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核心素養一詞已躍升為我國基礎教育界的新熱點,關于核心素養的提出,引發了教育界關于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落實素質教育目標的新探討。我國教育部在借鑒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核心素養相關研究基礎上,在《教育部2014年工作要點》中首次提出“研究構建大中小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 的任務,并于2014年4月印發《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中再次強調“研究制訂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 這一教育改革任務,并明確具體工作安排:“教育部將組織研究提出各學段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明確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突出強調個人修養、社會關愛、家國情懷,更加注重自主發展、合作參與、創新實踐”。在這一時代背景下,我國教育界開始著手制定各學科學生核心素養指標體系總框架。
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分為四個要素:人地觀念、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地理實踐力。地理實踐力是借助地圖、數據和其它工具在地理模擬實驗和演示、地理觀察和測量、地理野外考察和社會調查、地理信息定位和搜索等活動中,實踐能力與品質素養的綜合表現。通過地理實踐力的培養,能夠使學生將理論與實踐更好的結合,讓學生能夠更快更深入地掌握知識,培養學生將書本知識轉化為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鍛煉學生意志品質,獲得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國目前的教育模式和環境,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由于學生的學習缺少實踐環節,學生更多的是從書本上汲取知識,“高分低能”的現象普遍存在。因此,目前正在制定的學科核心素養體系中,強化對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的要求。地理學科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學科核心素養中加強地理實踐力的培養尤為重要。我們既期待地理實踐力的落實,同時又感到在實際教學中存在諸多瓶頸問題。究竟應該如何落實地理實踐力這一培養目標值得深思。
地理教學活動是培養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主渠道。地理教學活動的各個要素之間相互影響,地理實踐力的培養也必然受到教學活動各個要素的影響。因此,要強化地理實踐力培養,應落實在地理教學活動的不同要素中。首先,課程設計應有所創新,地理教材的編寫應突出地理實踐力,選取切實的地理實踐內容,增強地理探究活動比例,并設計出操作性較強的實踐探究活動。其次,教師應更新教學觀念,“以學生為本”,充分發揮教師在地理教學活動中的主導作用,加強對地理實踐力的引導,使學生不僅會“說”還會“做”,將理論運用到生活中去解決實際問題。再次,地理教學環境應進一步優化。任何地理教學活動都必須在一定的空間和氛圍中進行,學校應給予更多的支持,加強對地理教學環境的投入,包括地理專用教室、地理園以及校內外的自然、人文教學環境。應組織更多的野外考察,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實踐能力。最后,地理教學評價應多樣化。改變現有的局限于紙筆測驗的評價,加強對學生地理實踐能力的考察,不僅要評價學生知道什么,更要評價學生能做什么,將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落到實處。
周海瑛,教授、碩士生導師、哈爾濱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副院長、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教師職業技能訓練中心主任、中國教育學會地理教學專業委員會理事。長期堅持工作在教學一線,從事地理教學論的教學和研究工作,曾主持黑龍江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項目、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等4項課題;發表地理教學研究論文20篇;主編和參編教材、教學參考書4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