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克峰
摘 要: 隨著人口劇增、經濟高速發展,水的浪費與污染已成為制約工農業生產和城市發展的瓶頸。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由于城市化進程中人口增多及不合理的生產模式、布局和管理方式,造成生活污水和生產廢水對清水河一段污染。為了保證當地的經濟持續發展,作者認為應從發達國家的河流污染和治理過程中得到啟示;不應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必須未雨綢繆,采取對策。
關鍵詞: 清水河 污染 治理對策
寧夏固原市,由于城市化的發展,人口迅速膨脹,使得城市居民的生活污水及一些小工廠、私人作坊的廢水增多,未經處理便排入河道之中,造成清水河一段——沈家河水庫及上游污染嚴重,生態環境遭到破壞,河水已經向當地人們舉起“黃牌”。
一、污染的原因及后果
清水河是本區注入黃河的最大支流,源于六盤山東北麓固原縣開城黑刺溝溝腦處,由南向北經固原、海原、同心、至中寧縣山河橋注入黃河。該流域由于氣候干燥,反映為水平衡方面、具有流量小,時間變率大。年內徑流70%~80%。集中在6月~9月。11月至次年的僅占年徑流量的20%左右,平均年徑流量為2.16立方米,年最大徑流量5.66億立方米(1964年),年徑最小流量為0.998立方米(1960年),相差近5倍。在年內冬春季由于徑流量最小,因此污染物濃度最大,污染非常明顯。另處在年徑流量較小的年份,污染物濃度大,污染程度就增加。最近幾年,氣候變得較干旱,降水驟減,造成該區流域內徑流減少,甚至斷流現象,沒有過多水的沖淡作用,自凈能力減弱,污染日見加劇。
除自然原因外,人為影響是加重污染的罪魁禍首。
1.城市化發展,人口增加,市民生活污染水增多,陳舊的排水系統設施未加改良。由于大量的移動人口定居下來,縣城人口猛增,居民的生活污水隨之多起來。生活污水成分復雜,排入河道便成為河流的一大污染源。另外,人口增加了,舊的排水系統未經改善,已無法容納過多的污水,自凈能力很弱,污染嚴重。
2.城市垃圾數量和種類的增加。城市垃圾的數量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增加,按低收入地區每人每日垃圾0.5千克的數量計算,固原市日產垃圾約為100噸,年產垃圾約為3.6萬噸。另外垃圾的種類越來越多,廢舊家具、包裝材料、家用電器、廢舊汽車及電腦也加入城市垃圾的行列。制造一臺電腦需要100多種化學原料,其中一半以上對人體有害。每臺電腦顯示器的顯像管內含有120克~240克鉛,電池和開關含有汞、鉻等重金屬,對人體有害。垃圾的數量和種類已超過固原市城市環境自凈能力。
3.農業發展破壞生態、污染水源。隨著人口的增加,清水河上游河谷地帶、河漫灘低地甚至河床上都開始種植糧食作物。大量的化肥農藥及殺蟲劑的使用不僅污染土壤,而且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尤其在夏季,由于降水集中,不僅加劇了水土流失,而且污染物被帶入河道污染河水。這些污染源中除含有有害的化學物質外,大多是氮磷等物質,流入河道常會引起水體富營養化現象。
4.小工廠,私人作坊廢水未經處理。城內大小工廠有好幾家,其中以皮革廠、磷肥廠污染嚴重。由于這些小工廠生產流程原始,技術裝備,設施簡陋,基本沒有廢水處理設備,工廠廢水無法處理,直接排入河道造成污染。另外,私人作坊也較多,大多是作粉條的小作坊。這些作坊主大多是急功近利者,他們做的粉條能否達到衛生標準暫且不說,但他們排放的污水嚴重超標是顯而易見的。這幾年私人屠宰場數量、規模有所增加,有許多都在城南河流上游河道。屠宰場附近散發惡臭味污染大氣、滋生病毒病菌污染水源。
水是工業的血液,也是農業的命脈。南河灘橡皮壩水質逐年惡化,另外沈家河水庫作為清水河上游的水庫,除了蓄水防洪外,更重要的是灌溉。這座水庫由清—混—黑,散發惡臭,水質不斷惡化。目前水庫的污染已經危及灌溉流域居民的身體健康和經濟發展。如不整治,長此以往,不僅污染地表水,而且地下水會遭到污染。
二、泰晤士河污染和治理中的啟示
有人說污染是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幾年前白色泡沫飯盒在我國誕生后,很快在我國刮起一陣“白色風暴”,帶來“白色污染”。而如今面對“白色污染”的肆虐,人們開始呼喚“綠色標志”。
那么我們從英國泰晤士河的污染和治理的過程中能否得到一點啟示呢?
18世紀末期,英國產業革命后,沿泰晤士河兩岸工廠企業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倫敦人口迅速增加,大量的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河中。泰晤士河逐漸變成河水渾濁,污染嚴重的臭河。到20世紀50年代,泰晤士河污染更嚴重,它的含氧量等于零,除了少數鱔魚幸存外,其他的魚類幾乎絕跡,污黑的河水臭氣熏天,令人不堪忍受,尤其夏季,泰晤士河的氣味腐臭難聞,面臨河畔的英國議會大廈的窗戶,不得不懸掛有消毒水浸泡的窗簾。直到1964英國政府才對泰晤士河進行了全面治理,通過立法,控制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排放,重建和延長倫敦下水道,建設453座污水處理廠,形成完整的城市污水處理系統,每天處理9.44億加侖污水,使排入河流的廢水由污水變成清水。
由泰晤士河的污染與治理,我們可以從中得到有益的啟示:經濟發展與環境治理應同步進行,絕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三、永續利用美景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黃牌”已經亮出,“警鐘”已經敲響,治理該河應從以下方面著手。
1.因地制宜,發展生態農業。在上游河岸應倡導植樹造林,恢復植被,多營造薪炭林或經濟林,如紅梅杏、水梨等。農民既能獲得收入,生態環境又得到了保護。政策投資或鼓勵農民多建沼氣池,既可沼渣還田恢復土壤肥力,又可減少使用化肥。
2.合理布局,分散污染源。我們應把一些私人作坊分散于各鄉村,不要讓它們集中在某一河段。這樣既接近原料地,又可分散污染源,便于河水的自凈。其次應大力宣傳環保知識,樹立人們的環境保護意識,吸取國內外、區內外先進技術經驗,把工廠的廢水,通過污水處理設施,消除在生產流程之中。我國已探索出最科學、最先進的凈水新技術—中纖維超濾,即膜分離技術。
3.垃圾分類、化害為利。垃圾作為城市代謝的產物是城市的污染源,實際上垃圾是放錯了位置的資源、永不枯竭的城市礦藏。城市垃圾的數量和種類雖多,只要我們從資源的角度看待它就有辦法解決它、利用它。我們首先要對垃圾分類回收。分類后不應簡單的焚燒、填埋,應該分類加以利用。如:可燃垃圾應進行干餾制取木炭、焦油、煤氣等。非可燃垃圾可根據他們的性質制作不同的建筑材料等,或者可根據熔點的不同分離出不同的金屬,從而達到綜合利用、化害為利的目的。
4.嚴格管理,循環利用。當地政府部門,應出臺一系列有針對性政策,加強管理,做到有法可依,違法必究,從而減少污水的排放量。另外,本區屬于干旱地區,可以模仿一些缺水國家(以色列)對水的利用措施,重視邊緣水(微咸水,生活污水,暴雨洪水)的利用,對工業廢水、生活污水進行集中處理,再供給城市和工廠,做到循環利用。
參考文獻:
[1]寧夏回族自治區地理.寧夏人民出版社.
[2]泰晤士河傳佳音.中學地理教學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