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文明,滋潤品行,發展智能,這無疑是經典誦讀的核心價值。但要實現這些價值,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誦讀經典,原是中國每一個讀書人的本分;也正是因為對經典的遵奉,中華文明才有了數千年的延續與輝煌。
但時過境遷,在工業文明對農耕文明的反復蹂躪下,國人對傳統文化的態度,由一貫的“奉為圭臬”,變成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繼而是“打倒孔家店”,最后被當作“牛鬼蛇神”,被全盤否定。
對工業文明的頂禮膜拜,讓我們的GDP以史無前例的速度增長并高居世界第二。但富裕不等于幸福,當我們“窮得只剩錢”,對當下充滿了驚懼,對未來滿腦迷茫時,才不約而同地想起來“找媽媽”——試圖回到生命的故鄉找尋心靈的慰藉——當前風靡一時的經典誦讀也許便是這樣一種嘗試。
因為離得太久,走得太遠,這種回歸注定充滿了艱辛。但我們必須摸索前行。
我們得尋回“隨洗澡水一起潑出去的嬰兒”。吸取中華文化始祖老子的智慧,以冥想誦讀的方式,依照“恭”“熟”“忘”“合”“靈”五個心境調節的次第來深入練習和體悟《道德經》——首都師范大學劉峻杉副教授嘗試的中國經典“陽光愛心誦讀法”,讓我們品味到了中華經典的“郁郁乎文哉”。
我們得“師夷長技”。如果經典誦讀也屬于教育范疇的話,那么現代教育研究的豐碩成果就一定能為經典誦讀教育提供指引。只有經過理解記誦、學問思辨、自我省察和事上磨練四個階段,經典誦讀才能走向知行合一。基于現代教育規律,華中師范大學程紅艷教授總結的經典學習路徑值得借鑒。
我們更得在“做中學”。任何教育研究都得落地,經典教育同樣需要學校教育的實踐創新。在廣州市岑村小學邱志玲校長看來,如果學生是“魚”,那么學校教育便是“魚塘”,要想魚兒長好,就得把魚塘修好。為此,他們在進行經典誦讀教育時,開展師資培訓,突破“池塘”邊界;改革課程與教材,確保“池塘”水草豐美;以樂帶學,讓“魚兒”動力十足;游學實踐,讓“魚兒”從“小魚缸”到“大海”。如此,岑村小學的經典誦讀教育收獲滿滿。結合語文教學,甘肅省永昌縣第一小學王積忠老師認為,經典學習不僅僅是片斷背誦,更是整體把握;不僅僅是單項灌注,更是自主自悟;不僅僅是固守原文,更是整合延伸。這樣的探索,同樣彌足珍貴。
古老悠遠的中華文明與日新月異的現代文明之間,決不是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開展經典誦讀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搭建起連接今天與昨天之間的橋梁。這座橋梁應該也必須建好,因為只有有了完整的昨天和今天,我們才會擁有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