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九三學社省委
綜合防治加強我省土壤污染
文九三學社省委

近年來,由于土壤污染而造成的重大公害問題如“毒蔬菜”事件屢現媒體,土壤污染日漸引起公眾關注。據調研,采礦、冶煉和污水灌溉等工農業活動是造成我省土壤污染或超標的主要原因。我省土壤污染防治存在的問題有缺乏土壤污染基礎信息,土壤污染監測機制不健全;土壤污染研究不足,修復技術起步晚,裝備匱乏;缺少土壤污染防治立法,土壤環境評價標準不健全;宣傳力度不夠,科普機制不健全。建議綜合防治土壤污染:
。
一是充分摸清土壤污染底數。在組織上,充分整合環保、國土、農業、住建等部門,避免各自為政、推諉扯皮和資源浪費現象,努力使省與各設區市(含定州、辛集)的技術力量相結合,行政區劃與生態流域相結合;在實施上,確定重點區域、重點作物、重點元素開展加密普查工作,盡快查明土壤環境質量現狀;在評價上,統一標準與細分標準相結合,進行土壤環境質量分級,以便開展更有針對性的治理修復。二是土壤污染防治以預防為主,保護優先,積極利用,治理修復為輔。相對水、氣污染治理,土壤污染更加難以治理,保護好現有的清潔土壤,控制土壤污染物不斷的積累趨勢,遏制污染土壤持續上升的勢頭。通過風險管控合理利用污染土壤,邊利用邊修復,邊修復邊利用;在治理修復上,分清輕重緩急,加強污染土地的原位的修復。
要抓住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機遇期,主動出擊,與京津兩地政府部門共同制訂促進環首都區域土壤治理的中長期規劃,借力京津的科技優勢,加強三地在土壤治理科技項目上的深度合作。一是統籌水土氣污染治理。水土氣處于一個生態系統,互相依存,相互影響,污染物質之間存在介質的傳遞關系,一損俱損。統籌水土氣污染物排放標準,按照互為因果、互為源頭修訂、制定標準,防止污染治理的空轉;統籌水土氣監測體系建設,構建以環首都區域為核心的水-土-氣-生物污染鏈監測網絡,搭建應急監管平臺、土壤環境監測網與決策支持系統;統籌推進水土氣污染治理,遵循水氣為源頭,土壤為承載的自然規律,堅持水氣污染優先治理、率先達標,長期治土。統籌土壤資源保護與經濟社會建設;統籌農田土壤環境保護與農業安全生產;統籌飲用水水源地土壤保護與生態安全建設;統籌場地土壤污染治理與人居環境健康保障。二是啟動土壤污染專項,加大科技支撐。首先是以土壤污染防治為核心,揭示我省農產品產地立體污染發生進程、格局與演變機制,構建主要農產品產地環境質量背景值。其次是加強土壤重金屬污染治理修復與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科技創新研究。加強對重金屬重污染區、高背景區及有關的癌癥村等高風險區調查;著手探索污染源識別、生態毒理、生物地球化學過程與修復機理的基礎研究;開展重金屬污染類型及程度的耕地、礦區、場地等土壤的污染控制與修復技術創新,瞄準稀有/貴重金屬資源回收利用的綠色環保技術(銅、鎳、金等)資源回收技術創新。研究建立快速、原位的修復技術體系,加快研發快速修復的自主研發設備,培育規模化應用及產業化運作技術產業。
一是配合國家有關部門盡快出臺國家《土壤污染防治法》和河北省地方法規。通過立法,建立部門統籌、協調聯動監督監管機制,明確政府、企業、組織、個人等責任主體的權利與義務,注重行政手段與市場機制相結合,注重源頭控制。二是配合國家有關部門盡快修訂完善土壤環境國家(部級)標準和制訂河北省地方標準。
充分發揮平面媒體、電視、網絡等手段,通過制作宣傳片、公益廣告、名家訪談、知識競賽等普及土壤污染知識,讓土壤污染防治的環保知識進學校、下工廠、入農村、到社區,引導廣大群眾積極參與和支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要積極發揮輿論導向作用,不隱瞞、不夸大,客觀報道土壤污染態勢,積極報道國內外土壤防治工作的進展與經驗,介紹發達國家走過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土壤污染發展歷程,土壤污染是全世界面臨的共同難題,保障農產品安全不僅事關土壤污染,還與水污染、大氣污染息息相關。對于社會普遍關注的重點、熱點問題和突發事件,應及時披露信息,尤其要加大宣傳報道國家和我省對治理土壤污染堅定決心,增強社會對治理土壤污染的信心,提高公眾的環保和健康意識,以此來促進土壤環境保護工作的深入開展,自覺抵制污染土壤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