何處,而是事件親歷者的自述,向受眾證明新聞已經發生或將要發生。其內容包括:(1)事件親歷者述說新聞事件的始末或看法;(2)指出事實提供者的姓名、身份,即使隱瞞其姓名和身份,也要暗示當事人的存在,比如“不愿透露姓名的目擊者告訴記者”“旁觀的王先生說”“介紹這些情況的官員不想公開自己的身份”等,但側重的是引用他們說了什么;(3)播放事件親歷者的照片、錄音或錄像,真實再現事件現場。實際上,這個要素指的是事件親歷者對新聞的證實,還可稱為新聞的“見證者要素”。

新聞來源和新聞第七要素雖有一些相同之處,但卻有根本區別。第一,新聞來源僅僅強調由誰提供了新聞,第七要素則強調誰能證實新聞的發生,確證新聞的真實過程。第二,大量新聞來源不是第七要素,“本報訊”“本臺報道”“據媒體報道”“×通訊社電”都是新聞來源,但不是新聞第七要素,因為它們沒有指出誰向媒體或受眾證實新聞的發生,沒有明示新聞親歷者。第三,新聞第七要素是由新聞事件的參與者或旁觀者陳述所見到的事實,聽來的消息不包括在這個要素之內;新聞來源既可以是記者親眼所見或其他第一手材料的直接來源,也可以是“聽說的”或“轉載來的”間接來源,甚至包括第三手、第四手事實材料。第四,第七要素被誤認為是新聞來源,僅僅因為它羅列了新聞來源提供的事實證據。正如比爾·科瓦奇、湯姆·羅森斯蒂爾所說:“在判斷新聞是否可信時,僅了解信源還不夠,還必須辨別和評估信源所提供的證據。”[5]顯然,美國學者認為,信源和信源中的證據是不同的,認為新聞第七要素就是信源,是把這兩個不同的東西混為一談。

深度報道、解釋性報道出現以前,客觀報道盛行的時期是純新聞時代,媒體大量報道的是當事人對事件的描述,讓受眾相信新聞有根有據。從這個意義上說,新聞不是發生了什么,而是某人說發生了什么或某人看見發生了什么。記者親臨現場、親自目睹的事件是很少的,新聞大都是事后采訪得到的,依據新聞見證者對新聞內容的陳述,是新聞公信力的基本保障。同新聞其他要素相比,第七要素唯新聞所獨有,一切敘事作品都有人物、時間、地點和怎么樣的內容,卻無須“有人證實”。新聞見證者在報道中出現,不僅構成新聞作品的外在形式,也是事件新聞固有的標志。

二、新聞見證者怎樣見證新聞

凡含有5個W和一個H的事件新聞,都應指明誰親自看見事實的發生和經過,給受眾報告確鑿的消息。從新聞親歷者那里得到的事實最有新聞價值,因為它能讓受眾知曉最直觀、最新鮮、沒有摻入其他干擾因素的事實。倘若記者提供的只是他們聽來的消息,新聞的可信性就缺乏根基,這種無根之言在今天的媒體上并不少見。例如:

違法施工釀成悲劇[6]

今年1月18日上午10時左右,在浦東一家葡萄專業合作社內發生一起墻體坍塌事故,造成1人死亡。

1月初,負責該合作社翻建施工的徐某聯系自然人胡某組織砌墻等土建施工。1月18日上午7時左右,胡某安排劉某、李某和董某等工人粉刷墻面。10時左右,西墻墻體上半部分突然坍倒,壓倒了劉某站立的簡易腳手板,致使劉某墜落至地面,并被坍塌的墻磚壓傷,在西墻內側作業的董某和李某被掉落的墻磚砸傷。劉某經搶救無效于當日死亡,董某和李某經診斷為表皮擦傷。

事故的直接原因是新砌磚墻強度不夠,在粉刷時墻體坍塌。間接原因是該合作社翻建房屋沒有依法依規辦理相關審批手續,違法違規組織施工。

事故教訓警示我們:工程建設項目要嚴格遵守國家法律法規,依法依規辦理相關審批手續,委托具有相應資質等級的設計單位進行施工設計,委托具有相應資質的施工單位施工,不得違法違規組織施工。

通篇消息都由報紙站出來講話。這家報紙的記者當時是否在場?多數受眾確信,記者不會每天在施工工地等待事故的發生,那么這家報紙又是如何知道這場事故的呢?誰給這家報紙提供的事實?由誰證實這一事故的細節和后果是真實的?讀完這條消息,這些不能不令人疑惑。或許有人說,我們的報紙公信力極高,不會有讀者百般挑剔,提出這類多此一舉的問題。

且不說現在許多媒體的公信力十分脆弱,屢屢受到公眾質疑的新聞不乏其例,就是各地每年“橫空出世”、讓人觸目驚心的假新聞,讓業界防不勝防,足以令新聞工作者和受眾焦慮。顯然,找到防止低劣新聞出籠的途徑,已經刻不容緩。新聞報道并非只是實用性的一種“手藝”,它需要建立在科學基礎上,用嚴謹的科學方法披露信息。正如李普曼所言:“雖然新聞無法用數學方法來表現,但這并無大礙。實際上,由于新聞非常復雜,不易把握,好的報道必須有先進的科學精神指導才能完成。”[7]遵循新聞第七要素的規范,正確見證新聞,就成為新聞學研究的新課題。

引述事件當事人的見證,用“當事者言”介紹事件的經過,是媒體見證新聞的第一種方式。上面這條消息,既可引用工地現場負責人的話,也可引用受傷工人的自述,介紹事故發生的原因和后果,這將大大增強新聞的可信性。最能說清楚新聞事實、揭示新聞內幕的無疑是當事人,援引他們的話,記錄他們的親身經歷,是最有效的見證新聞的方式。所有新聞事件都有當事人,記者采訪的目標就是找到重要的當事人,因為他們最有資格對新聞做出見證。

引述事件旁觀者的親眼所見,作為新聞的重要佐證,是見證新聞的第二種方式。這種“旁觀者言”雖不是事件當事人的陳述,但他們述說的目睹實情仍有說服力。在新聞中經常出現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目擊者告訴記者”“路過此地、聲稱看到全部情況的×先生說”“據現場圍觀的群眾向記者介紹”等,都是“旁觀者言”的見證形式。一則新聞引述多個“旁觀者言”,猶如對事實的全方位透視。

如果發現有的旁觀者對事件做出與眾人相反的判斷和敘述,說明有人對事實出現誤觀察,記者要訪問更多的旁觀者,直到找到大體一致的說法為止。這時,引用幾個略有差異但看法沒有太大出入的見證者的表述,是十分必要的。但同時也須把截然相反的說法提供給受眾,讓受眾自己推敲和判斷。新聞記者借助選擇事實、選擇旁觀者的見解,把那種反映事實真相的說法凸顯出來,才能有效地引導受眾的認識。

見證新聞的第三種方式,也是東西方媒體常用的方式,就是要準確引用公眾人物的話,特別是政府官員的證言,說明社會出現的新趨勢、某項新政策或某個事件突如其來的變動。使用這種“宣告者言”,不僅要說明說話者的社會地位,還須對新聞事件的意義做出簡要、準確的闡釋。2016年9月上旬,西方媒體對菲律賓對華政策或許發生的變化進行多次報道,引用杜特爾特總統的言論預告中菲、美菲關系正在出現變動的跡象。法國媒體用杜特爾特的話說:“我不是美國的粉絲……菲律賓人應排在第一。我重申一下:菲律賓將奉行獨立的外交政策。”9月9日杜特爾特訪問印尼期間說,中國已承諾幫助菲律賓建立禁毒康復中心,“只有中國表示愿幫助我們”。“他10日表示,菲律賓在軍事實力上處于弱勢,如果與中國對抗,或采取可能引發軍事沖突的行動,對菲律賓來說會適得其反。”他還說:“我要讓大家明白,只有兩個選擇:要么打仗,要么對話。而我們根本承受不起打仗。”這些言論證實了世界多家媒體的報道——菲律賓將改變對華關系已經露出端倪,盡管還可能出現許多變數。

媒體報道國家事務或重要公眾人物的言行,“直接引語應該說出一些有意義的內容。同樣,直接引語也不應該僅僅是重復那些直接說出的內容。它應該推動事件(故事)的發展”。“讓引語直接展示給讀者看,而不是去告訴讀者是什么……引用讀者熟知的人物的講話,可以使新聞報道更具權威性,更可信并更有趣味。”但是,“為了保持你的可信性,應提供盡可能多的關于說話者的信息,而又不透露他們的姓名”[8]。

為證實重要事件或社會動向,記者不在場的情況下,引用公眾人物或目擊者的話更為必要。但是,不必處處照搬第七要素的格式,“被(信源)這種格式所支配”[9]。美國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教授S.布魯克斯對記者說:“你如果不是一場災難或傷害的目擊者,不要在報道中將自己作為信源,要讓這些信息由警察或者其他權威部門來提供。”“但是如果你在一個事故的現場,并且能看到事故中有3人受傷,你并不需要寫‘警官某某說事故中有3人受傷。如果你對信息沒有把握,或者需要寫出結論性、概括性見解,你的編輯大概會要求你將此信息的出處歸于一個官員或目擊者。”[10]

不言而喻,記者作為新聞見證者,在新聞里介紹所看到的事實,做到“證言元本,殫見洽聞”,必須具備下列條件或前提:第一,記者一定是事件的親歷者,同事件的參與者共處于同一個環境;第二,記者對事件的重要細節一清二楚,能準確敘述事件的經過;第三,盡管記者親眼目睹事件的發生和變動,但沒有把握說清楚的細節,就要讓知情的見證者出來說話,披露新聞事實的本相。前述1923年5月6日津浦路快車遭洗劫一案,《申報》記者康通一被土匪綁走,隨后機智逃脫。上海《申報》和北京《晨報》在消息中是這樣轉述這位記者的證言的:

“《申報》記者康通一自述云:‘余被擄后,綁之城外深山中,并不十分苛待。有一英國人因不服從一同上山,當被土匪用手槍擊斃。聞被擄者有一意大利律師。匪首自稱獨立軍,不日將有大舉。余謂:既有大舉,宜預向外接洽,余與山東軍警各界頗多舊識,愿效微勞,擔任疏通運動之責等語。匪首果然被騙,謂極愿借重。當派人送我下山,因此脫險來京云云。”[11]

作為新聞見證人的記者,敘說事件需詳實、逼真、貼切,讓受眾確信記者的身臨其境。筆墨不多,但卻精雕細刻、心旌搖曳,使受眾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往往是老一代記者的神來之筆。今天的記者很少這樣寫新聞,盡管如此,他們報道不熟悉的事物仍用當事人的話,證實新聞內容的確定性。《解放日報》2016年7月8日第8版在《陽光城集團在滬發布二代產品》的消息中,引用集團總裁張海民的話說,該集團二代商品房達到“設計精細化、豪宅輕奢化、配套酒店化與社區智能化”,印證新型商品房高維技術化、居住人性化的升級理念。這樣報道,遠比由記者說出這些話更能證明陽光集團商品房設計的創新。

新西蘭奧克蘭大學語言與傳播學教授艾倫·貝爾曾強調:“新聞的一個首要問題就是誰說的,大量新聞都是由某人說某件事。對新聞工作者和讀者而言,一個相關的問題就是誰有資格說清楚新聞事實是怎么來的。由一個人講述新聞,其目的在于提醒受眾,這是特定的組織和人物做出的說明,它雖不是無可爭議的,但它的解釋應令人信服,符合人類的正常觀念和經得起追問。”[12]新聞的第七要素正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讓受眾知道誰能證實新聞,讓受眾確信新聞正是記者現在報道的這個樣子。

三、尋找權威的新聞見證者

如何防止新聞見證產生爭議,引起受眾對新聞事實的懷疑?無論面對采訪對象,還是親自查看事件,記者的頭腦始終應保持清醒:新聞見證者可能撒謊,還可能對事實夸大其詞,過分渲染。媒體把新聞事件告訴社會,除塞清阻,讓受眾正確感知環境,需要新聞見證者提供確鑿的事實。記者在捕捉到新聞線索之后的首要任務,就是尋找和確定權威的新聞見證者。

新聞來自客觀事實,那些具有專業素養的當事人、社會各部門的管理者和事件內幕的參與者,都對他們熟悉的事務了如指掌,新聞一旦涉及這些人及其熟悉的事務,他們就是最權威的新聞見證者。記者煞費苦心尋找他們,誘導他們在新聞中說真話,將提高新聞的可信性。《參考消息》報道今年9月18日紐約曼哈頓爆炸案時寫道:“路透社最新消息稱,紐約消防官員表示,紐約曼哈頓爆炸已造成至少29人受傷,其中一人傷勢較重。法新社消息顯示,紐約市長表示,目前沒有證據證明該起爆炸與‘恐怖主義有關聯,但屬于‘蓄意行為。此前美聯社消息稱,一名執法官員表示,發生在紐約曼哈頓的爆炸是由一棟建筑前放置的建筑工具箱引發的。這名官員沒有透露自己的名字,因為目前該人沒有得到官方授權披露調查進展。”

《參考消息》援引的西方報道(屬新聞源),沒有一家媒體讓記者出來講話,而是引用警方或官員的話對事件相關情況作出證實(屬第七要素)。受眾相信,警方與官員會最先到達事件現場,即使有的記者及時趕到事發地,對治安事件沒有偵破經驗,也很難作出準確的判斷,不會給出“有意義的說法”。只有引用警方或官員的敘述,才是最權威的,也最能安撫驚慌失措的市民。我國媒體很少援引當事人、特別是政府官員對新聞事實的證言,總是記者走到前臺,旁若無人地敘述新聞的發生,似乎只有記者才是會講故事的人。

消息《河南安陽副市長暗訪揚塵治理被拒工地門外40分鐘》[13],通篇僅有“據悉”二字,然后就由記者大講特講事件的經過。多位市級官員下去檢查,人人都可見證“副市長被拒工地門外”的事實,不讓他們站出來向受眾介紹事件經過,自述當時尷尬的處境和難言的感受,不能不說是一次幼稚、蹩腳的報道。

媒體若以記者為見證人,寫出記者如何親歷事件,記者親眼見到了什么——當時副市長等官員有什么表情,都說了哪些話,寫出的消息將會異常生動。記者在筆酣墨飽之下,必有支持官員治污“要用重典、要出重拳”的感言,新聞將大大增色。如果是事后某官員向記者提供“被拒門外”的事實,把官員的原話寫進新聞,透露其理政的坎坷、管理的苦衷,讓受眾對執政難的現狀深知一二,也能激發民眾翹首跂踵、支持政府工作的熱忱。

為提高新聞見證的可靠性和權威性,在境況允許的條件下,記者在采訪多個當事人和旁觀者時,還可索求他們的手機拍照發在新聞中,讓廣大受眾都成為目擊者。當兩種不同說法出入較大時,記者對兩種看法作出簡要的分析,給出恰當、平衡的客觀點評,新聞的導向作用將得到強化。

新聞內容來自政府或團體的新聞發言人,都屬“積極的新聞源”,由于權威部門提供的事實或意見經過事先研究,有一定的分量,自然也有顯著的權威性。這時,記者在新聞中做些簡單的“轉發式”處理,連續寫出“新聞發言人說”“新聞發言人澄清”“新聞發言人又說”“新聞發言人認為”等,就可對新聞內容起到有力的證實作用。如果新聞發言人說了假話、作出荒謬的評論,記者可引用比新聞發言人更為權威的人士,比如高級官員、專家或知情人的話加以厘正:“據×說”“×曾多次提出”“×的說法與此完全不同”,等等。為了提高后者說話的權威性,一定要指明他們的頭銜與身份,實名而報才有高度的證實作用。

堅持新聞第七要素沒有硬性的預防措施,不能保證新聞的真實客觀。對重要問題的報道,出于保密或避免給見證人帶來麻煩,不指明他們的真實姓氏,不僅是對見證人合理要求的尊重,也是對他們匿名權的保護。但也要警惕,有人以匿名權為掩護故意歪曲事實,捏造事實污蔑、攻擊他人。一旦識破這種動向,要果斷拒絕引用他們的言論,轉而尋找誠實的見證者。對那些主動要求提供證言的人,如果涉及重大是非,記者又無法判斷真偽,一定向他們提出署名的要求,讓任何提出偽證的人無計可施。毫無疑問,引用新聞見證者言論的這類戒律,對提高新聞證言者的責任感卓有成效,核查新聞見證者的自述,始終是完成新聞第七要素的關鍵。正如古希臘史學家修昔底德所說:“關于事件事實的報道,我有一個原則,絕不輕易寫下我聽到的事件,也不受我的第一印象左右。我寫出的事件有的是我親身經歷的,假如是我從目擊者那里聽來的,我一定盡可能進行詳細的驗查。”[14]真正有權威的新聞見證,都是記者多方核實過的事實。

參考文獻:

[1]邁克爾·埃默里,等.美國新聞史[M].展江,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30-31.

[2]李彬.中國新聞社會史文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23.

[3]史鵬,等,編.近世中國十大社會新聞[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214-218.

[4]威廉·曼徹斯特.光榮與夢想[M].朱協,等,譯.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3-12.

[5]比爾·科瓦奇,湯姆·羅森斯蒂爾.真相:信息超載時代如何知道該相信什么[M].陸佳怡,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99.

[6]違法施工釀成悲劇[N].浦東時報,2016-07-04,第7版.

[7]Walter Lippman,(1995/1920) Liberty and the News,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76.

[8]布雷恩·S.布魯克斯,等.新聞報道與寫作[M].范紅,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07:84-86.

[9]布雷恩·S.布魯克斯,等.新聞報道與寫作[M].范紅,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07:86.

[10]布雷恩·S.布魯克斯,等.新聞報道與寫作[M].范紅,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07:99.本文使用這段引文時,對照原文略有改動.

[11]史鵬,等,編.近世中國十大社會新聞[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217.

[12]Bell Allan,(1991)The Language of News Media,Blackwell,190.

[13]張弛.河南安陽副市長暗訪揚塵治理 被拒工地門外40分鐘[N].東方今報,2016-09-18.

[14]Thucydides,(1999)History of the Peloponnesian War,bks.1.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Mass,33.

(作者為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編校:趙 亮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激爽大片高清在线观看| 91色在线观看| 亚洲区第一页|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孕妇大杂乱| 国产香蕉国产精品偷在线观看| 国产黑人在线| 欧美国产在线一区|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网址| 久久福利网| 欧美激情第一欧美在线| 无码内射在线| 成人欧美在线观看| 91福利国产成人精品导航| 欧美一级视频免费| 国产在线观看高清不卡| 亚洲日本中文综合在线| 国产成人做受免费视频| 亚洲天堂视频在线观看| 一本大道香蕉中文日本不卡高清二区 | 亚洲制服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国产九九精品视频| 午夜国产精品视频黄|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 成人免费网站在线观看| 欧美性色综合网| 18禁不卡免费网站| 青青草国产精品久久久久| 五月天香蕉视频国产亚| 国产精品夜夜嗨视频免费视频| 精品国产99久久| 国产成人精品在线| 亚洲浓毛av| 成人国产免费| 五月婷婷丁香综合| 91久久夜色精品国产网站|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色悠久久久久久久综合网伊人| A级全黄试看30分钟小视频|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国产剧情一区二区| 亚洲人成网站色7777| 亚洲成人网在线播放| 欧美日韩第二页| 日韩小视频网站hq| 有专无码视频| 自拍偷拍欧美日韩| 欧美在线三级| 1024国产在线| 亚洲 日韩 激情 无码 中出| 九九热在线视频| 国产91麻豆免费观看| 夜夜操国产| 亚洲精品第一在线观看视频| 99这里精品| 色综合网址| 久久精品一品道久久精品| 精品国产www| lhav亚洲精品| 亚洲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影院L| 无码网站免费观看| 精品99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国产精品综合| 国产精品浪潮Av| 日韩人妻无码制服丝袜视频| www精品久久| 久久99国产乱子伦精品免| 91久久国产热精品免费| 91破解版在线亚洲| 狠狠色综合网| 日韩在线影院| 97成人在线视频| 美女毛片在线|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在线r| 欧美日韩精品在线播放| 成人毛片在线播放| 成人一区专区在线观看| 午夜福利视频一区| 久久国产精品无码hdav| 亚洲成人动漫在线观看| 亚洲黄网在线| 亚洲视频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精品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