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卿
摘要:苗族鼓舞作為一種民族民間藝術形式,來源于宗教祭祀,具有很強的宗教色彩和民族特色,歷史文化積淀十分深厚,是我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苗族鼓舞表演體現的是苗族人們自強不息和奮勇拼搏的民族精神以及虔誠的信仰,是苗族人們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對其進行傳承和發展,有利于保護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實現民族傳統文化的發揚光大。本文就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視野下苗族鼓舞的傳承及發展進行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苗族鼓舞;傳承發展
非物質文化遺產屬于一種活態文化,蘊含著濃厚的文化底蘊,展現了一個民族特有的文化意識、思維方式和精神價值,與物質文化遺產共同形成了中華民族優秀文化[1]。當前在社會現代化和經濟全球化發展的背景下,我國的文化生態環境發生了較大變化,嚴重沖擊到非物質文化遺產,致使許多珍貴的資料實物與精湛的傳統技藝遭到破壞,因此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展顯得尤為重要。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視野下苗族鼓舞概述
(一)起源
苗族鼓舞具有十分悠久的歷史,多流傳于湘西苗族村寨,受節令和時間的限制,其具有諸多的稱謂,深受苗族人民的喜愛。自古以來,湘西苗族人民的生活環境多是深山老林和崇山峻嶺之中,生活和文化相對封閉,生產條件不高,這些都使得苗族祖先的精神文化生活十分落后,為了振奮族群精神,調節情感,往往以擊鼓為樂,從而形成了苗族鼓舞這一文化藝術。從當前的苗族鼓舞內容和動作來看,我們也可以看出先祖們的淘米煮飯、種地插秧、耕地犁田等生產生活情境,這表明苗族鼓舞產生于特定的自然和人文環境,深深根植于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
(二)現狀
苗族鼓舞在傳承和發展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傳承方式落后。苗族鼓舞傳承方式基本為師徒傳承或家族傳承模式,人口組成和形式較為單一,受眾規模小,雖然能保證被傳授者的技藝質量,但是參與人數少,難以形成規模化和大眾化的傳承與發展,不利于苗族鼓舞的生存及發展。
二是現代文明的沖擊。隨著現代化社會的發展,電視和網絡等不斷普及,為人們日常生產生活提供了極大便利,豐富了人們的休閑娛樂方式和精神文化生活,對年輕人產生了很大的吸引力,導致苗族鼓舞逐漸失去群眾基礎[2]。當前湘西大多數人較少參與苗族鼓舞活動,不愿意練習和學習鼓舞,并且部分人為謀生計而外出,無暇顧及苗族無辜,影響苗族鼓舞的傳承和發展。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視野下苗族鼓舞傳承及發展的路徑
(一)積極保護傳承人
湘西苗族鼓舞的傳承是以技藝精湛、經驗豐富的老藝人開門授徒為主,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核心載體是現實生活中的人,因此保護傳承人十分之必要。首先,給予傳承人物質生活保障。湘西地區經濟水平不高,文化和交通等相對落后,許多苗族鼓舞傳承人因經濟原因而被迫放棄技藝,導致技藝逐漸流失,因此政府可以為其生活提供物質保障,使其更好地傳承與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其次,提高傳承人的名望和社會地位。政府可以支持和獎勵為苗族鼓舞做出貢獻的人,對其技藝加以肯定,為其提供才藝展示的舞臺與機會,使更多的人參與其中。
(二)加大宣傳力度
在現代文明的沖擊下,傳統文化的發展現狀不容樂觀。要想實現苗族鼓舞的傳承與發展,需要加大宣傳推廣力度,借助輿論導向優勢來普及苗族鼓舞的文化及價值,營造良好的聲譽。目前苗族鼓舞雖然獲得了一定的發展,但是沒有深度挖掘其價值與內涵,缺乏強有力的品牌宣傳力度,多是將其作為旅游宣傳附屬品,影響其傳承與發展[3]。面對這種情況,可以利用平面廣告和網絡媒體,立體化、全方位宣傳苗族鼓舞,將鼓舞的藝術特點和表現形式加以展現,積極宣傳文化深層次內涵,使湘西民族特色與特有的神秘感相結合,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
三、結束語
苗族鼓舞作為生態文化的一種重要體現,對其傳承及發展的方式和規律進行深入探索,客觀思考其發展現狀與趨勢,能夠讓鼓舞在現代生活中獲得新生。當前苗族鼓舞在實際發展和傳承過程中還存在諸多問題,如傳承方式落后、現代文明的沖擊、傳承危機等,這就需要遵循“以人為本、活態傳承、合理利用”的原則,積極保護傳承人,加大宣傳力度,構建開發與保護相結合模式,從而有效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促進人類文化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實現世界文化的繁榮發展。
參考文獻:
[1]羅婉紅.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視野下苗族鼓舞的傳承與發展——基于湘西州的考察[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5:9-12+44.
[2]張學軍,王悅,李芋杉.村落文化的變遷與農村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以渭源縣麻家集鎮羌蕃鼓舞研究為個案[J].浙江體育科學,2016,01:19-24+49.
[3]李傳兵,王旭旭.城鎮化進程中苗族水鼓舞的保護與傳承[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6,02:169-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