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民建省委
科學構建城市建設管理新常態
文/民建省委

為切實貫徹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國家戰略,推動京津冀城市群建設,應全面準確地審視我省各地城市建設管理存在的不足,深入剖析,全面系統地改革和改進,切實解決城市發展中的各種障礙,構建城市建設管理新常態。
近年來,我省各市傾力擴區增量,推動縣城建設,發展縣域經濟,使城鎮化進程明顯加快,但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存在一些問題不容忽視,建議:
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具有高度的關聯性,其設置運行是一個科學的系統工程。一要“三位一體,協調聯動”。城市建設要以規劃為引領。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戰略背景下,著力加強對城市建設的長期深入研究,堅決杜絕一任一改的短期盲目行為,改分期規劃為立足長遠的“百年規劃”;二要要尊重科學,“多規合一”(城鄉總規、土地利用規劃、產業發展規劃等)。要尊重技術,加強從規劃到建設的系統管控,規劃要從確定城市規劃指標轉向控制環境容量,從項目把控轉向確定保護內容,從過細干預型管理轉向服務引導型管理轉變;三要深刻解讀《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打破地區行政壟斷,區域分割。緊緊把握京津冀區域生產力要素重組的歷史機遇,合力攻堅,高水平規劃,高質量建設,高標準管理;四是大力調整城鎮空間布局結構,做好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合理打造市中心城區突出中心城市,加快縣城的升級步伐,實現交通同環、設施共享、電力同網、金融同城和環境同治,城鄉一體的大城市格局,逐步構建布局合理、功能明確、優勢互補的適應現代發展的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國際型大城市群;五是要陽關施政。每個城市必須有廣納社會各界人士參與的城市建設管理研究機構,充分發揚民主,實施陽光亮策、專家議策、社會征策、部門施策的科學決策管理體系,建立科學機制,促進城市建設健康、有序、協調發展。
堅持以人為本,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改善人居環境,推動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生態宜居城市建設。一是大力開展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恢復建設。要對文物古跡、歷史傳統街區、城市風貌和空間秩序精心規劃。通過深入研究,挖掘、保護與利用、繼承相結合,保護延續優秀歷史文化特色,切實避免建設、開發對古城的破壞。梳理地域文化,將歷史建筑、遺跡的保護利用與城市基礎設施提升、生態環境改善相結合,創新聯動。搶救傳統風貌街區,統籌規劃,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激活潛在的經濟價值。二是綜合運用多種措施,保護修復生態。要設定每個城市的禁建紅線,科學明確標注生態保護綠線,合理打造市中心城區與各縣(區)之間高標準快速交通系統、生態防護隔離帶和慢行綠廊綠道。保護城市濕地水系,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實現污水資源化利用等低碳生態理念。實施地下空間綜合利用,打造海綿城市,修復城市生態。出臺城市強制性綠色建設標準,鼓勵建筑采用節能綜合技術。推進低碳技術的實施,全面提高天然氣、太陽能等清潔能源利用率,推進低碳集能等多種建筑節能技術,大力扶持太陽能與清潔能源綜合利用技術在縣城的應用,降低污染排放總量,同時將大氣污染防控由控制城市污染源向城鄉一體管理防控推進,改善環境質量。三是開展宜居工程,實施城中村改造,加大對市政基礎設施投資建設力度,完善設施配套建設,有效解決交通堵塞、瀝澇成災等問題。全面進行城區雨污分流改造,推廣地下綜合管溝建設,實施地下空間綜合利用,徹底改變“拉鎖式”道路建設方式,避免“拆了建、建了拆”行為的發生。

大力推進城市統一建設管理綜合調控運行體制,創新城市管理模式。一要建立長效管理機制。明確責任,制定完善各項城市管理規章、標準、制度,形成全面覆蓋、相互銜接,實現城市管理由突擊型向日常型,由被動型向主動型轉變。強化部門協調聯動,建立完善城市管理工作聯席會議制度,研究解決城市管理工作中的突出問題,構建溝通便捷,處置及時的城市綜合高效的管理運行體制。二要全面開展環境容貌整治,通過城區建筑治“違”、環境衛生治“臟”、容貌秩序治“亂”,提升園林綠化水平、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基本消除縣城“違、臟、亂”現象。進一步加強精細化管理水平,城市環境綜合整治要向縣、鄉、村延伸,向小街小巷延伸,向角落末端延伸,積極推進垃圾城鄉處理一體化進程,徹底解決垃圾圍城問題。三要建立新型的投資、建設和運營機制。樹立經營城市思想,政府要退出市場競爭領域,把投資重點轉移到難以市場化的公共服務領域,轉變政府統包統攬的局面,全面開放各類社會資本投資市政建設維護、綠化施工養護、道路清掃、垃圾清運、公廁保潔等作業,鼓勵民營企業進行市場化運作。積極吸納民間資本參與城市建設管理經營,構建社會化服務體系。四要規范城管執法行為,嚴格執行行政處罰程序。全面實施“人民城市人民管”的積極運行模式,推行由社會各界參與的城市管理民主議政機制,由社會參與制定管理標準,完善整治方案,落實民主監督。要健全城管執法監督機構,對城管執法過程中人員儀表、工作態度、執法方式予以時時糾查,切實強化執法監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