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
新加坡位于馬來半島最南端,曾經被英國殖民統治上百年,又是華人占多數的國家。英國紳士文化與中國儒家文化兼容并蓄,取長補短,養成了新加坡人“溫良恭謙”的待人處世態度。
新加坡人與陌生人初次交往,不會冒失地開口就問“你叫什么名字”,而是說“我們認識一下好嗎?我是某某,請問閣下尊諱”。打電話找人,“你好”后面的第一句話永遠都是“哪位”。聽不到電話那頭撂下句直沖沖的“你是誰”。跟人說完一件事情,新加坡人總不忘征詢一句“我講清楚了嗎”,而不會居高臨下地問“你聽懂了嗎”。如果對方言語表達有歧義,新加坡人不會責怪對方“你沒說清楚”,而會說“可能我聽岔了”“也許我沒聽明白”。
課堂上,學生提出一個愚蠢或者讓人難堪的問題,老師不會數落學生“你會不會動腦子”“書上都有,你自己去找”。相反,老師會鼓勵學生“你提了一個很好的問題”,或是“你問得很好”。老師糾正學生的錯誤,學生聽不到諷刺和挖苦,聽到的只有“可能是”“也許那樣更好一些吧”。學生考試不及格,老師不會責問“你怎么連這樣容易的題目都不會做”。而是會關切地問,“大家都做到了,你有什么困難嗎”。
請求別人幫助,新加坡人不會張口就要對方做什么事,通常會說“這項工作離不開您的支持和幫助”“要是能得到您的幫助就太好了”。即便事情辦砸了,明知沒有希望,新加坡人說話也不帶“完蛋”“失敗”“沒戲”之類的詞語,反倒互相鼓勁打氣,“也許還有希望”。
上司布置工作,沒有硬邦邦的命令,只會告訴下屬“有件事要和您商量一下”“我們可不可以這樣做”“看看這樣行不行呢”。下屬就算做錯了事,上司也不會劈頭蓋腦地訓斥,而是首先肯定下屬的努力,“你很認真”“你的想法很有特點”“你做了大量工作”。批評結束,上司的結束語不會是“希望今后不再發生這樣的事情”,只會是“希望我們共同努力把下一件事情做好”。
看望遭遇意外的朋友,新加坡人懂得,問及對方難處看似是關心,實則是二次傷害。所以,新加坡人不會哪壺不開提哪壺,該說的說,不該說的不說,更多的是說“你沒事吧”“你還好吧”。縱然朋友說了過頭的話傷了感情,新加坡人也不會怒氣沖沖地興師問罪,“你們太過分了”。而是說“我們感到失望”“我們大家都很受傷”“我的感情受到嚴重傷害”。
去商場購物,營業員應接不暇,忙不過來,不會對顧客說“請等我一會兒”,而是說“請您給我兩分鐘時間,好嗎”。營業員都這么說了,顧客好意思不等嗎?即使買賣發生糾紛,過錯方也聽不到“你要賠償”之類的硬話,而是聽到“希望有公平的結果”。過錯方如果認為自己沒錯,或是索賠金額太高,不會回答“不能接受”,而是說“我們將會面臨困難”。
正話反說,說得人跳;反話正說,說得人笑。在這個強調自我的時代,我們太在乎自己的感受,而忽略別人的訴求,連說話都變得鋒芒畢露、咄咄逼人。仔細想來,當說話還是同樣一個意思,卻會得出迥然不同的結果時,自己承擔更多責任,替別人分擔一些壓力,是不是會更好一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