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磊, 賀 強, 林衛峰
(天津大學 國有資產與設備管理處,天津 300072)
?
天津化學化工協同創新中心共享平臺模式探究
張 磊, 賀 強, 林衛峰
(天津大學 國有資產與設備管理處,天津 300072)

在國家《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簡稱“2011計劃”)啟動實施以來,“天津化學化工協同創新中心”作為“2011計劃”所取得的顯著成果,在組建模式、建設目標、機制改革等方面不斷創新探索,全力打造國際化學化工學術領域的知名科研平臺,構建“天津化學化工協同創新中心”共享平臺,匯聚多學科、多功能的優勢。本文從“天津化學化工協同創新中心”共享平臺模式建設、功能研究、成效分析等方面闡述其協同創新新模式,打破了大型儀器設備封閉式管理方式,通過平臺互通資源,以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為目標,開啟了校校、校企、校地互通共享新局面。
共享平臺; 協同創新; 2011計劃; 產學研
2012年3月23日,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工作會上,教育部、財政部聯合頒發 《關于實施“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的意見》(簡稱“2011計劃”),明確指出要充分發揮高等學校多學科、多功能的優勢,積極聯合國內外的創新力量,有效整合創新資源,構建協同創新新模式與新機制,形成有利于協同創新的文化氛圍[1]。
從“211工程”到“985工程”,再到今年啟動實施的“2011計劃”,這三大工程和計劃,堪稱中國高等教育近20年來的三大里程碑。在高等教育大國向高等教育強國邁進的征程上,中國高校步伐堅實有力。2011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國家科學技術三大獎,全國高校共獲得214項,占總數的72.5%,比去年又增加了一個百分點。頂天立地的高校科技,又取得了驕人成績[2]。
“211工程”和“985工程”重在學科、人才、平臺等創新要素的建設與發展,落腳點在于高校內部的建設[3],而“2011計劃”則重在高校的機制體制改革,落腳點在于推動高校內部以及外部的創新力量之間創新要素的融合發展[4]。作為“2011計劃”啟動實施以來所取得的顯著成果,“天津化學化工協同創新中心”在組建模式、建設目標、機制改革等方面不斷創新探索,力求打造國際化學化工學術領域的知名科研平臺。
隨著“2011計劃”的實施,國家對高等教育的經費投入大幅度提高,高校儀器設備快速增長,其中儀器設備私有制管理方式導致嚴重的資源浪費[5]。“2011計劃”開啟了校校、校企、校地協同創新運行新模式,努力搭建協同創新儀器共享平臺,轉變高校創新方式,提升整體科研水平。
“天津化學化工協同創新中心”以天津大學化工學科與南開大學化學學科為核心聯合組建,并聯合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中國石化集團公司、天津渤海化工集團共建,協同創新中心搭建的共享平臺宗旨是使高校與科研機構院所、行業企業、地方政府等創新體,通過平臺互通資源,以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為目標。大型儀器設備是高校高水平人才培養及科學研究的重要基礎[6],現代大型儀器設備的數量及配置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一所高校人才培養的質量和科學研究的水平[7-9]。“天津化學化工協同創新中心”共享平臺是以建設“天津化學化工協同創新中心”大型儀器管理系統為基礎,通過提高高校大型儀器的管理水平,進而促進天津市高校服務區儀器共享平臺的建設,提高區域大型儀器的開放共享水平,充分發揮區域大型儀器的使用效益,為教育和科技創新提供強有力的支撐作用[10]。
2.1 構建協同創新中心共享平臺基礎
“天津化學化工協同創新”共享平臺是建立在高校現有資源基礎上,廣泛匯聚多方資源,以協同創新為手段,以科學前沿和國家發展重大需求為原則[11],以天津大學和南開大學化學化工國家一級重點學科深度合作為核心,在原有“化學工程聯合國家重點實驗室”、“元素有機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藥物化學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先進能源材料化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綠色合成與轉化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等眾多國家級與省部級科研基地基礎上,大力推進兩校化學化工與相關科研院所、行業企業、地方政府以及國際機構的合作,充分利用和整合現有資源,開展“天津化學化工協同創新中心”共享平臺的建設,構建有利于“天津化學化工協同創新中心”建設的基礎條件。
該平臺提供了涉及化學化工學科眾多大型儀器設備的詳細信息(見表1),將所有共享儀器設備的信息公布在網上,包括儀器設備分布、主要功能、技術指標、應有范圍、學術特色、運行狀態、存放地點、收費標準以及聯系方式等,形成校院所的信息共享資源,為“天津化學化工協同創新中心”用戶和機主搭建了一座溝通的橋梁,信息的公布可以為有科研需求的高校、科研機構、院所和企業等提供有效的幫助。
2.2 協同創新中心共享平臺的管理機制
天津化學化工協同創新中心共享平臺的系統是基于天津大學、南開大學共同開發研制的大型儀器管理系統基礎上,針對校、企、地多方面人群,進一步定制開發,完善功能,大幅度提高共享度和利用效率[12]。天津化學化工協同創新中心是獨立法人代表的單位,平臺儀器設備所有權還是隸屬于原單位,天津大學和南開大學對各自的儀器設備還存在所有權和管理權,遵循原單位的考核制度和激勵機制,維持原收費標準,中心擬定了“天津化學化工協同創新中心大型儀器共享管理細則”,對中心用戶使用共享平臺儀器設備給予經費補貼,形成“協而不同”的新模式。
2.3 協同創新中心共享平臺的系統功能
共享平臺可分為用戶管理、設備管理、文件共享、儀器地理信息監控和成果統計5個功能。
系統可以非常靈活的定義各級管理員及用戶的權限。儀器管理員可以對用戶進行資質審核,開放用戶使用權限,通過計算機終端和電源控制器遠程控制儀器的使用。平臺中既包括個人目錄,也包括實驗室內共享目錄與平臺公共共享目錄,用戶可以根據需求添加文件,供交流學習之用,實現科研成果共享。
2.4 協同創新中心共享平臺的創新之處
(1) 實驗設備共享。協同創新共享平臺匯聚天津大學和南開大學兩校大型儀器設備,從校內資源共享,升級為校際資源共享。突破校際“圍墻”,實現大型儀器設備實時信息的共享,在校際合作上邁出新步伐,進而促進天津市高校服務區儀器共享平臺的建設,提高區域大型儀器開放共享水平,充分發揮區域大型儀器使用效益[13],為教育和科研創新提供強有力的支撐作用,為“天津化學化工協同創新中心”建設做好強力支撐。

表1 加入共享平臺的大型儀器分類一覽表
(2) 科研成果共享。共享平臺為有科研需要的研究人員提供交流學習的機會,用戶可根據自己要求在平臺中尋找有相同科研目的人,進行學術成果的分享,研究人員之間相互協作、避免無效重復勞動的局面。
(3) 技術人員共享。平臺中存在著眾多業務水平高的專用實驗技術人員,專職從事大型儀器設備的管理,他們可以在平臺上進行技術交流,調動了積極性和主動性,不斷提高業務能力,間接達到育人協同,培育人才技能的目的[14]。
(4) 大型企業合作。共享平臺不僅面向高校師生開放,更面向校外院所機構,科研機構企業開放,以開放的意識在各自的環節上發揮獨特的優勢,將更多的資源開放給需要的人們,并在此尋求合作的機會,實現產學研[15]一體化。
(5) 測試費用補貼。協同創新共享平臺人員按照入網平臺儀器設備使用價格進行預約使用,同時,協同創新中心給予一定測試費用的補貼,充足的經費支持,是科學研究發展的必備條件。
“天津化學化工協同創新中心”共享平臺在領導重視、縝密規劃、統一實施的前提下,有效整合科技資源,探索大型儀器管理協同創新的新模式與新機制,促進了高校及研究機構精密儀器資源共享,滿足科研實驗需要。該平臺為“天津化學化工協同創新中心”現場考察中具有展示度的項目之一,已實現天津大學、南開大學以及校外部分科研機構互通共享預約功能,目前注冊課題組達357個,其中包括天津大學189個,南開大學144個,其他校外機構24個,注冊用戶達3 085名,平臺擁有儀器設備達124臺,為“天津化學化工協同創新中心”科學研究的開展提供強有力支撐。
按照“國家急需、世界一流”的要求,結合國家中長期教育、科技發展規劃綱要[16]和“十二五”相關行業領域以及地方重點發展規劃,以“2011計劃”為契機,提升我國高校創新能力。“天津化學化工協同創新中心”共享平臺項目是“天南大化工化學協同創新研究平臺大儀共享模式研究”(2012天津市高校實驗室研究會學術研究計劃)課題研究內容之一,共享平臺不僅面向全國高校,同時還面向全國科研機構和企業,為國家經濟建設服務。以國家需求為牽引,以科學研究發展為目標,以共享平臺建設為載體,以新型的管理模式和運行機制為工具,最終實現以有限的資源為更多的科研人員服務,創造出更多高價值的科研成果。
[1] 邵云飛, 楊曉波, 鄧龍江, 等. 高校協同創新平臺的構建研究[J]. 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 2012, 14(4):79-83.
[2] 唐景莉. 從“211工程”到“2011計劃”[N].中國教育報,2012-10-26(01).
[3] 傅 勁, 蘭中文, 徐 文. 提高貴重儀器設備開放共享使用效益的探討[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 2011, 30(11):271-273.
[4] 郭菊娥, 李圭泉. “2011計劃”的目標追求及其實現路徑[J]. 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2, 32(5): 107-109.
[5] 賈延江, 林明河, 陳步云, 等. 高等學校儀器設備共享系統管理及運行的激勵機制研究[J]. 實驗技術與管理,2006, 23(10): 12-14.
[6] 牛立元, 鄧月娥, 孔德川, 等. 高校教學科研公用平臺的建設與使用[J]. 實驗室研究與探索, 2012, 31(1): 165-167.
[7] 朱勤文, 王小趁. 高校大型儀器設備管理的誤區與對策[J].中國高等教育, 2008(12): 36-37.
[8] 曾榮華, 鄭啟明, 李育麟, 等.大型儀器使用及管理效益的探討[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 2010, 29(8): 151-153.
[9] 顧鳳岐, 陳立君, 秦凱倫. 構建開放共享大平臺,提高大型儀器設備使用率[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 2010, 29(7): 328-330.
[10] 王國強, 趙月琴, 朱永飛. 大型儀器設備開放共享平臺建設的探索[J]. 實驗技術與管理, 2007, 24(6):155-159.
[11] 胡 芳, 徐 浩. 論高校大型精密儀器設備共享平臺的建設[J]. 實驗室研究與探索, 2008, 27(12): 179-152.
[12] 許志博, 剛 健. 搭建多學科共享實驗平臺,促進協同創新發展[J]. 實驗室科學, 2014, 17(1): 152-155.
[13] 楊樹國, 聞星火, 梁國華, 等. 服務科研創新的高校大型儀器條件平臺建設[J]. 實驗技術與管理, 2011, 28(10): 187-189.
[14] 肖 坤, 夏 偉, 盧曉中. 論協同創新引領技術技能人才培養[J]. 高教探索, 2014(3): 11-14.
[15] 張 力. 產學研協同創新的戰略意義和政策走向[J]. 教育研究, 2011(7): 18-21.
[16] 高 靜, 顧文彬, 孫文明, 等. 談高校大型儀器開放共享體系建設[J]. 中國現代教育裝備, 2011(11): 60-62.
Model Research in Open-sharing Platform of the Co-innovation Center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of Tianjin
ZHANGLei,HEQiang,LINWei-feng
(Office of State-owned Assets and Equipment Management, Tianjin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2, China)
Since the “Innovation Capacity Improvement Plan for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abbr. “2011 plan”) has been carried out, “the Co-Innovation Center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of Tianjin” has made much innovative explorations in the organizing mode, construction goal, and mechanism reform. It has created international well-known scientific research platform in the field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Building the open-sharing platform has lots of advantages of multi-disciplinary and multi-function. In this paper, it is elaborated to build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of open-sharing platform of “the Co-Innovation Center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of Tianjin” from the model construction, function and its effect analysis. The open-sharing platform can break closed-end management mode of the large-scale instruments equipment, open each new situation among universities, universities and enterprises, universities and local government for interflow and sharing.
open-sharing platform;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2011 plan”; production; study and research
2015-06-15
天津市高校實驗室研究會學術研究計劃項目(天南大化工化學協同創新研究平臺大儀共享模式研究)
張 磊(1985-),女,天津人,碩士,助理研究員,副科長,主要負責學校實驗室建設和管理、大型儀器設備開放共享管理。
Tel.: 022-27406277; E-mail: zhanglei13142156@sina.com
G 647
A
1006-7167(2016)03-027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