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愛華
一、核心考點(表1)
二、知能構建(圖1)
三、圖表剖析
1.水循環示意圖(圖2)
該圖關鍵點:①水之所以循環,其內因是水的固、液、氣三相變化,外因是太陽能和重力能。②在三種水循環類型中,海陸間循環包括的環節多,涉及范圍大,下墊面復雜(包括海洋和陸地),因而又被稱為大循環,是水循環最重要的類型;海上內循環攜帶的水量最多,大約是海陸間水循環的10倍;陸上內循環補充陸地水的量很少。③外流區域,既有海陸間大循環,又有陸上內循環;在內流區域,主要是陸上內循環。④水循環使陸地水資源不斷更新,促使地表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影響全球的氣候和生態,塑造地表形態,即水循環具有平衡更新、遷移交換、聯系調節、影響塑造的作用。⑤水是循環的,但一個區域的水資源是有限的, 其循環更新的速度也是有限的, 因此一個區域的水資源并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
2.陸地水體相互關系圖(圖3)
從圖中看,陸地上的水體主要有大氣降水、冰川、積雪、湖泊水、河流水、地下水。陸地上水體的相互關系是指陸地水體之間的運動轉化及其水源補給關系。從水源補給看,大氣降水(雨水)是陸地各類水體最主要的補給來源。當降水歷時長、強度小,地表起伏小,土質疏松,植被覆蓋率高時,大氣降水有利于轉化為地下水。
冰川對河流及其它陸地水體的補給是單向的;而河流水、湖泊水及地下水之間具有雙向補給關系,如圖4所示。但有些河流水與地下水之間并不存在雙向補給關系,如黃河下游及長江荊江段因其為“地上河”,只存在河流水補給地下水的情況。
3.河流流量過程曲線圖
河流流量過程曲線圖是高考試題中經常出現的圖型,橫坐標代表時間(月份),縱坐標代表河流徑流量。根據河流流量過程曲線反映的主要內容,如流量大小及季節變化、汛期出現的時間和長短、枯水期出現的時間和長短等綜合分析,可得知:圖5河流徑流量隨雨量變化,補給類型主要為大氣降水,降水是河流最重要、最普遍的補給形式,在我國以東部季風區最為典型。圖6河流春汛與氣溫有關,為季節性積雪融水補給,此類河流在我國主要分布在東北地區。圖7河流徑流量與氣溫有關,為冰雪融水(冰川和永久性積雪融水)補給,在我國主要分布在西北和青藏高原地區。圖8河流徑流量全年穩定,為地下水或湖泊水補給;湖泊水對河流水往往有調蓄作用,地下水對河流水的補給較普遍、穩定。
四、技巧點撥
1.人類活動對水循環影響的分析
①對地表徑流的改變(最主要的影響方式):人類引河湖水灌溉、修建水庫、跨流域調水、填河改陸、圍湖造田等一系列針對河流、湖泊的活動,極大改變了地表徑流的自然分布狀態;②影響地下徑流:人類開發利用地下水、改變下滲以及局部地區的地下工程建設都不可避免地影響地下徑流,例如城市建設中通過增加綠地面積、鋪設滲水磚、建設雨水花園等措施來控制雨洪和利用雨水;③影響局部地區大氣降水,如人工降雨;④影響蒸發,如植樹造林、修建水庫可增加局部地區的水汽供應量,地膜覆蓋可減少農田的水分蒸發。
2.河流水文特征的描述及分析
掌握河流的水文特征要把握“五大特征(流量、水位、汛期、含沙量、結冰期)和五大成因(地形、氣候、植被、土壤、人類活動)”。
①流量,大小主要取決于河流的補給量與流域面積的大小,變化主要取決于補給方式。②汛期(水位),包括豐水期、枯水期的時間、汛期長短等,主要與補給方式和河道特征有關。河流流量相同的情況下,河道的寬窄、深淺影響水位的高低。③含沙量,與流域內植被狀況、地形坡度、地面物質結構及降水強度等有關。一般來說,坡度越大、物質越疏松、植被覆蓋越差、降水強度越大,河流含沙量就越大。④結冰期,用有或無、長或短來描述,取決于冬季氣溫的高低。冬季氣溫在0℃以下、從低緯流向高緯的河段,可能發生凌汛。
同時還要注意幾點:一是水文特征與水系特征的區別,水系特征主要包括河流的源地、流向、長度、落差、支流(多少、形狀)、流域面積、河道特征(寬窄、深淺、曲直)等;二是季節變化和年際變化的區別,如我國西部地區的河流流量季節變化大,但年際變化小;三是分析徑流變化的原因時注意時間限制條件,幾十年和幾年的變化原因可能不同,“幾十年”還可能有氣候變化的原因。
3.水資源問題的分析
①水資源利用的突出問題。即水資源短缺問題,應從“供求”關系分析,如圖9所示。
②水資源持續利用的措施。從兩方面分析:一是開源措施(合理開發和提取地下水;修筑水庫,調節水資源的季節分配;開渠引水,調節水資源的空間分布;海水淡化、人工增雨等),二是節流措施(加強宣傳教育,提高節水意識;改進農業灌溉措施;提高工業用水的效率等)。
五、典題精練
(2016年全國Ⅲ卷)圖10所示山地為甲、乙兩條河流的分水嶺,由透水和不透水巖層相間構成。在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該山地被破壞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復,隨之河流徑流量發生了變化,河流徑流的年內波動也減緩了。據此完成1~3題。
(1)森林植被遭破壞后,河流徑流量年內波動強烈,是由于:
A.降水更多轉化為地下水
B.降水更多轉化為坡面徑流
C.降水變率增大
D.河道淤積
(2)森林植被恢復后,該山地的:
①降水量增加 ②坡面徑流增加 ③蒸發(騰)量增加 ④地下徑流增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如果降水最終主要轉化為河流徑流,那么森林植被恢復后,甲、乙兩條河流徑流量發生的變化是:
A.甲增加,乙減少,總量增加
B.甲減少,乙增加,總量增加
C.甲增加,乙減少,總量減少
D.甲減少,乙增加,總量減少
解析:該題組以近年來的熱點話題“生態文明建設”為背景,考查人類活動對水循環的影響,進而考查對河流水文特征的影響。理解植被覆蓋率的高低對水循環環節(下滲、蒸發、地表徑流等)的影響是正確解答該題的關鍵。森林植被破壞后,蒸發和蒸騰減弱,下滲減少,地下徑流減少,坡面上的地表徑流增加,則河流徑流量增大。森林植被恢復后,則相反。圖中由于透水巖層向乙河傾斜,森林植被恢復后,雨水下滲到透水巖層后,隨傾斜巖層匯入乙河,乙河徑流量增加。參考答案分別為B、C、D。
【拓展深化】該題組涉及的知識點“植被在水循環中的作用”及“人類活動對水循環的影響”是高頻考點,需熟練掌握。
植被在水循環中的作用:涵養水源,增加地下徑流,減少地面徑流,從而減少旱澇災害。同時蒸騰作用增強,空氣濕度增加。
人類活動對水循環的影響。有利影響:①修筑水庫、堤壩等攔蓄洪水,可增加河流枯水期徑流,減少水庫以下河段的含沙量;②封山育林、植樹造林、植被保護、平整土地等,能增加下滲量,調節徑流,減少河流含沙量,促進蒸發和降水;③跨流域調水、擴大灌溉面積、保護濕地資源(沼澤)等,可在一定程度上促進蒸發和降水。不利影響:①圍湖造田、排干湖泊沼澤、破壞植被、硬化路面等,可使河流水位陡漲陡落,旱澇災害多發,含沙量增加,也減弱湖沼、植被對周圍地區氣候的調節作用; ②過度抽取地下水,常引起河流斷流、湖泊干涸,在沿海地區易引起海水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