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繪集
我國GDP影響因素分析
王繪集
本文運用計量經濟分析方法,建立國內生產總值的多元線性回歸模型。利用Eviews軟件對模型進行OLS參數估計,通過OLS回歸、懷特異方差檢驗、BG自相關檢驗、簡單相關系數多重共線性分析等實證分析了城鎮、農村居民消費水平和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增加值這些指標對我國GDP的影響,從而擬合出比較優良的GDP模型,說明城鎮、農村居民消費水平以及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增加值這些指標對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的影響,并結合當前我國的宏觀經濟形勢,找出目前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從而給出相應的對策。
國內生產總值 OLS參數分析 檢驗 影響因素
國內生產總值是指在一定時期內(一個季度或一年),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中所生產出的全部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價值,常被公認為衡量國家經濟狀況的最佳指標,它不但可反映一個國家的經濟表現,還可以反映一國的國力與財富,對于經濟研究、經濟管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尤其從1985年我國開始正式統計GDP后,它就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GDP核算中有許多因素在起作用,拉動GDP的最主要因素是三駕馬車:投資+消費+出口。經濟學家們基于三個主要因素對我國的GDP影響因素做了大量研究。本文通過計量分析方法和統計分析方法,通過OLS回歸、懷特異方差檢驗、BG自相關檢驗、簡單相關系數多重共線性分析方法等實證分析了我國城鎮、農村居民消費水平、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增加值這些指標對我國GDP的影響程度,旨在分析居民消費結構和產業結構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貢獻情況,并結合我國當前的宏觀經濟形勢,對國家宏觀經濟政策提出一點自己的看法。
(一)數據收集
從《中國經濟與社會發展統計數據庫》得到我國1985~2014年國內生產總值GDP、我國城鎮、農村消費水平,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增加值的統計數據,數據基于全國范圍內各年年末的數據統計,如表1所示。
表1是1985~2014年間,我國的GDP、城鎮居民消費水平、農村居民消費水平、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增加值的相關樣本數據。本文旨在分析城鎮居民消費水平、農村居民消費水平、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增加值對GDP的影響程度,找出最主要的影響因素。設被解釋變量GDP為Y,分別設解釋變量為城鎮居民消費水平x1、農村居民消費水平x2、第一產業增加值x3、第二產業增加值x4、第三產業增加值x5。
表1 1985~2014年消費水平和產業結構對我國GDP的影響
(二)對GDP影響因素的分析過程
1.模型的建立及參數估計
OLS回歸結果如圖1所示。
2.模型的經濟意義檢驗
由圖1所示回歸結果可知,分別表示城鎮居民消費水平、農村居民消費水平、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增加值對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的彈性,分別是0.2、0.4、0.4、-0.1、0.05,都在-1~1之間,數值范圍相當,通過經濟意義檢驗,但是第二產業的回歸系數為負,與實際結果不符,可能是模型存在多重共線性,下面對回歸模型進行分析檢驗。
3.模型的統計檢驗
(1)F檢驗:原假設:取0.05。由圖1所示,F統計量的伴隨概率接近0,表明在95%的置信水平下拒絕原假設,模型通過方程顯著性檢驗。
(2)T檢驗:原假設:取0.05。由圖1所示,伴隨概率均小于0.05,表明在95%的置信水平下拒絕原假設,變量通過顯著性檢驗,說明城鎮、農村居民消費水平、第
(3)擬合優度檢驗。模型的擬合優度,接近于1,模型的擬合優度較好。
4.模型的計量經濟檢驗
上述結果有一定的假設前提,包括:隨機誤差項具有同方差,隨機誤差項之間不存在序列相關,解釋變量之間無相關性等。實際上,參數估計量不能完全符合假設,因此,必須通過計量經濟檢驗,對模型進行修正。
圖1
圖2
圖3
圖4
逐步引入其他變量,確定最適合的多元回歸方程,經過回歸方程檢驗顯示,該組合的擬合優度較其他組合好,且F檢驗、t檢驗都是顯著的。由此可以確定方程的三個變量lnX2,lnX3,lnX5,在此基礎上對方程進行OLS回歸后,結果如圖3所示,所以處理后的多重共線性的方程模型為: ln=1.4006+0.47492ln x +0.37183ln x+0.14615ln x(公式2)
(2)特異方差檢驗。對上述的回歸模型進行懷特異方差檢驗,檢驗結果如圖4所示,其中F值為輔助回歸模型的F統計量值。原假設0H:模型不存在異方差,取∝=0.05,由于F統計量的伴隨概率P=0.17大于顯著性水平∝=0.05,能夠接受在95%的置信水平下不存在異方差的假設,所以該模型不存在異方差。
(3)BG自相關性檢驗和調整。對上述的回歸模型進行BG自相關性檢驗,檢驗結果如圖5所示,圖中HnR2=9.4517,臨界概率P=0.0088,原假設0:模型不存在自相關,取顯著水平∝=0.05,由于F統計量的伴隨概率P=0.01小于顯著性水平∝=0.05,拒絕在95%的置信水平下不存在自相關性的假設,因此輔助回歸模型是顯著的,即在回歸模型的誤差項間存在自相關。因此對自相關進行調整:用廣義差分法消除自相關,先在解釋變量中引入AR(1)項進行一階差分得到如下結果:
圖7表明估計過程經過7次迭代后收斂, nR2=2.6934,臨界概率P=0.26,取顯著水平∝=0.05,由于F統計量的伴隨概率P=0.34大于顯著性水平∝=0.05,能夠接受在95%的置信水平下不存在自相關性的假設。因此,輔助回歸模型是不顯著的,即在回歸模型的誤差項間不存在自相關。根據圖6,此時方程的回歸模型為: ln=1.3908+0.4875l n x2+0.3696l n x3+0.1327l n x5(公式3)
5.調整后模型形式的確立
綜上,模型參數意義明確且顯著,存在顯著的線性關系,調整后的擬合優度也較好。
(三)模型解釋
通過對所建模型的分析我們可以對如何提高我國GDP給出自己的見解與解決方案。分析上述計量經濟模型參數估計結果,得知,其中農村居民消費水平對GDP的影響最大,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對GDP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對我國在居民消費和優化產業結構方面有如下建議:
(一)針對居民尤其是農村居民的消費水平
圖5
圖6
圖7
第一,收入是消費的決定因素,增加農民收入是增加居民收入目標中的重中之重,也是其根本所在。在農民收入增長格局劇烈變化的同時,要加快農業結構調整速度,拓寬農村居民收入渠道,加大工業化和城鎮化投入,提高農民消費能力。
第二,加快新農村建設,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生活條件。大力開展農村環境衛生專項整治活動,建立健全長效管護機制,確保環境治理問題不反彈。同時,深化農村市場體制改革,加強法制建設力度,注重開展村莊經營,以土地、資產入股等形式發展美麗經濟或配套產業,做大做強村集體經濟,努力增加農民收入。幫助農村居民找到新型發展道路,進一步深化美麗鄉村建設。
第三,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給農民消費吃一劑“定心丸”,提高農戶抗風險的能力。進一步完善養老、醫療和失業保險,給居民提供穩定的后方保障。這也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重大舉措。
(二)針對產業結構,尤其是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
第一,推進以國有企業改革為核心的經濟體制改革,重點關注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撬動社會資本參與投資,推動實現中央和地方國有資本的“混合”。
第二,調整農業內部產業結構,在網絡銷售、公司管理、運行模式、營銷策略等方面進行創新。我國農業的綜合競爭力在不斷提升,但就總體而言,仍是我國的弱勢產業。應加大資本、技術等要素的投入,建立現代化新農村。
第三,加快推進服務業發展,提升第三產業所占比重,完善產業結構,促進發展改革。推進供給側改革的新方向、穩定經濟增長的新動能、形成合力發展新業態,培育消費新熱點產業,推進規模化、品牌化和網絡化經營,推動特大城市形成以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
(作者單位為安徽財經大學經濟學院)
[1] 龐皓.計量經濟學(第三版)[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2] 高鴻業.西方經濟學(第四版·宏觀部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3] 曼昆(美).經濟學原理(第四版·宏觀經濟學分冊)[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4] 耿華強.消費環境對我國農村居民消費影響的實證分析[J].統計研究,2012 (11).
[5] 劉太琳,劉敏敏,董中印.我國農村居民消費與經濟增長關系分析[J].東岳論叢,2012(10).
[6] 劉志杰.我國產業結構對經濟增長作用的測算及其評價[J].統計與決策,2009(23).
[7] 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DB/ OL].中國國家統計局網站.
[8] 勵佳憶.通過GDP看中國經濟[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