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艷紅++高華
經典誦讀對于傳承中華文化、提升中小學生素養的功用毋庸置疑。然而時觀當下,在諸多教育大旗和“成才”目標指引下的所謂經典誦讀活動,效果真正能有多少?捫心自問,一線教師特別是初高中階段的教師真正將該活動堅持到底并能用正確的思想指導活動始終,又能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放手去做的又有幾何?美好的誦讀理想陷入教育的沼澤淤泥,殘忍地讓經典誦讀變成行尸走肉。如何走出羈絆的泥潭,實現經典誦讀的突圍?當我們從阻礙經典誦讀健康成長的因素入手分析,反觀自我,問題便迎刃而解了。
一、懂了再讀與不懂也讀
“經典”往往是過去的東西,時隔久遠,今人讀起來費力,也不好理解。于是教育者中出現了相當有人氣的一類看法,那就是先理解,后讀誦。這一類人把經典誦讀當成諸如自然科學的講授,咬文嚼字,條分縷析,必是“先求甚解”而后書聲瑯瑯。殊不知,就在你咬文嚼字的時候,學生已然沒有了親近經典的熱情,繼而是覺得枯燥乏味甚至抵觸。這叫什么?典型地忽略了一句至理名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科學教育容不得馬虎,否則不能繼續走下去;但是對于非科學的東西,硬是肢解得七零八落,則喪失了原有的味道。這一點在語言認知發展的起始階段,比如小學,尤其需要引起重視,畢竟對經典而言,思想、精神價值才是精華,故而不能忽視對經典的內涵體悟。當然我們也不能搞一刀切!中學階段,比如高中,有能力有時間弄懂的而不想懂,固然也錯不到哪里去,但卻實在有點暴殄天物,不知細嚼慢咽的好處。
二、泥古主義與拿來主義
繼承是創新的前提,面對浩瀚的先人智慧,人們頂禮膜拜,這是好事。然而,特定時代特定群體創作出的東西未必全合時宜,畢竟傳統文化中糟粕的東西也大有所在。因此,對于經典的學習,我們不能不加選擇地全盤拷貝。盡信不如不信,誦讀經典,傳承文明,需要的不是泥古,老祖宗時過境遷的東西該讓他們帶走的我們絕不要不舍,時代需要怎樣的新人決定了我們該從先哲那里獲取什么。站在經典面前,我們應該大膽地說出“拿來!”拿來以尊古為前提,但不是泥古;不泥古就意味著有所創新,但創新又不等同于忘古。借用魯迅在《拿來主義》一文中所說的,拿來“首先要這人沉著,勇猛,有辨別,不自私。沒有拿來的,人不能自成為新人,沒有拿來的,文藝不能自成為新文藝”。
三、升學之與經典
“現代之學”注重的是什么?無疑主要是分數和升學率[1]。審視現實不難發現,中學能將經典誦讀放在學校教育體系之中,并能受到與中高考科目知識的學習同等重要位置看待的鳳毛麟角。一味地追求升學率,一味地“創造業績”,使得一些學校因為經典誦讀效應的隱性與滯后而將它排斥在學校課程體系的大門之外。當然我們還是會經常看到或者聽到某某學校的經典誦讀開展得如何有聲有色,有的還因此而贏來諸如“特色”或者德育“示范”“創新”之類的榮譽,這固然好,但如果僅是表面文章與花拳繡腿,則實在是戕害與欺騙。我們的教育強加給孩子們的東西實在太多,甚至從步入學堂的第一天起孩子們的體格就被“分數”“大學”的字眼浸染,縱有力行經典誦讀,學生內在的抗拒與“覺醒”已先將經典打入冷宮。這樣的局面家庭也難逃責任。對智育的情有獨鐘,對孩子健全人格素養的漠視,工作的繁忙,缺乏對經典誦讀的了解和積極、有效的成長引導,這些又怎會營造出經典誦讀的家庭氛圍呢?教育具有連貫性,經典誦讀需要廣大教育工作者莫大的魄力與遠見,需要億萬家庭有真正的追求與情懷。
四、課本之與資源
課本收錄的文章堪稱精品,但精品不等同于經典,經典也不局限于課本。華夏文明源遠流長,經典之作浩如煙海,教材中的經典篇目可謂九牛一毛。作為教學內容底本的教材決然不能成為我們學習的全部,實際的教學內容來源于師生對課程內容、教材和學情的綜合處理。經典誦讀的可持續發展需要豐富的誦讀資源作保障。我們可以精心挑選教材收錄以外的經典篇目,詩詞歌賦,大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都可以為我所用。其中的名篇經典不能僅滿足于古詩或者古文,也應讓學生廣泛涉獵其它文學樣式乃至外國文學經典,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及豐富的文化內涵。在靈活把握教材的基礎上,教師還要根據實際情況對教材進行合理補充,有效豐富經典誦讀的內容。教材是教學內容的藍本和依據,它明確了教學方向,我們可以朝著教材預設的基本軌道行進。目前國內幾個版本的語文教材雖各有特點與風格,但都遵循編制語文教科書最普遍的原則,有豐富多樣的題材和內容,因此,經典誦讀的教學內容可以在人教版、魯教版、粵教版、滬教版、蘇教版等不同版本共同組成的資源庫中相互取舍,合理補充,以最貼近學習實際的處理方式構筑充實的學習平臺。
五、經典誦讀之與誦讀活動
“經典誦讀”本就是一種活動,但圍繞“經典”開展的“誦讀活動”絕非“誦讀”本身。傳統的誦讀指的是口頭的朗誦,這是經典誦讀必不可少的,也是目前誦讀活動的主要形式。但要維持誦讀的興趣,如此單一的做法恐不堪重負。艱澀難懂的古文,枯燥乏味的讀誦,必讓孩子喪失學習的動機,導致對經典的抵觸。為使經典誦讀健康發展,我們必須在形式上有所開拓。如不少學校利用黑板報、宣傳欄、墻繪、廣播站、校報、班刊、文學刊物等渠道,開辟誦讀園地,營造誦讀氛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不要因學校的—扇大門而把孩子們與世界隔絕開來。”開展經典誦讀活動還應積極開辟第二課堂。可以設計圍繞經典的某一命題開展論證調查并寫出論文報告的語文活動;可以在傳統節日到來之際設計要求學生收集了解相關節日篇目及各地不同風俗習慣的活動;可以就經典所涉進行文化之旅,游覽名勝古跡,挖掘蘊含的歷史與文化;可以根據經典編寫并表演課本劇,然后開展評論活動;可以找尋與經典誦讀有關的影視并組織學生觀看鑒賞;可以成立文學社團,創辦屬于自己的刊物,開展經典文學講座、閱讀分享等活動;可以大力開展經典誦讀主題活動,如演講、朗誦、讀書會、詩會、知識競賽、國學講座、辯論、漢字書寫、成語大賽、詩詞大會、情景表演、即興創作等等。這些有著時空靈活性的第二課堂活動,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經典誦讀的興趣,極大程度地提高他們語言綜合運用能力,使學生享受參與的過程和發現的快樂,這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促進誦讀活動健康發展的有效途徑。
六、形式之與生命
文化底蘊不足、道德信仰缺失可謂是彌漫在當下學生群體中的頑疾,經典誦讀無疑是一劑良方,它對于提升學生的生命質感具有重要意義。“新基礎教育”的倡行者葉瀾教授認為學校是個生命場[2],那么我們可以把學生視作這個生命場中的帶電粒子,這些粒子鮮活有力了,能以舒展的姿態呈現出生命之美,就具有了班級的生命質感,這對于提升學校的整體生命質量具有重大意義。然而時下中小學開展的經典誦讀活動,學生的生命姿態又如何呢?仿古服裝的渲染,嚴肅木訥的表情,直白干癟的腔調,整齊劃一的動作,千篇一律的程式……面對這樣的場景,我們不禁要問,學生的生命質感去了哪里?文化經典的精髓氣度去了哪里?難道經典誦讀追求的就是光鮮的外表、華美的布景、機械震撼的場景嗎?經典誦讀不應停留在簡單的視聽感官層面,須拋棄一味的形式主義,拒絕以經典誦讀的外在表象獲得某種虛假的榮譽,否則就是對生命的虛偽和對職業的失德。這是廣大教育工作者應該秉持的原則。
經典誦讀教育任重而道遠,在市場化高速發展的今天,廣大教育工作者務必保持清醒頭腦,摒棄虛無之風,尋思改進,遵循經典育人的客觀要求,切實落實國家的宏偉計劃。唯有如此,經典誦讀的教學才能擔當起填補文化斷層、培養當代學生必備素養的重任,才能鍛造出民族和時代精英!
參考文獻:
[1]姚霞暉.我看國學經典[J].中小學德育,2011(6):87-88.
[2]葉瀾.“新基礎教育”內生力的深度解讀[J].人民教育,2016(Z1):33-42.
責任編輯 徐向陽