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長宇, 代顯華, 朱大勇
(1.成都學院 教務處,四川 成都 610106;2.國家服務外包人力資源研究院,北京 10084)
?
·文經管類實驗室·
“兩創一就”工程建設與實踐
彭長宇1, 代顯華1, 朱大勇2
(1.成都學院 教務處,四川 成都 610106;2.國家服務外包人力資源研究院,北京 10084)

“兩創一就”工程建設與實踐是運用現代互聯網+技術,以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就業過程中的需求為指引,為高校大學生提供基于“O2O”模式的創新創業就業學習、訓練、測評、實習實踐、創業孵化等一站式服務。以出發營、訓練營兩項內容構建的虛擬仿真訓練營為起點,以就業學習站、就業訓練站、就業實踐站、入職前站四項就業服務內容構建就業直通車,以創業學習營、創業訓練營、創業實踐營、創業孵化營四項創業服務內容構建創業云大道,為高校人才培養搭建一個創新創業就業全過程、全鏈條、線上線下相結合的云服務體系。
創新; 創業; 就業; 云平臺; 人才培養; 實踐教學體系
2014年9月李克強總理在夏季達沃斯論壇上,首次以“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來描述對創新創業就業(簡稱“兩創一就”)問題的期待[1]。時隔1年,2015年,李克強總理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的政府報告中對大學生就業創業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要著力促進大學生創業就業,堅持就業優先,以創業帶動就業。并強調必須加強就業指導與創業教育,落實高校畢業生就業促進計劃、實施大學生創業引領計劃,支持大學生到新興產業就業[2]。
國家對創新創業大力支持,但我國大學生自主創新、自主創業比例低,教育部統計數字顯示:2004年自主創業的本科畢業生只占畢業生總數的0.31%,2005年這一數字提高到0.4%,但到2007年,這一數字又降到0.26%,這與美國大學生20%~30%的比例相差甚遠。以北京市為例,2005年北京登記創業的大學畢業生102人,2006年146人,2007年153人,截止到2013年實際真正創業人數為229人。而應屆畢業生人數2005年15.4萬人,2006年17.5萬人,2007年18.9萬人,2013年22.9萬人,和畢業生人數比起來,北京市每年自主創業的大學生鳳毛麟角;其他省市情形也不容樂觀[3]。大學生在公開出版物上發表過學術論文和在學術會議上交流論文寥寥無幾,專利申請也是我國大學生的“軟肋”。大學生創新成果少,企業對已招聘的大學生評級趨于保守,所以創新創業教育成為直接影響到大學生自主創新、自主創業成就的關鍵。
特別是大學生就業難,也成為黨、國家、高校、學生乃至全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現實問題。自1999年開始,中國普通高校招生數量逐年擴大,使中國高等教育從精英化階段進入到了大眾化階段,按照國家教育部公布的大學生就業率統計數據,2003年的大學畢業生人數為212萬多,2014年畢業生人數已達727萬,10年間,大學畢業生增長了515萬人,2016年全國高校畢業生的數量達到749萬,可謂更難就業年。
據國內各大人力資源供應商數據統計,僅2014年應屆的大學生畢業生中就有54%未能滿足企業用人要求。究其根本原因:①因為學校育人標準與企業用人標準的不統一;②企業人才招聘渠道的專業性不強、招聘成本過高。如何能招聘到適合企業的人才,同時又能盡可能地減少招聘成本,一直是企業人力資源招聘部門要考慮的核心問題。而事實上,很多企業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在企業急需用人的時候,卻常常處于招不到人才、招不到合適的人才的困境當中。
所以,高校如何開展創新創業就業(即“兩創一就”)教育,各級政府如何打造當地大學生創新創業就業的生態環境,已成為必須著力解決的問題[4]。“兩創一就”工程建設與實踐,是從高校就創人才培養角度出發,以解決當前高校創新創業就業教育滯后于社會要求、高校人才培養標準與產業需求不匹配、高校創新創業就業資源信息單一封閉等問題為宗旨,以政府報告中“著力促進大學生創業就業,堅持就業優先,以創業帶動就業”的要求為著眼點,立足高校,致力于打造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就業良好的生態壞境。
“兩創一就”工程建設與實踐是運用現代互聯網+技術,以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就業過程中的需求為指引,為高校大學生提供基于“O2O”(“Online To Offline:線上線下)”模式的創新創業就業學習、訓練、測評、實習實踐、創業孵化等一站式服務[5-6]。以出發營、訓練營兩項內容構建的虛擬仿真訓練營為起點,通過就業學習站、就業訓練站、就業實踐站、入職前站四項就業服務內容構建的就業直通車及創業學習營、創業訓練營、創業實踐營、創業孵化營四項創新創業服務內容構建的創業云大道兩大服務內容,為高校人才培養搭建一個創新創業就業全過程、全鏈條、線上線下相結合的云服務體系[7](見圖1)。

圖1 “兩創一就”工程建設與實踐規劃思路圖
“兩創一就”工程建設與實踐是從高校就創人才培養角度出發,基于“O2O”的人才培養模式,以互聯網+的手段,以解決當前高校創新創業就業教育滯后于社會要求、高校人才培養標準與產業需求不匹配、高校創新創業就業資源信息單一封閉等問題為宗旨[8],以政府報告中“著力促進大學生創業就業,堅持就業優先,以創業帶動就業”的要求為著眼點,立足高校,致力于打造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就業良好的生態壞境。
3.1 兩創一就”建設項目定位
“兩創一就”建設以互聯網+手段,基于“O2O”人才培養模式,打造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與就業”全過程、全鏈條的、線上和線下4大“落地基地”相結合的云服務體系(見圖2)。

圖2 “兩創一就”工程建設與實踐項目定位
3.2 “兩創一就”工程建設與實踐項目目標
“兩創一就”工程依托當地政府、產業(行業)、學校、研究機構,整合資源,以“政產學研”相結合的模式搭建4大落地基地、2大人才培養體系,進而建立1個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就業生態圈[9]。4大落地基地,即4個配套服務基地,為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創新創業就業成果展示基地,虛擬仿真實訓基地,就業培訓基地。2大人才培養體系為就業人才培養體系和創業人才培養體系。就業人才培養體系建立一套集就業知識學習、就業綜訓練、就業實踐、就業測評一體化的就業人才培養體系;創業人才培養體系建立一套集創業學習、創業訓練、創業實踐、創業孵化、創業測評一站式創業人才培養體系(見圖3)。

圖3 “兩創一就”工程建設與實踐項目目標
“兩創一就”工程建設與實踐以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就業全過程的需求為切入,以虛擬仿真訓練營、就業直通車、創業云大道為三大建設內容,努力建立一個集學習、訓練、測評為一體的高校人才培養體系[10],為高校大學生提供創新創業就業教育、實習實踐、創業孵化以及就業基地等一站式的創新創業就業服務。
4.1 虛擬仿真訓練營
虛擬仿真訓練營是針對初入職場的大學生,通過出發營、訓練營的人才培養模式,在就業創業之前有針對性地對大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進行全方位的訓練[11],讓初入職場的大學生提前了解行業信息、企業動態、職場環境、工作程序等,讓學生充分認識、了解、正確評價自己,為下一步就業創業做好知識、能力、素質的儲備[12]。其內容整體構建(見圖4)。
(1) 出發營。出發營是通過“O2O”的課程學習模式,為大學生在就業創業之前提供商業環境認知服務及就業創業通用課程線上線下的學習服務,讓大學生掌握就業創業所需基本知識,提前了解職場環境。出發營包含兩方面內容,即:認知和學習。認知,即指商業環境認知,包括:產業認知、行業認知、崗位認知、企業認知等。認知的目的在于讓大學生提前了解職場商業環境,形成職場初步印象。學習,即指就業創業通用知識學習,按類別可分為:管理類、技能類、企業管理類等。學習的目的在于讓大學生初步了解就業創業過程中所涉及的知識類別,為成功就業創業打下基礎。

圖4 虛擬仿真訓練營整體內容架構
(2) 訓練營。訓練營是運用現在虛擬仿真技術,針對大學生進行就業創業前的基本知識、能力及素質的訓練,運用情景式隱性測評、連續性測評等測評手段,為大學生確定自身職業定位、規劃未來職業生涯、提供系統的、全面的、具體的、有針對性的指導和參考。訓練營包含訓練及測評兩項內容。①訓練。即虛擬仿真實訓:利用虛擬仿真技術,通過創業角色訓練、項目實訓、崗位實習等訓練,讓學生身臨其境,體驗在不同企業不同崗位的上完成真實的工作任務,開展團隊協作與溝通,真實的體驗職場環境,將理論知識與實踐運用結合起來,在認知中實踐、在實踐中體驗,為成功就業創業奠定基。②測評。利用情景式隱形測評、連續性測評等測評手段,對大學生進行職業與發展能力、綜合能力與素質、職業素質、性格特征等內容進行測評,讓學生全方位了解自己認知自己,為大學生做好個人職業規劃提供理論依據。
4.2 就業直通車
就業直通車是從高校人才培養角度出發,解決高校就業創業教育滯后于社會需求、高校人才培養標準與企業用人標準不匹配的問題,通過就業學習站、就業訓練站、就業實踐站、入職前站四大就業服務內容,以就業測評為依托,對高校人才進行統一標準化的描述,建立標準化的分類人才儲備,利用多維匹配技術,將高校人才培養標準與企業用人標準進行撮合,完成人崗的多維匹配、遠程面試與交易、為高校人才打通快速化的就業通道。整體內容架構(見圖5)。
(1) 就業學習站。就業學習站是針對有就業意向的高校學生:①針對就業過程中所需的簡歷寫作、求職技巧、法律法規等通用就業知識提供專項課程學習;②針對企業崗位職責描述、以企業崗位對相關知識的要求提供專項課程學習。課程內容包含:簡歷寫作方法,求職方法,職業生涯規劃、就業維權、勞動法等。

圖5 就業直通車整體內容架構圖
(2) 就業訓練站。就業訓練站是以企業崗位職責描述為依據,針對企業崗位要求對高校學生進行專項知識、能力、素質的訓練,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模式,通過專業教師指導,讓學生掌握就業過程中所需的各項就業專業技能。訓練內容包括:崗位專業能力訓練、崗位勝任能力訓練,職業能力訓練等。
(3) 就業實踐站。就業實踐站是就業學習站和就業訓練站的知識、能力、素質的驗證模塊,通過為高校學生提供項目實習實踐、崗位實習實踐、頂崗實習實踐三種方式,讓高校大學生真正了解自身知識、能力、素質結構與企業崗位要求之間的差距;同時,讓高校大學生在真正就業之前全面了解企業崗位工作環境、崗位工作流程等,為真正就業提供實踐保障。
(4) 入職前站。入職前站是通過高端計算方法,對大學生個人信息與企業崗位要求進行人崗撮合匹配。提供人崗撮合匹配度自動提示及大學生學習路徑指引。個人知識、能力、素質與企業崗位匹配度高的大學生,可根據個人求職意愿,直接將簡歷推送至企業;個人知識、能力、素質與企業崗位匹配度低的大學生提供學習路徑指引,學生可根據路徑指引去學習,完成學習后進行二次撮合匹配,直至達到企業崗位要求。
4.3 創業云大道
創業云大道是以現代互聯網+的技術為依托,以培養高校創新創業人才為目標,圍繞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及高校創新創業孵化為理念,針對有創新創業意愿的高校學生提供基于“O2O”模式的創業學習營、創業訓練營、創業實踐營、創業孵化營四大服務內容,為高校創新創業人才提供創業學習、創業訓練、創業實踐、創業測評、創業孵化一站式創業服務[13]。整體內容架構(見圖6)。

圖6 創業云大道內容整體框架圖
(1) 創業學習營。創業學習營是針對創業意向的高校學生,提供創業過程中所需專項課程學習,幫助高校創業人才掌握創業所需知識。創業課程包括:創業經濟學、管理經濟學、商業計劃書、商業模式創新、風險投資與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s,IPO,首次公開募股)等。
(2) 創業訓練營。創業訓練營是運用現代虛擬仿真技術,運用線上模擬商業社會環境訓練與線下虛擬仿真基地實訓相結合的方式,面向有創業意向的群體提供基于角色扮演、虛擬仿真、團隊研討等多種應用模式下的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創業綜合能力訓練,幫助高校創業人才快速提升創業能力。
(3) 創業實踐營。創業實踐營是利用互聯網技術,面向具有創業意愿的高校大學生,通過線上“競拍”和線下實踐相結合的方式,為高校大學生提供創業實踐服務,讓大學生真實體驗創業過程。線上,創業者可根據自身需要,對行業領導、專家、前輩、導師等“名人”實踐進行在線競拍,競拍成功者可獲得競拍時間段內的導師發布的服務;線下,創業者可以跟隨創業大師進行線下創業實踐體驗。
(4) 創業孵化營。創業孵化營是為具有創新創業意愿的大學生提供項目、資金、市場、場地、人脈、基礎行政、導師、創業活動等創業過程中所需的12大服務內容。以線上孵化服務與線下基地服務相結合的孵化方式,幫助高校創業者將創新創業成果進行市場轉化,為創業者成功創業保駕護航。
4.4 配套基地
根據“兩創一就”工程建設與實踐項目建設內容與應用要求,配套建設四大落地服務基地:成果展示基地、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虛擬仿真實訓基地、就業培訓基地。
(1) 成果展示基地。高校創新創業就業展示基地建設目的在于營造優質創新創業就業環境、推廣創新創業就業成果,將高校創新創業就業服務、就業成功案例、創業成功孵化案例等成果對外宣傳與交流,建立具有科技感、人機智能交互的復合型多功能展示中心,服務于高校大學生,助推高校大學生實現創新創業就業。
(2) 虛擬仿真實訓基地。基于高校虛擬仿真的創業訓練項目,在教學活動中通常要求有專門的教室,至少容納在150人左右的訓練空間,面積預估在700 m2左右,在環境效果上,場地建設選擇一間整體大教室建設裝修,亦可根據同層的多個房間改裝場地,布局上需要根據現場情況進行規劃設計,進行基地建設實施。
(3) 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根據高校創新創業孵化要求,建立以高校大學生創業為主的創新創業孵化基地,基地建設一般配套創業孵化辦公區、總裁辦公室、基礎行政區、導詢臺、多功能活動休閑區等功能區,基地面向創業者與創業團隊提供物超所值的辦公場地服務、基礎行政服務、創新創業教育、創業體驗服務、創業孵化增值服務等,通過線上微信、線上活動、平臺結合線下孵化空間及交流互動,打造“互聯網+創業”的創新型“創客空間”。
(4) 就業培訓基地。根據高校大學生就業過程需求,通過建立高校大學生就業測評區、遠程面試管理區、就業指導區、接待區等功能區,面向高校大學生提供就業測評服務、就業指導服務、遠程面試管理服務等服務,打造高校大學生就業幫扶基地,幫助高校大學生快速就業。
“兩創一就”工程的建設與實踐,特別是政府參與投資,整合當地資源,立足高校,服務高校,為高校創新創業就業人才培養搭建一個全過程、全鏈條、線上線下相結合的云服務體系,為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就業打造了一個良好的生態壞境,取得良好的效果。長春現代服務業人才培養基地,由長春多家高校和國家服務外包人力資源研究院共同設計,市政府出資降低院校建設投入,滿足長春市20所不同院校,不同專業,不同年級的綜合仿真實習和通用能力測評。在助力長春市現代服務業人才培養,提升人員能力素質推動人力結構優化,營造學習型社會,增強區域經濟內在的持續發展能力與核心動力等方面起到非常積極的作用。秦皇島市與國家服務外包人力資源研究院共建,通過跨業整合、端云結合的服務方式,通過云平臺整合2 000多家企業,提供4 000多個崗位,匯聚6 000多高素質人才,人才供求比達2%,提供企業閑置資源與外包項目服務2 000余項,成效顯著。
[1] 國務院印發《關于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N]. 光明日報, 2015-06-17(03).
[2] 李克強.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N]. 新華日報,2015-03-06(01).
[3] 李 杰.河南省大學生創業現狀調查研究[J]. 教育與教學研究,2015,29(3):88-91.
[4] 張天華.高校就業創業人才培養探究[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 2015,17(6):52-56.
[5] 林金環.再談O2O[J].信息與電腦,2012,24(10):94-97.
[6] 姜 峰,王 寧.O2O模式解讀及發展方向預測[J].商場現代化, 2014,43(6):43-44.
[7] 袁小艷,劉 靜,張曉通.高校數字校園云服務體系研究[J].四川文理學院學報, 2014,28(5):73-75.
[8] 張典兵.國外高校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特色與借鑒[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5,29(8):1-3,7.
[9] 代顯華.校政企互動 構建“政產學研用”實踐教育平臺[J]. 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3,32(6):212-215.
[10] 李 璞,楊德祥.提升大學生就業競爭力的培養體系研究[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12(2):122-125,128.
[11] 江 彬.加強實踐教學,提升專業技能:國貿專業基于SimTrade平臺的探索[J].教育與教學研究, 2014,28(2):92-94,121.
[12] 于 斌,顏賢斌. “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管理探索與實踐[J].實驗技術與管理, 2015,32(9):30-33.
[13] 譚立章,錢津津.以創業實踐為載體提高創業教育實效性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33(1):140-143.
The Establish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novation, Start-up and Career Service” Program
PENGChang-yu,DAIXian-hua,ZHUDa-yong
(1. Office of Academic Affairs, Chengdu University, Chengdu 610106, China; 2. National Human Resources Institute for Service Outsourcing, Beijing 100084, China)
The “Innovation, Start up and Career Service” program is based on the needs of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start-up and job hunting. Utilizing an O2O model, the program helps providing train, consultating, testing and incubation services for college students. The program will set up virtue training station of starting camp, and training camp. The training camp simulates a practical channel to the career and start-up services. The career overview camp, simulating interview camp, intern camp and job prep camp will help students transiting smoothly from campus to job market and career development. The four stage, i.e., start-up overview camp, start-up training camp, start-up practice camp and start-up incubation camp will serve the needs for students who are interested in start-up business. The career services and start-up service virtual camps utilize cloud computing technology to create a complete and innovative solu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explore career options.
innovation; start-up; job hunting; cloud platform; talent cultivation;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2016-01-25
四川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項目(CJF13032);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劃項目(SC13XK03);成都學院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和教學改革項目(CDJG2014010)
彭長宇(1976-),男,重慶人,碩士,實驗師,從事實驗教學研究與管理工作。E-mail:379231304@qq.com
代顯華(1971-),女,四川名山人,碩士,研究員,主要從事實驗教學、實驗室建設與研究工作。
Tel.:13551144443;E-mail:daixh@cdu.edu.cn
G 642.0
A
1006-7167(2016)08-026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