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茜
《追風箏的人》:出版奇跡的背后
◎黃 茜

十幾年前,當移居美國的卡勒德·胡賽尼醫生寫下“兩個追風箏的孩子”的故事時,并沒料到這本書將會在全球出版史上創下奇跡。
2003年,小說《追風箏的人》精裝版在美國問世,并高踞《紐約時報》暢銷書榜103周之久。迄今,《追風箏的人》已被譯成61種語言,在152個國家與地區出版,全球銷量達3200萬冊。在挪威,每四個人就有一本《追風箏的人》。
《追風箏的人》中文版于2006年由世紀文景引進中國。這部關于“家園、忠誠與愛”的小說感動了萬千讀者,十年內狂銷500萬冊,成為外國文學類罕見的“現象級暢銷書”。今年8月,文景推出《追風箏的人》珍藏紀念版,并在書內收入了意大利著名攝影師路易吉·巴爾代利的阿富汗攝影集。該書的幕后推手、卡勒德·胡賽尼海外版權經紀人錢德勒·克勞福德女士和本書的中國版權代理譚光磊在北京,與讀者分享《追風箏的人》背后的故事。
卡勒德·胡賽尼1965年出生于阿富汗首都喀布爾,他的父親是外交官,母親是一所學校的副校長。上世紀80年代,胡賽尼一家移民美國,一度靠社會福利維生。在寫《追風箏的人》時,他還是卡勒德·胡賽尼醫生,每天早晨5點起床,寫就只言片語,再匆匆趕去工作。
錢德勒·克勞福德回憶到,2002年胡賽尼把《追風箏的人》的手稿寄給了多位美國的文學經紀人,但收到了28封拒信。“直到紐約的一位文學經紀人看中這本書,打電話告訴胡賽尼,你一定會出名,一定會成為暢銷作家!”
《追風箏的人》平裝版出版后,海外版權很快售賣到28個國家和地區。十幾年來,《追風箏的人》的銷售數字節節攀升,讀者從中國、印度、南非、特拉維夫、悉尼、倫敦乃至世界的各個角落給胡賽尼寫信。
不可否認,在《追風箏的人》全球暢銷的背后,作為“文化翻譯員”的版權經紀人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2004年,梳馬尾、穿著不合身西服的譚光磊在法蘭克福書展上與錢德勒女士會面,并獲得了錢德勒女士的信任。他將《追風箏的人》的樣書帶給國內十余家出版社,其繁體中文版2005年在臺灣出版,歷經不少挫折,最終又在大陸促成了與世紀文景的合作。
《追風箏的人》毋庸置疑是一本好小說,但無論錢德勒還是譚光磊,都沒預料到出版之后的大面積火爆。“這行做久了就會知道,書好絕對是必要條件,但賣到什么程度,卻沒有辦法預期。”譚光磊說。
2014年,演員高圓圓在綜藝節目上推薦《追風箏的人》,使得它在國內書市漸趨平緩的銷售再度“爆炸”,近兩年的銷售數量超過了前八年的總和。譚光磊將此稱為“神秘的突發事件”,“每本書和人一樣,有它自己的命,《追風箏的人》確實是命比較好的一本書。”
記者:《追風箏的人》是你代理的第幾本外國小說?從版權經紀人的角度,你怎么解讀這本書在國內和國際市場的巨大成功?它給你后來的工作帶來了什么影響?
譚光磊:具體第幾本想不起來了,但《追風箏的人》肯定是我最早代理的幾本書之一,也是我入行前半年賣出的作品。這本書當初雖然在美國熱賣,但很多人都覺得阿富汗太遙遠太陌生,不易與讀者產生共鳴,所以沒有考慮。事實證明這就是文學最美妙之處,即便故事發生的國度離我們很遠很陌生,但書中關于友情與親情、忠誠與背叛、尋夢與救贖,是所有人類共通的語言,所以這本書才能跨越語言和國界,得到世界性的回響。
《追風箏的人》對我的工作有很深遠的影響,最重要的意義就是讓我有了一本暢銷的“代表作”,否則當時我才剛入行,手上根本沒幾家客戶,也拿不出太有份量的作品,在這種情況下,很難引起出版社的關注,但是有了《追風箏的人》(以及后來的《風之影》)這樣的代表作之后,不論是對內推薦書,或對外開發客戶,都順利很多,可說是我在這行站穩腳步的關鍵大書。
記者:你覺得一個優秀的版權經紀人需要具備什么資質?
譚光磊:版權經紀人其實是一種“文化翻譯員”,你必須熟習國內和國外的語境和文化,能把國外的資訊用國內出版人熟悉或能理解的語言表述出來,同樣也要把國內出版人的需求和市場狀況,用歐美出版人能理解的語言去解釋。中英文能力好只是基本,更重要的是能用“對的語言”去表述,可能是一個術語、一個簡稱,也可能是一句玩笑話,在這行做得越久,越覺得這種“文化轉譯”是最博大精深也是最困難的。
除此之外,當然就是對市場和資訊的敏銳度,能夠舉一反三,出版社說想找某類書,腦中要立刻調出手上合適的作品,還要針對對方出版過的書或閱讀口味,去調整推薦的方式。還有,經紀人是居中協調的中介,很重要的一點是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盡其所能讓買方和賣方都開心。
記者:除了《追風箏的人》,你引進的《風之影》、《一個人的朝圣》、《別相信任何人》、《島上書店》等話題暢銷書都在市場上取得了不錯的成績。能否講講你成功的秘密?

譚光磊:其實這個成功也算是誤打誤撞,因為我自己就是個愛看小說的人,非虛構類的書以前幾乎不碰,所以剛入這行的時候主要也都在找小說,而文學書普遍來講是比較難賣的,因為你要看到最后才能通盤了解故事,要判斷一本小說能不能賣,難度和風險遠高于一本經管書或勵志書。但也正因我“只會”賣小說,又在入行第一年就代理了《追風箏的人》和《風之影》兩本大書,后來小說就成為我的特色,吸引到更多小說見長的國外客戶,以及國內專注在出版外國文學的出版社。
早幾年跟大多數大陸出版社開會,人人都說不做文學、只做社科經管,從那時到處碰壁,到現在小說成為市場新寵,出版社紛紛來說想做外國文學,一路走來也是點滴在心頭。現在我們公司的團隊比較大了,有同事專門負責非虛構、兒童文學和童書,按理說都是相對“好做”的門類,但因為我們罕見地以文學書起家,非虛構和童書相對起步較晚,做起來比較辛苦,我也會鼓勵他們,要能熬,版權代理這行要沉得住氣,熬得夠久,才能熬到海闊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