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敏
摘要:本文針對現今多數人閱讀魯迅文章偏重人文性忽視工具性的現象,選取人教版必修一的散文篇目《記念劉和珍君》,著重研討第五部分,通過關鍵詞語的理解,知識點的細分,讓學生了解劉和珍烈士的死難經過,認識反動派的殘忍,感受先生的悲憤之情,用語言本體之工具完成內在情感之升華,完成語文學科人文性與工具性的雙向構建。
關鍵詞:經典;反語;語言本體;內在精神
本文選取人教版必修一的散文篇目《記念劉和珍君》,著重研討第五部分,通過關鍵詞語的理解,分析先生在語言運用方面的特色,讓學生了解劉和珍烈士的死難經過,認識反動派的殘忍,感受烈士的英勇無畏。
一、還原事件
《記念劉和珍君》第五部分首先記敘了劉和珍等烈士的死難經過,寫三個女子臨難從容,互相救助。主要使用短句,制造一種緊張激烈的情境,營造一種悲憤抑郁、言語斷續、難以言說的效果。
段棋瑞執政府在《臨時執政府令》中指出:極少數國民黨人、共產黨人(如徐謙、李大釗、易培基等)“嘯聚群眾”“散布傳單,率領暴徒數百,襲擊國務院,潑灌火油,拋擲炸彈,手持木棍,襲擊軍警,各大軍警因正當防衛,以致互有死傷。”
段棋瑞執政府滿口謊言,說學生是“暴徒”,說軍警是“正當防衛”,魯迅先生在看似平白的敘述中揭示了他們說謊的證據。
首先請看劉和珍被槍擊的句子:
①但竟在執政府前中彈了,從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創傷,只是沒有便死。
“背部”說明開槍人在劉和珍的后面,劉和珍沒有覺察到。請愿隊伍去之前已埋伏了殺手,有人從背后偷偷開槍,暗箭難防。“斜穿心肺”中“斜”表明是從側面開槍的,“穿”說明子彈有很強大的力量,也說明開槍者就在附近,是種近距離的射殺。
看張靜淑中彈的句子:
②同去的張靜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彈,其一是手槍,立仆。
“中了四彈”,當時游行請愿的人非常多,而一個人在一瞬間就中了四彈,說明軍警很多,政府軍制鎮壓很瘋狂。“手槍”一般是軍官拿的,士兵持的是長槍、步槍,軍官參與其中,不僅指揮屠殺,還親自動手殺人,這是一次有組織、有預謀的屠殺行動。
看楊德群中彈的句子:
③同去的楊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擊,彈從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還能坐起來,一個兵在她頭部及胸部猛擊兩棍,于是死掉了。
“從左肩入,穿胸偏右出”,表明子彈是從上向下斜穿,“從上向下”只可能出現兩種情況,一是敵人居高臨下,二是直接用槍抵著她的肩膀射擊,不可能是平射。“頭部及胸部”,楊德群君受的是重傷,她應該沒有絲毫的反抗能力,而這個士兵還要攻擊她,而且這兩個地方都是要害部位,說明殺人者是要置人于死地。
魯迅先生在記敘劉和珍等烈士的死難經過中,選用短句,多用口語“穿、被擊、死”,但恰如黃河口的水那樣,貌似平靜的河面下,實則暗流洶涌,漩渦不斷,簡單準確卻又犀利無比地再現了當時的情景,有力地回擊了那些“所謂文人和政府”的論調,這根本就是一場屠殺,一場虐殺,揭露了反動派的嘴臉,還世人以真相。
魯迅先生這種“言淺而意深”的寫作風格在他的很多作品中都有體現:
④老栓也向那邊看,卻只見一堆人的后背,頸項都伸得很長,仿佛許多鴨,被無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著,靜了一會,似乎有點聲音,便又動搖起來,轟的一聲,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著的地方,幾乎將他擠倒了。
——《藥》
這里的敘述性語言是描述刑場上圍觀的麻木的觀眾,他們因好奇而爭著看殺人的場面,先生用“伸”“捏”“提”這些動詞,形象傳神地將看客們的冷漠、麻木不仁,準確而生動地表現出來了。
二、體悟悲憤
第五部分的第三自然段揭露執政府的屠殺兇殘暴虐。先說傷亡情況,再對段政府以辛辣地諷刺。主要使用的是長句,長句更適合評論,語言信息更豐富。
⑤當三個女子從容地轉輾于文明人所發明的槍彈的攢射中的時候,這是怎樣的一個驚心動魄的偉大呵!中國軍人屠戮婦嬰的偉績,八國聯軍懲創學生的武功,不幸全被這幾縷血痕抹殺了。
加點的“這”指代“三個女子的從容”,“八國聯軍”并非指1900年鎮壓義和團的八國聯軍。1926年,日本糾合各國軍隊恰好也是八國,所以先生稱之為“八國聯軍”。“屠戮婦嬰與懲創學生”不是兩回事,而是互文,中國軍隊與八國聯軍相互勾結,幕前幕后屠戮婦嬰,懲創學生,制造了“三、一八慘案”。
反語是“運用跟本義相反的詞語表達本義,含有嘲弄、諷刺的意思。反語有表面和里面兩層意思,表面上的意思是詞語本身所具有的,而里面的這層意思則是說話者的真正意思。”①
“文明人、偉績、武功”表面都是含贊美義的褒義詞語,但在這個語境中是褒詞貶用,“文明人”相當于“野蠻人”,“偉績”和“武功”相當于“血債”,這些反語揭露了中外反動派的野蠻,猛烈抨擊了執政府的殘暴行徑。
“不幸”表面是在為反動派失望、傷心,實則是指出他們的罪有應得;“幾縷”表面寫淡劉和珍等烈士的英勇犧牲,但實際上以小襯大,在三個女子從容沉勇友愛的偉大精神反襯下,中外殺人者更加卑劣兇殘。
魯迅先生曾說他“好作短文,好用反語,每遇辯論,輒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迎頭一擊”②。的確,在先生的作品中“反語”這種修辭方式是用得相當普遍的,它是先生作品形成“嘻笑怒罵,皆成文章”的藝術風格的重要因素之一。
⑥總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說,也可以算得顯出一點進步了。
⑦當然,能夠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壞事情,一者見得豐富,二者見得大度。
——《拿來主義》
⑥句中“算得”體現了作者的情感態度,“進步”運用反語,“活人替代古董”不是學術進步,文化昌盛,而是學術退步,文化墮落。
⑦句也是反語諷刺,“豐富”是媚外求榮的借口,實則是“貧乏”;“大度”不是“慷慨大方”,而是對民族利益的無恥出賣和背叛。
第三自然段反語的運用,在本質上提示了中國軍人與八國聯軍的罪惡與暴行,也從而突出了“三個女子”血戰前行的“偉大”!
學習回歸語言本味,從關鍵詞入手,真正深入到作品的內核中去,用語言本體之工具去領會人文內在之精神,把閱讀的工具性的”知識點“找出來,引導學生明白地學,扎實地練,在培養語文閱讀能力的同時受到情感的熏陶,將工具性和人文性結合起來,才能感受先生深厚的民族情感,才能讓學生真正的學有所得。
注釋:
①張萌著《反語認知的心理學研究》
②魯迅《兩地書》
參考文獻:
[1][阿根廷]博爾赫斯著.倪華迪譯.論經典[M].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
[2]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語文必修一《教師教學用書》.
[3]彭榕.《中學師生對魯迅小說需求狀況的分析》.
[4]張晏.《中學語文魯迅作品的閱讀教學的“黑洞”》.
[5]溫立三.《中學語文課本中的魯迅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