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安昊
(北京舞蹈學院,北京 100081)
?
【文史論苑】
清代科舉制度中的歷史教育初探
張安昊
(北京舞蹈學院,北京 100081)
科舉制度是我國古代選拔人才的制度,延續了上千年,到了清代,科舉制度發展到另一個高峰。清代,統治者為了鞏固其統治,嚴格控制人們的思想,科舉制度的內容和方法更加刻板,使得士子們的學習目的、學習內容及方法都以滿足應試為目的,嚴重影響了社會的風氣和學習風氣,因而對清代科舉的研究也多從弊端入手,本文則從清代科舉制度中相關的歷史教育為切入點,探討其對社會產生的積極意義,進而達到可供當今借鑒的目的。
清代科舉;歷史教育;八股取仕
中國自古重視教育,教育的歷史源遠流長。從先秦至明清,中國古代教育經歷了一個漫長曲折的發展過程。到了清代,科舉制度成為入仕的唯一正途,教育也便成為科舉的附庸。當清代成就了科舉制度的至高榮譽時,它的教育方向和目的卻成為后來社會的反面教材。但不容置疑的是,清代科舉制度在整個時代所具有的作用不容忽視。
在歷史教育方面,我國從古代就開始重視歷史教育,認為歷史乃民生之要務、國家之要道,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史學家對當下國家前途命運的思慮。清代著名思想家龔自珍提出,國人“當以良史之憂憂天下”,提倡增強民族的憂患意識。清代是中國古代歷史教育的一個重要階段,隨著教育制度的完善和科舉制度的興盛,清代的歷史教育經歷了一個蜿蜒曲折的發展過程,對清代乃至近代的政治、經濟、文化都產生了深遠影響。清代除儒經和各類蒙學教材外,《二十一史》《三通》《通鑒》等史學著作成為清代的學校歷史教材。[1]所以,從清代科舉的視角入手,對清代歷史教育進行嘗試性探索,以弄清清代歷史教育的發展背景、實施環境、實施途徑及其影響,從而可以為現實歷史教育提供參考。
(一)清代科舉制度
清代在借鑒明亡的歷史教訓上,逐漸完成對全國的統一,歷史教育也興盛于此時。之后,在康乾盛世中,歷史教育被推到重要地位。科舉制度是我國封建社會中一種重要的選官制度,發展到清代已有千年的歷史,清代科舉制度是當時封建王朝的選仕制度,因而備受關注。按照國家設立的“科目”進行統一考試,依照考試成績錄用人才,分別授予相應的官職。清代科舉考試是官學,且清代的學校教育都是為科舉制度服務。科舉考試是清代學校唯一的價值取向,學校主要以育人為目的。學校乃教育之根本,但清代科舉目標完全代替了學校教育的本質目標。
(二)清代官學的發展
順治元年(1644),清朝建都在北京,在逐漸完成對全國的統一后,官學教育興起,其后,經歷了康雍乾三朝代一百多年后,達到“盛世”,清代的官學在此基礎上得到了興盛發展。[2]但是,發展到鴉片戰爭時期,清朝的統治形勢折峰而下,官學的教學也日漸衰落。清世祖在定都北京后,政治上大體上沿襲明制,其主要原因是天下未定,全國反對滿朝的情緒依舊高漲。清朝初期,統治者意識到滿族文化遠遠不及漢族文化,他們效仿明制,這有利于鞏固其統治,清代官學教育便是在該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中央學校主要有國子監,這是清代的高等學校;另有特殊學校,即宗學、覺羅學、旗學等,不屬于國子監,而是與國子監同級的學校。地方學校分為兩級,府學、州學、縣學都是官辦的中等學校;城鄉社學、義學是初等學校。作為學校補充的書院,在清代得到充分發展,遍布全國各地。清代的國子監,是封建統治階級培養人才的最高等學府,也是最高教育行政機構,早期隸屬禮部,后成為獨立部門。清代的統治者對國子監非常重視,雍正三年(1725),設置了監事大臣管理國子監。監事大臣由親王兼領,后改為由滿漢大學士、尚書侍郎中選任。[3]
國子監學生的生源與成分不同,在國子監學習時間也不相同。監生分堂肄業,坐監以二十四個月為滿。恩詔蔭生、官生以二十四個月為滿,歲貢生以八個月為滿,例監為三年,雍正五年(1727)均改為三年。
(三)清代書院與歷史教育的關系
1.清代書院的興盛與歷史教育的發展
清代的書院發展經歷了一個極為波折的過程,從提倡到限制到再提倡,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清朝順治皇帝,因統治尚未穩定,而明末士大夫借書院講學抨擊時政的教學,于是詔令各地不允許創立書院??梢哉f,在清朝廷的鎮壓下,書院的發展步履維艱,直到清康熙年間,社會經濟的發展日趨穩定,清代的書院才得以發展。[4]清朝初期,在宋明理學的影響下,清朝傳統的統治更多的是側重于對理學的倡導,因而在歷史教育中側重于理學的教學和發展。因此,具體的書院歷史教學中,教學內容和歷史教育內容成為重要的組成部分。當時的朝廷為籠絡知識分子為清朝政治統治服務,在順治二年(1645),清代朝廷便在統治占領區內開展科舉取仕,且逐步擴展到全國。清代科舉取仕是士子改變命運的唯一途徑,因此,書院教育均以培養科舉考試人才為主。也正是因此,清代的書院經久不衰,在清代歷史教育中獨樹一幟。
通過上述分析可知,清代的書院中,歷史教育受到一定程度的重視,它之所以能快速發展,主要原因在于,在各類書院中,主持者及教育者被大力提倡,尤其是在以博學經史詞章為主要內容的書院中。[5]另外,清政府的提倡和鼓勵,如政治上的引導、經費上的扶持等,可有效控制書院的發展。此外,因科舉取仕制度,書院的歷史教育得到快速發展,并且它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促進清代歷史教育的發展。
2.清代書院中歷史教育的發展特點
在清代書院歷史教育的發展過程中,涌現出一批高素養的歷史學家和歷史教育家,他們擁有各具特色的歷史教學思想和方法,極大地豐富了當時教育的內涵,并且還對清代歷史教育的發展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我國的歷史教育在清代備受推崇,但不同時期又有不同的特點,以下就以清代書院中歷史教育的發展特點為例展開論述。清代乾嘉時期,重視經史詞章和訓詁考據的漢學,在書院的教育中占據主導地位,當時一大批漢學家和史學家皓首窮經,致力于學術的深入研究中。此外,他們以書院為宣傳載體進行講學,傳播漢學,給予歷史教育以足夠的重視。嘉道時期,龔自珍代表今文經學派對歷史教育的發展給予高度重視,龔自珍認為歷史教育是關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生死存亡的大事。[6]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清代書院歷史教育重視外國史,其中日本和西洋國家的政治經濟發展及歷史地理概括都被積極納入到歷史教學中,雖然對當時世界史的教學極為淺陋,而且是低層次的,但它畢竟是一個突破或嘗試,極大程度上豐富了歷史的教學內容。[7]
3.清代書院淪落為科舉制度的附庸
清朝統治期間,書院的發展如火如荼,為加強控制,政府對書院進行有效管理,清代開始了扶持書院發展的歷史。清代扶植書院發展,主要目的是為科舉制度培養和儲備人才。乾隆皇帝在諭旨中明確指出:“書院之制,所以導進人才,廣學校所不及”。[8]當清代實行科舉由學校而來后,科舉取仕就開始依賴地方官學,且當時清代的府、州、縣根本沒有能力承擔此類任務,書院的重要作用便更加突顯,地方各府、州、縣紛紛設立書院。事實上,書院的發展得益于當時科舉取仕的需要,此外,培養人才成為眾多書院教學的首要任務,而“讀書應考者”最重要的目標在于考取功名。當時的雍正皇帝命令各省各個地方創立書院,主要是為了使“讀書應考者”朝夕講誦,并且有所成就,直到清朝光緒時期,這樣的規定依然是各類書院重要的方針。[9]
書院得到發展是因其淪為科舉考試的附庸,為了應付科舉考試,清代書院的主要工作就是考課,通過考課用來督促讀書人演習八股文及其他舉業??颊n一般舉行在每月的月初和月中,月初為官課,由政府出題、閱卷、給獎;月中是師課,由山長或院長出題,成績優異者,書院給獎。有的書院還于月二十三日增加一次。這一規式幾成定例。此外,書院的日常教學與課式時間安排上多以科考為中心,如講道書院中規定,每年二月開課,十二月停課,并且在遇到“鄉試”的月份中,推出免課一個月。凡墨池書院規定,鄉試之年的六月到八月,館生均不能應課試。此外,文書有舉人學習該內容,遇到會試年份,書院科、歲考場之約都不得課試。[10]這也更加說明,清代書院在備受重視的同時淪為了科舉制度的附庸。
(一)清朝統治者重視歷史教育
歷史教育從古延續至今,得到中國古代封建統治者的高度重視,古代歷史上最早的歷史教育起源于西周,西周借鑒歷史經驗教訓提出“殷鑒”“夏鑒”等歷史借鑒思想。另外,在春秋戰國時期,在私學的繁榮和發展下,歷史教育成為學校教育中的一個重要科目;發展至秦代,秦朝統一全國,實行了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但與前代不同的是,秦代對學習教育并沒有給予充分重視;漢代統治者借鑒秦二世亡國的歷史教訓,開始以史為鑒,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歷史教育的發展;魏晉南北朝時期,國家南北分裂,官學大部分處于低迷階段,這在某種程度上使得私學得以發展,專門學校在魏晉南北朝開始出現;隋唐時期,這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大繁榮的發展時期,科舉制度的創立及史學發展成為科舉考試中的重要內容,歷史教育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使得我國古代歷史教育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發展到明清時期,科舉制度達到鼎盛,統治者極其重視歷史教育,極大地推動了歷史教育的發展。清初,統治者以史為鑒,力圖從戰亂興衰中汲取經驗教訓,為治理國家提供建議。清朝將對皇子的教育當作一項國策,形成了極為嚴格的規范管理制度,以儒家經典為主,從小便要求皇子學習《三字經》《百家姓》《四書》《五經》等。通觀清代的歷史,清代親政的君主,無一昏君,他們勤政愛民,重視歷史教育,與明朝昏君形成了鮮明對比,這與清朝統治者積極借鑒歷史經驗有極為密切的聯系。
(二)歷史教育中重視儒學經典
中國歷代的歷史教育中,推崇儒學經典,它在中國傳統文學中占據主導地位。先秦時代,古代書籍與諸子百家的著作被同等看待。自漢代后,儒家經典超越了諸子百家的著作,開始影響整個中國古代的歷史教育。清代時期,“經史一體”的觀念被普遍接受,《春秋》《尚書》皆為圣人典范,是后世治學之源。清代科舉考試的命題以《易》《書》《詩》《春秋》《禮記》等經典儒家思想為指導,而國子監監生學習的主要課程也以四書五經、《通鑒》、二十一史等為主;地方書院學習的內容也大致如此,據《大清會典》所載為《御纂經解性理》《詩》《古文辭》及校訂《十三經》《二十一史》《三通》等書,據《皇朝文獻通考》所載為《四子書》《五經》《資治通鑒綱目》《文章正宗》《大學衍義》《歷代名臣奏議》等書。[11]在整個清代的科舉考試中,雖然題型的設置、題目的內容有若干變化,但主考官始終圍繞四書五經中的主要內容來命制考試題目,直至清末廢除科舉為止。因此,儒家經典成為歷史教育的主要載體。
(三)科舉考試中對歷史知識的考察
清代科舉制度考試中,主要分為經書義和策略兩種,其中經書義主要以經書中的文句為題,參加考試的士子需要闡明其意。基于形式而言,經書義與策略在格式上沒有區別,都是作文形式;基于內容而言,要求的出題范圍不同。經書義的題目出自經書,對答卷程式有較為嚴格的要求,沿襲明代舊制,要求用八股文答題。策論的出題范圍較窄,有經書義,還包括歷史和時政問題,對格式的要求較低??偟膩碚f,清代科舉考試中歷史始終占有重要地位,包括科舉考試中的鄉試都與歷史有密切關系。
(一)清代科舉制度對當時歷史教育產生的影響
1.為清初統治者提供治國策略
清代的科舉制度已發展到科舉的鼎盛階段,清代科舉制度的管理嚴密和發展完善,極大地超過了以往各個朝代的發展??婆e制度并非清代的專寵,但卻在清代發展到了鼎盛時期。在清代,科舉制度開科早,耗時時間長,規章制度較為完備,制度十分嚴格且地位極高,這些都是隋、唐以降各個朝代所不能及的。清代的統治者極為重視人才選拔的工作,認為人才對君王治理國家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清朝尚未入關之前,“諸貝勒府以下及滿、漢、蒙古家所有生員,俱令考試”[12],揭開了清朝考試取仕的序幕。命令各級均把科舉取仕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滴跄觊g,將科舉取仕提高到了更高的地位,認為“文以載道,與政治相通”,學問不可能超過政治,并且為政應是主要目的,選任得當,否則就會出現所學并非所用,所用并非所學的情況。當時的統治者認為科舉取仕最重要的動機便是充實官吏隊伍,同時助力于強化政治統治,有效擴大統治者的統治基礎??偟膩碚f,重視科舉取仕制度,無非是為了創造太平盛世,維護皇帝的權威。清朝科舉制度,主要是為國家未來選拔人才,重視對社會歷史的考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統治者對政治的重視??贾姓咭矔椭y治者做出理性的判斷,一定程度上起到參謀的作用。此外,清朝的統治者極為重視讀史書,修史書,如乾隆皇帝極為重視文化工程的修養,重視史書的發展,乾隆皇帝進行修書的批注就有兩千多條,多達十五萬字,內容涉及極為廣泛,包括經濟、政治、文化及軍事等。另外,乾隆皇帝通過歷史學習,以史為鑒,以古代皇帝為鑒,最終約束和規范了自己的行為,進而制定了較為合理有效的治國策略。
2.培養了一大批的史學人才
當時,清代科舉取仕制度盛行,科舉制度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歷史教育的發展,并且有效提高了學子感悟歷史的能力和個人情操素養,培養一大批的史學人才。
清初在文壇上享譽盛名的史學家有錢大昕、崔述、黃叔琳和黃宗羲,其中黃宗羲最具有代表性。黃宗羲,字太沖,號梨洲,世稱南雷先生或梨洲先生,浙江紹興府余姚縣人,清初史學家,與顧炎武、王夫之并稱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此外,與弟黃宗炎、黃宗會號稱浙東三黃;黃宗羲亦有“中國思想啟蒙之父”的美譽。黃宗羲是清代史學家的佼佼者,黃宗羲作為一個儒者,指出不論是研究經學、史學還是主張“經世致用”的思想,他認為,史書中所記載的并不是史料上的堆砌,更多的是蘊藏著“經世之業”的論述。[13]歷史的研究不僅僅是為了總結歷史經驗教訓,更多是為了實現社會發展,提供歷史借鑒和相應的理論依據,研究史學應堅持“寓褒貶于歷史”。他還認為,研究史書,還有懲惡揚善的重要功能。清末出現了繆荃孫、全祖望、王鳴盛、趙翼等,其中,趙翼的成就最大。趙翼,字云嵩,號甌北,江蘇陽湖(今武進市)人。清朝文學家、史學家,以《二十二史札記》享譽史界。趙翼在乾隆年間以一甲第三名授翰林院編修,他一生重視史學研究,但他的史學著作在當時并不受重視,卻在死后名聲大噪,梁啟超以為趙翼“用歸納法比較研究,以觀盛衰治亂之原”。趙翼著有《二十二史札記》《陔余叢考》《甌北集(五十卷,續三卷)》《甌北詩鈔(二十卷)》《甌北詩話(二卷)》《皇朝武功紀盛(四卷)》及《檐曝雜記(六卷,續一卷)》。
(二)八股取仕成為考試定式
科舉制度中的八股文形式形成于明代,發展于清代,它是明清士人進入上層社會的“敲門磚”。清代的科舉考試制度明確規定考試范圍不允許超出儒家經典和程朱理學,且考試中不能涉及清代時政。這也說明,八股文僅是考試的一種文體,內容空洞,毫無意義。此外,八股文在格式、內容上有嚴格的限制,且其實質是考察士子們的思想是否得到嚴格控制。八股文作為科舉考試的專用文體,在當時八股文的考核和選拔大大提高了作為水平,因參加科舉考試的人多,八股文統一命題,嚴格控制了格式,士子們的文章一目了然,這使試卷評定十分便捷,極大地減輕了考官閱卷的負擔,在當時科舉選拔人才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促進了史學的繁榮與發展
科舉考試對歷史教育的影響是多方面的,不僅具有積極作用,還具有消極影響,清代科舉考試教育在促進、推動清代歷史教育發展的同時,對歷史教育,尤其是各級官學中歷史教育的開展具有一定的阻礙??傮w而言,科舉考試對歷史教育的發展起到極大的推進作用,科舉考試中對歷史知識的要求,促使各級學校和地方書院重視歷史教育,推動了歷史教育的發展。從清代各級官學的藏書書目中可以看出科舉對學校教學內容有重要影響。清代史學的突出成就主要體現在對史書的修訂上,清朝繼承了明朝“實錄”的修史制度。在清代還有一種極為特別的修史制度,它就是方略館的設置,清政府在原來的證書《通典》《通志》《文獻通考》基礎上,修纂了“續三通”(《續通典》《續通志》《續文獻通考》三書的簡稱)和“皇朝三通”(《皇朝文獻通考》《皇朝通典》《皇朝通志》三書的簡稱),它為研究相關時段的典制提供了較為便利的條件。《明史》的編纂是清代史學中的重大成就之一,它在二十四史中的地位首屈一指。總的來說,清代史學的繁榮和發展,統治者的重視,清代涌現了大批史學家,官修史學和私修史學同步發展,傳承了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對形成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1]李弘祺.中國文化新論[M].北京:三聯書店,1992.15.
[2]潘懋元.潘懋元高等教育文集[M].北京:新華出版社,1991.24.
[3]劉希偉.清代科舉考試中的“商籍”考論——一種制度史的視野[J].清史研究,2010,(3):89-95.
[4]郭自洋.清代科舉考試對江西書院教學內容的影響——從學規的角度出發[J].科技經濟市場,2014,(12):201-202.
[5]劉希偉.異地高考的歷史參照:清代異地科舉考試政策探論[J].教育研究,2015,(2):132-140.
[6]李琳琦.清代的科舉制度探析[J].社會科學家,1993,(3):52-57.
[7]陳小錦.科舉家族的考試情結——評張杰《清代科舉家族》[J].中國圖書評論,2006,(6):32-36.
[8]宋斌,梁振.論清代科舉政策對書院發展的影響——以常州府書院為例[J].黑龍江民族叢刊,2015,(1):105-110.
[9]呂小琴.清乾隆商籍改革對科舉公平性的追求及其限度[J].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13,(6):74-77.
[10]何小藝.科舉制度改革——清政府選擇的一條自我救贖之路[J].湘潮(下半月)(理論),2007,(12):76-78.
[11]李濤.“失去重心的傳統”——略論清季科舉制度廢除的社會影響[J].中共浙江省委黨委學報,2002,(4):74-79.
[12]張宏.蒲松齡科舉之路與清初科舉文風的轉變[J].遼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4):65-69.
[13]茍德儀.清季教官的宣講與地方教化——兼及科舉制廢除對教官的影響[J].四川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6):16-24.
【責任編輯:王 崇】

漢 便
G633.51
A
1673-7725(2016)03-0218-06
2015-12-15
張安昊(1983-),男,北京人,主要從事歷史方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