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星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16)10-000-02
摘 要 責任就是職責和任務,是指分內應做的事情。加強責任文化建設,是轉變工作作風、提升執行力的重要途徑,更是管理的一項長期任務。明析責任文化的內涵及意義,把握責任文化建設關鍵點,才能不斷創新責任文化建設載體,確保工作落實,推動一個地區、一個單位又好又快發展。
關鍵詞 責任文化 內涵 意義 要點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強調:“擔當大小,體現著干部的胸懷、勇氣、格調,有多大擔當才能干多大事業”。這里所說的“擔當”是指勇擔責任。近年來,一些先進地區、成功企業都在不斷強化責任文化建設,用先進的責任文化激發潛能,凝聚力量,推動發展。明析責任文化的內涵及意義,把握責任文化建設關鍵點,才能不斷創新責任文化建設載體,確保工作落實,推動一個地區、一個單位又好又快發展。
一、責任文化的內涵
所謂責任文化,是“人人都講責任的文化”,是在文化的基礎上加入責任的成分,即是組織及其全體成員共同信奉并實踐的以責任理念為核心的價值觀。責任通常可以理解為:一是指份內應做的事,如職責、盡責任、崗位責任等;二是指沒有做好自己工作,而應承擔的不利后果或強制性義務。從實踐層面看,責任是一個系統,包含責任意識,是“想干事”;責任能力,是“能干事”;責任行為,是“真干事”;責任制度,是“可干事”;責任成果,是“干成事”,這五個方面的基本內涵構成了責任文化的骨架。
二、推進責任文化建設的重要意義
責任伴隨著人類社會的出現而出現,有社會就有責任。在社會的舞臺上,每種角色往往意味著相應責任。就黨員干部個體而言,是否具備強烈的責任心和事業心,決定了其個人價值是否能夠得到充分展現,決定了其事業能否經得起歷史的檢驗。只有對工作勇于擔當、敢于負責,盡職盡責、恪盡職守,才能高標準完成工作任務,才能贏得上級的肯定、同事的尊重和群眾的認可。反之,如果對工作敷衍塞責、處處推諉,避重就輕、消極應付,必然會招致上級批評、同事輕視、群眾抱怨,工作陷入被動落后,事業發展無從談起。就集體而言,濃厚的責任文化氛圍是凝聚一方合力、突破重點難點的重要保障。只有明確樹立責任標桿,持續加強責任文化建設,以責任文化的力量感染人,以責任文化的理念熏陶人,變“要我盡責”為“我要盡責”,全面激發各級各部門干事創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才能推動一個地區一個單位平穩較快發展。反之,如果責任文化建設只是停在表面、流于形式,沒有真正人腦人心,必然造成干部隊伍履責意識不足、擔責意識不強、盡責意識不夠,進而阻礙一個地區一個單位的快速發展。
三、責任文化建設的要點
(一)推進責任文化建設須內化于心。弘揚責任文化,關鍵是要立責于心,堅持把責任文化教育作為廣大黨員干部轉變作風和提升效率的重要抓手,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把責任升華成一種宗旨觀念,深刻理解權力就是責任、干部就是公仆、領導就是服務,時刻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滿腔熱情地做好服務群眾的各項工作。把責任升華成一種人生態度,無論個人能力大與小,都能清楚地明確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并且敢于承擔責任、善于承擔責任,以強烈的責任心折射自己積極的人生態度,以積極的人生態度提升自己的人生高度。把責任升華為職業精神,盡管職務有高低、崗位有差別,但工作就是責任,每一名黨員干部都清楚自己承擔的責任,努力由擔責于背轉向立責于心,將責任內化為自己的信仰,升華為一種人生的追求,真正做到“我的工作我負責,我的崗位請放心”。
(二)推進責任文化建設須外化于行。責任文化重在落實,贏在執行。強化各級干部的責任,實際上就是強化狠抓工作落實的責任。只有使責任文化理念融人經濟發展、社會建設、改善民生、維護穩定等中心工作,落實在各級干部的行為上,才能發揮責任文化的最大價值:把責任文化建設觸入本職工作,進一步明確崗位職責,認真對待每一個工作環節,把履職盡責變成自覺行動,小事不馬虎、大事不含糊,不斷提高服務標準、規范服務行為、豐富服務內容、改進服務方式,真正讓群眾滿意認可。把責任文化建設與領導交辦任務相結合,把上級根據工作需要部署的臨時性工作逐項落實到位,當承擔時義無反顧,當開拓時勇往直的,真正做到為官不避事、干事不避難,切實做到讓領導放心。把責任文化建設貫穿于聯系服務群眾工作全過程,讓責任文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廣大人民群眾,以腳踏實地的作風、實實在在的成效贏得群眾信任、擁護和支持。
(三)推進責任文化建設須普化于眾。責任文化建設不能僅僅停留在領導干部層面,必須深入到每一個崗位、每二個環節,落實到每一名責任主體頭上,只有這樣,才能聚起強大的發展合力,才能真正讓責任文化落地生根、迅速成長。對領導干部來說,講責任就是對地方發展有一種“食不甘味、寢不安席”的強烈使命感,既要有立足現實、攻堅克難的魄力,又要有思慮將來、高點謀劃的遠見,解放思想敢于擔當,凝聚力量勇于突破,真正擔負起推動一方發展、富裕一方百姓的重任。對黨員干部來說,講責任就是貫徹好、執行好黨委政府發展規劃,把組織的信任和群眾的期待化作工作的動力,求真務實、真抓實干,注意言行、樹好形象,當好黨委政府和群眾聯系的橋梁與紐帶。對群眾來說,講責任就是要樹立“地方發展、人人有責”的主人翁意識,著重培養開放包容的胸襟,大力培養文明誠信的意識,以開放的姿態、創業的勇氣,打造一流發展環境,拓展更大發展空間。
(四)推進責任文化建設須固化于制。少數黨員干部有職不負責,不想干事,不認真干事,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推進機制不完善,制度建設沒跟上。只有把責任文化形成機制、長期堅持,不斷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才能使之由“虛”變“實”,由文化形態的軟性訴求轉化為體制機制的硬性規定。及時把責任文化建設中的一些好經驗、好做法上升為規章制度,切實增強責任文化建設的系統性、針對性和嚴肅性,使之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以制度的力量推動責任文化建設不斷深入、取得實效;要根據工作實際,對責任文化制度進行適當調整,推動制度建設與時俱進,不斷提高責任文化建設的科學性和可行性。制度定了就要嚴格執行,要大力加強干部隊伍執行力建設,增強干部制度意識,嚴格按制度辦事的規則,加強制度執行的監督檢查,切實把責任文化制度轉化為黨員干部的價值標準和行為規范。堅決維護制度的嚴肅性和權威性,堅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嚴肅查處各類不知責、不履責、不盡責現象,以強措施硬手段推動制度落實。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 唐淵.責任決定一切[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