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蘭
【關鍵詞】 朗讀教學;問題;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2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22—0056—01
在朗讀教學中,大多數教師對朗讀教學的內涵沒有搞清楚,因而朗讀教學就偏離了方向。朗讀,是把訴諸視覺的書面語言,轉換為訴諸聽覺的有聲言語活動。在這一轉換活動中,教師并不是機械地將語言文字變成聲音,而是通過富有藝術感染力的聲音把作品的思想內容準確、生動地傳達給學生。因此,朗讀是一個有著復雜的心理、生理變化的駕馭語言的過程,是一種富有創造性的讀書活動,是有聲言語的藝術化,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環節。筆者經過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加之在從事了學校管理工作之后,對語文教學中的朗讀教學進行了詳細研究,發現了幾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并通過實踐摸索到了相應的對策。
一、要糾正朗讀時發音不準的問題
如今,很多教師的普通話不標準,在朗讀時常常出現聲、韻和調讀不準的問題,對此,教師在教學前,也就是在備課時,要檢查一下自己是否按標準音將每個字的聲、韻、調都念準了。教師一定不能把字讀錯,不要帶方言,還應注意語流音變的問題。如,上聲“一”、“不”的變調以及語氣詞“啊”的變音等。此外,還要防止漏讀、添讀、倒讀和讀破詞、讀破句等現象的發生。要做到不出現上述錯誤,關鍵是教師要在課前花大量的時間進行練習。
二、要糾正朗讀方式不正確的問題
正確的朗讀方式能給學生以美的感受,而不正確的朗讀方式只能給聽者以虛假、討厭之感。在教學中,部分教師的朗讀方式只是單純地將字念準,照字讀音,只是聲調平直或隨意高低,聽不到語言之間的內在聯系,甚至停頓位置和時間都差不多,是均等的,沒有重音,更談不上語氣和色彩。這種讀法不叫朗讀應該叫念字。還有一種錯誤的讀法是,聲音小且速度快,平鋪直敘,沒有聲音和感情上的變化,不從文章內容出發,不管文章的體裁特點,而是一味地單純從聲音上模仿,形成一種固定的強調,無跌宕起伏之感,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念經式”讀法。對此,教師要克服這種讀法,并做到以下幾點:一是要把握好文章的體裁。二是要從文章的內容出發,深刻理解文章內容,掌握作者的心理情感所要表達的根本。
三、要糾正不能理解作品內容的問題
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是對教師最起碼的要求。如果朗讀了半天,連自己都不清楚內容是什么,學生就更不明白了。首先,理解作品的內容是朗讀的基礎。無論是什么作品,教師在上課前都要對其進行深入地閱讀,仔細分析作品的思想內容,了解時代背景,弄清詞句關系,理清文章脈絡。只有對文章內容、形式及語言特色有了全面的把握,才能確定朗讀基調,才能使朗讀有感染力、表現力。
四、要綜合運用好語調的各要素
語調是指句子間的停頓和聲音的輕重緩急、高低升降的變化。教師在朗讀教學時,必須綜合運用好語調各要素。朗讀語言中的各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對依存、相互促進、緊密配合的整體。強調綜合運用,但不是非要面面俱到不可,如,在重讀詞語或句子之前,有時伴隨著或長或短的停頓;整個句子重讀時,有時升降方面也會發生變化,音調升高或降低等等。另外,語調諸要素的運用必須和作品的思想感情協調一致,比如,要確定某個語句的語調,必須要聯系整個片段或全文的思想,因為孤立的語句意思具有不確定性,往往會使人們產生理解的差異。而有的教師在朗讀時不注意這些,一見到作品的重點語句就放大音量,遇到感情激動的地方就扯著嗓門喊,這樣就破壞了作品的整體感和情緒的統一。當然,語調的運用還應是真情實感的自然流露。因此,朗讀時語調應真切、樸實,切忌表面化、形式化地套用規律。比如,有的教師在朗讀時,采用夸張的語調,故作抑揚,認為“越夸張,效果越好”,結果恰恰相反,成了無病呻吟。
總之,在朗讀教學中,教師應該做到語調樸實、自然,不矯揉做作,不故作抑揚,語速適當、流暢,并要恰當處理好全文的節律,尤其是認真處理好停頓和重音,真正做到以聲傳情,以情帶聲,聲情并茂。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